消息如何写得生动
  发布时间:2007-08-10 16:54:23   
消息如何写得生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息这种新闻体裁越来越重要,在写作上更要求与时俱进,不能再是原来那副呆板枯燥的“愁苦脸”,而应是生动活泼的新面孔。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消息写作本身所应追求的目标。

怎样把消息写“活”,中外新闻界多年来在探索这个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就教于同仁。

一、多用短句短段。

短句短段的特点是轻快活泼,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看文读报也喜欢快捷,短句短段正好适合人们这种需求心理。笔者采写的消息《阳新英模走城乡》,发表在湖北日报B1版头条,500余字却有6个自然段,且多用短句,最长的句子也不过20字。这则消息不仅读起来轻松愉快,而且有力地表现了阳新树英模、敬英模、学英模的喜人景象。此稿获湖北日报通讯员好新闻二等奖。

二、写出现场感。

笔者认为,可读性强的消息,需具有纪实散文的特点,要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就要求在表现方法上力求生动活泼。

描写人物的行动。写消息力求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注意写新闻事件中人的活动,使受众感受到人的音容笑貌和动作。在叙述新闻事实过程中,穿插交待人的活动,使消息活起来。笔者采写的消息《阳新村民小组长明道荣火海救人英勇献身》,十分注重人物的行动描写:“明道荣忙冲过去拉王义根,但够不着。他只好跳下去,把王义根抱了上来。此时四周已变成了火海。明道荣奋力将王义根向前一推,用脚将他踢出火海,而他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突围了。”这段文字里的“冲、拉、跳、抱、推、踢”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明道荣舍己救人,奋不顾身高尚情操。

描写人物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物的语言,能生动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阳新6位棉农拒卖“黑心棉”》这则消息中,主人公刘本超的语言:“虽说今年棉花收购市场行情不景气,但我相信,只要诚信经营,不昧着良心,种棉花总有赚钱的时候。”这段语言中的“不昧着良心”等词语,符合人物的身份,体现出了“个性”。

描写场景。场景描写,可具体形象地再现新闻事实,克服干巴、概念化毛病,使新闻活起来。新闻《法外情深深》中就注意了场景描写:“同年11月8日晚,邹生翱带领办案人员到谢守亨家调查取证,谢家的贫困令他吃惊:家里连煤油灯都点不起了,3个孩子坐在房里,正围着一堆柴火御寒。13岁的女孩梅梅说,家里已断米两天了。”这段场景描写具体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交待了民警法外情深的背景,衬托了主题。

描写细节。写消息离不开细节,否则便呆板、乏味。《湘鄂联手处理“2・3”特大交通事故》,在最后一段写分别情景时这样描写:“车启动了,警徽映着警徽,泪眼望着泪眼,挥手、叫喊,再见吧,患难中相识的同志,再见吧,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亲人。”充分体现了“这里充满爱”这一主题。

三、写出人情味。

消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又是通过人们七情六欲的追求而色彩缤纷的。如果我们的消息把这些都舍去了,即使再重大题材也就成了没血肉的骨头,很难打动人。所以消息在本质上是一种入心入脑的情感活动。《法外情深深》通篇充满感情。读着这则新闻,内心会产生复杂感情,既有对罪犯谢守亨儿女的深切同情,又有对公安民警的深深敬意。

四、运用隐藏艺术。

所谓隐藏艺术,就是把思想观点隐藏在现场感、动感及画面的新闻事实之中,让读者看后自己把“思想观点”悟出来。消息《阳新千家书屋客盈门》,此文通篇未提“农民渴求精神食粮、精神产品走进农村”的观点,但从叙述描写中,读者会悟出这个观点。

五、运用鲜活的事实。

写事实要切取事实中最能反映新闻主题、最能打动人的那一段,就好比采茶姑娘,要摘嫩生生的茶叶尖儿,别把枯黄的老叶也摘进篮里。阳新县有个教师叫汪承华,16年来做了五千多件好事,事迹感人至深。在写这则消息时,笔者从众多的好事中选择了两件最能打动人、最有代表性的事,一件是资助贫困生陈龙,一件是抢救、照顾一位老太婆。消息刊发后,受到读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