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千岛湖传媒中心采编队伍的现状,在认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要加强传媒中心青年记者的培养与锻炼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新闻工作面对的是大千世界,是高度经验化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最高级的评价词汇是资深,仅仅在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上,就需要时间的历练。千岛湖传媒中心记者队伍的年轻化与新闻传播工作的职业特点与现阶段传媒中心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解决这一矛盾冲突,需要高度重视加强青年记者的培养与锻炼,促使他们快速成长。这就需要必要的学习环境,鼓励青年记者多途经多方式地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的人才,使自己既专又博;需要创设一些有效的载体,鼓励青年记者冒尖、拔尖、出跳,使他们早日成名成家;需要创设必要的制度环境,使现有制度的导向功能与作用得到更为充分有力地发挥,从而鼓励和引导青年记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传媒中心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更好地提高《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网的办报办网质量,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以更好地为淳安经济社会的发展鸣锣开道。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记者 培养与锻炼
新闻记者是整个新闻事业的支柱。加强和提高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年龄、专业知识、学历层次等结构相对合理的老中青相合的记者队伍,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精神,努力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结合千岛湖传媒中心记者队伍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青年记者的培养与锻炼作一简要分析,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采编队伍的现状分析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现有工作人员34名,其中直接从事一线新闻采编的从业人员16名,仅占全体工作人员的47 %;加上网络新闻部和照排室的同志一起共23人,占总人数的67.6 %。本文以16名一线采编人员即新闻部和专刊部的采编人员为基数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1、现有采编人员年龄、资历与性别结构分析
依现行运作体制,新闻部和专刊部的16名采编人员,直接从事着《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网的新闻采编工作。其中新闻部11名采编人员主要负责一二版的采编业务,专刊部5名采编人员主要负责三四版的采编业务。千岛湖新闻网的采编工作也均由这16位同志完成,现阶段网络新闻部仅只是负责将他们已经采编好的文稿进行上传发布,故不列入分析之中。在16名采编人员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1人,40至49岁的4人,30至39岁的2人,30岁以下的9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11人,女性占全体采编人员的比例高达68.75%。新闻从业经历在5年以上的仅7人,只占43.75%。
从年龄结构和从业年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采编人员呈现后续力量强劲,但资深采编人员缺少;年青化趋势明显,但30至39岁既有较长从业经验又处于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中坚骨干力量缺少,甚至可以说是断层严重。尤其是担负着直接传播县内重大新闻采写任务的新闻部的采编力量,这一特点更为明显。
新闻部11名采编人员中除1名50岁以上有十几年新闻摄影经历的资深摄影记者,和两名40岁以上同样有十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资深文字记者外,采写任务最为繁重,承载最为艰巨的采编重担的8名记者中除1人刚满三十周岁外其余均为80后的年轻人,年龄呈塔状结构;在从业履历上也是只有1人具有7年新闻工作阅历,其余的均为2005年9月及以后入伍者,还有三名是今年3月份才开始从事新闻实践工作的小年轻。这样的年龄结构、新闻从业阅历与《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网新闻事业的发展对采编人员的整体要求之需要是很不相称的。
专刊部5名采编人员中,40岁以上的有2人,30至39岁的1人,30岁以下的2人,年龄呈现亚铃型。就这仅有的5名采编人员,中间骨干断层现象一目了然。从从业经历来看,直接从事一线新闻采编工作时间较长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2人;最为年长的虽然在新闻单位工作了好几十年,但真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也是在今年年初从其它岗位上转岗后才开始的,从业经历也不能算长;30岁以下的两名小年轻,一名是2006年8月份入伍的,另一名是今年3月份新招进来的。
同时在两个科室中,由于女性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由于女性细腻与感性使新闻的动感度增强,但同时呈现的是新闻理性思维的减弱,新闻从业队伍的冲劲与干劲相对偏弱;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生理及家庭生育等因素,又会导致一些新闻采编人员“隐性缺位”现象的产生,一旦怀孕生子,即会出现长时间的空位现象。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千岛湖传媒中心现有的新闻一线采编队伍的年龄、性别结构及新闻从业资历,与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一方面,传媒中心新闻事业的发展,急需要一大批能随时上岗就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从业人员队伍又远远不能适应《今日千岛湖》上日报和千岛湖新闻网天天更新新闻的需要,这两者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当前,在现有的条件和状态下,解决和调和这一对矛盾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人认为就是要强化青年记者的培养与锻炼,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提升采编队伍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力与水平!这也是提高《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网办报办网质量的根本出路,提升一报一网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保障。
在16位采编人员中,摄影记者2人,版面编辑5人,文字记者仅有9人,这9名文字记者,无论是年龄、从业资历还是性别结构比,都存在着与整体新闻事业发展相脱接的现象。9名文字记者,在年龄上除一名刚满30周岁外,其余的均在30岁以下,虽然年龄占据着年轻的优势,但是从业资历和从业经历,工作实践经验明显跟不上传媒事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中从业资历最久的仅有3年时间,且只有2人,最短的只有9个月时间!而且男同志几成稀有品种仅有2人,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也不能满足新闻工作东奔西跑,应对艰难险阻等采访任务的需要。可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们已然成为传媒中心的“中坚与骨干”,青年记者在传媒中心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可见一斑!也正基于此,加强青年记者的培训与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与能力就应该成为一项更为紧迫的任务。
2、现有采编人员学历及专业结构分析
在现有的16名采编人员,直接科班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的有11人,占总数的68.75%;拥有大专以上毕业文凭的14人,占总数的87.5%;从学历层次来讲,可以说是层次最高的两个科室;其中30岁以下的,全部为科班大学毕业。在11名科班毕业的采编人员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校扩招以前的文史类科班大学毕业生仅有2人,理工科中专毕业生1人,其余均为2001年以后毕业的新生力量,在这8名属于新生力量的采编人员中,招生入学时系二本及以上毕业的仅有1人,其余均为三本及以下层次的毕业生,文化基础与一二本毕业生相比相对偏弱。
从专业结构来看,中文专业的(包括后学历的)6人,政治法律专业的1人,文秘专业的1人,新闻专业的2人,计算机专业的1人,其它专业的2人。专业结构现状整体上与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基本适应,这与招考录用时对专业要求的严格把关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新记者的招录时对专业的设置就较为合理。但记者是个杂家,现有的青年记者群体中拥有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没有,既专又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懂必要的政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基本的政治法律常识的采编人员偏少,经济类专业的没有,这对于《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新闻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极不相称的。
3、现有采编人员状态分析
整体上,传媒中心每一位采编人员的工作成效与工作干劲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青年记者群体,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之重、承受的压力之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的业绩也是得到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的。他们在不断地进步与提升,并有可喜的成果令人满意,令人可以肯定地说传媒中心的确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采编队伍!对这一方面,这里不再多加论述。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查找不足,寻找对策,以不断提高青年记者的综合素质,加强采编队伍建设,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故此,个人认为在现有的青年记者群体中,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的方面主要是:
在精神层面上:目前青年记者群体,他们所生活成长的环境相对中年群体而言,比较优越,而且人生之路比较顺畅,基本上都是从校门直接到机关单位,在由高中升入大学的殿堂之路上几乎没有挫折与失败可言;挫折承受力与吃苦精神的承载力相对较弱;这一现象外在地表现主要是在有较为繁忙的采写任务时,由于较长时间的奔跑,身体疲劳现象一出现,即不善于统筹安排,不愿意在精神层面上负重前行;更不懂得,给担子和压力是组织对其的信任,更是组织给予其进行培养锻炼的机会,偶尔还会有叫苦叫累的现象!在思想认识上,对一时不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应该完成的采编任务时,有时会出现只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因素的分析与反省等非正确的想法;在工作行动上,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又会导致“闹情绪”现象的发生,如非工作时间不愿意加班赶稿,生活与工作、八小时内外公私截然分明,周末采访任务接受较“勉强”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缺乏统筹能力与必要的精神支撑,在“忙”的景象下,自身钻研业务的时间缺位,精神与动力不足,由此导致业务综合能力与水平提高不快,业务操作技能存在着一些与工作要求不是十分和谐的现象。在这一层面上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所写文稿套路稿、大路稿多,消息稿少出彩点;好的新闻题材少,获奖稿少;应景稿、工分稿多,自找新闻自创稿、“三贴近”的民生新闻稿相对偏少;写作手法、技巧创新少,行文修改少功夫,语言文字欠精炼、较粗造;八股味较浓,生气、灵气与才气相对较少;可以与读者沟通的文章,可以让读者愿看、乐看、爱看,看后可以有所品味的文章相对偏少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从青年记者的主观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在从业理念上“谋生”观重于“事业”观,在敬业精神上怕动脑、怕吃苦思想仍有一定市场;体力上的苦都能吃得住,但精神上的苦有时候难以承受。在外在的客观层面来看,一是已经健全的现行考核与相关管理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地发挥。这也正是中心党组将破解“执行难”作为十七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破八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原因所在;二是记者的从业经历制约着新闻报道面的扩展以及在“专”字上做深做大新闻的能力提升;三是记者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把握政策、驾驭新闻的能力参差不齐制约着新闻报道的深度、亮点与闪光点的出现。
二、加强青年记者培养与锻炼的对策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指出要把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这一时代命题。
我们知道,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青年记者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随着千岛湖传媒中心事业的发展,现有的这支青年记者队伍必将成为我们的中坚与骨干,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支点,他们年轻富有活力,有知识有水平,充满着朝气与才气;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这很需要我们创设相应的外部环境,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促使他们早日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鼓励编辑记者成名成家,推动新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推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1、造浓学习氛围,鼓励青年记者既专又博
新闻记者其实是一个“杂家”,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具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理论功底,既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谴词造句、细节描写的基本功,和相应的词汇量,也需要有新闻学专业方面的采编理论修养,更需要政治理论的方向把握和基本常识。作为县级媒体和中央省市等大媒体相比,记者的分工较为粗放,没有相应的经济类、法制类、农业工业及科教文卫等更细的专业分工,这就更需要县级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还应该懂得现代科技、经济、法律、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常识性知识。因为县级媒体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单位应该努力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鼓励青年记者成为既专又博的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传媒中心现有的相关鼓励学习进修的制度已经创设到位,现在需要的是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与外在环境,充分发挥机关团支部在团结、教育与引导、带广大青年记者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推动青年记者们自觉地去广涉博猎,学习提高。
2、创设有效载体,鼓励青年记者拔尖成才
“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寄于的厚望,也是新闻单位锻炼和培养青年记者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改进新闻报道,增强媒体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媒体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个人认为,一个记者只有从事丰富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有影响的作品,有较深的理论修养,能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结晶为科研文章才能成其为“名”。这就需要他一定要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要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还应有一定的新闻理论或相关的理论的修养,并有一篇或一本象样的理论科研论著。
我们千岛湖传媒中心现阶段,要推进“四名”工程的建设,鼓励青年记者早日拔尖成才,眼下最起始的初步工作,就是要推行科研兴报战略,鼓励和支持创新,鼓励和支持青年记者在新闻作品、新闻理论修养、经验总结方面冒尖,出跳。在这一点上,自去年4月份以来,传媒中心党组已经开始重视并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性的举措:每月一次的“四好”及年终的科研文章评选活动应该说是其中的两项重大举措,但是年终的科研论文评选才刚刚起步,每月一次的“四好”评选,在此前曾经有实施过一段时间但终因多种因素,未能坚持下来。今年4月份重新启动的这一工作,总体上应该说是成功的,但是最难操作的是评选标准的把握问题,稍不注意就会使评选工作在不自觉中陷入奖金平均分配的“人情评好”之泥潭。“四好”评选制度既需要长期坚持,也不需要不断完善与调优,使这一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运作的成效更大。
3、创设制度环境,鼓励青年记者勤练内功
目前,我们记者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急需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新闻业务操作技巧技能问题,是基本功的问题;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让他们转变一个基本的理念,即由重“谋生”向重“事业”的从业理念转变。要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需要我们创设相应的管理制度,促使他们由“要我成才”向“我要成才”转变,从在外在环境制度的推动实践中被动提升提高向自觉主动地去努力勤练内功,明确自身定位即自己的风格定位、写作领域、题材、体裁方向定位,提升适应传统纸质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栏目主持人化的发展趋势的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转变。
在制度环境创设方面,当前最为主要的导向作用与功能最强的是考核制度。故此,完善考核制度,使其引导、鼓励与支持青年记者快速成长,早日成才成名成家的制度导向功能与效应得到更为充分有力的发挥,这是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提高的;进一步完善采编运作机制,就目前来讲最主要的就是:月下乡制度即基层鲜活新闻的考核力度需要加大;基层联系点制度即分线分片制度的运作程序需要完善,并且要使其发挥出推进记者成为既专又博的复合型人才的一个实践保障机制;自我选题制度,即记者每人每月必须要确立一个采访写作课题(不同体裁、题材等的选择,不同体裁、题材的写作技巧等);选题必须进行审报,审报后由每月一次的中层以上办公会议进行最后审定,只有在每月一次的中层干部例会上被认定可行的选题方可实施,完善选题考核办法形成优胜劣汰的选题运作机制;可试行说稿评稿制度即每月选定一名记者的作品进行研讨,采用作者自己说稿、尔后集体进行评稿,结合评报员的月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部务例会制度,主要是要创设对新闻作品和采编业务进行分析研讨的有效运作制度,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
①、部主任负责总结简评全体记者一个月的文稿写作、主动下乡、自我选题情况;
②、部主任负责针对一月新闻文稿写作情况,结合具体文稿就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进行特定专题学习培训(可不定期地邀请传媒中心领导、及版面编辑等给予指导);
③、按顺序轮流对一个记者的一月作品进行分析研讨,基本程序:
a、月初或月底部务会议上指定的记者自己先略述一月文稿写作情况,并拿出一篇代表性作品进行说稿(说为什么采写、如何采写的、体会与收获等),这一环节重点是对自我选题作品进行分析研讨;
b、每位记者必须对被评记者一月作品的采写做出相应的评价,谈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c、部主任对被评记者的作品进行总结,并安排出下一个月作品研讨记者。
④、新闻策划选题分析,主要运作程序:
a、每位记者略述自己上一个月自我选题的完成情况,并汇报自己下一个月的自选课题及策划方案。
b、部主任提出下月选题与策划方案,同时对各记者提出的相关方案进行协调、补充、修改。
此外,完善推行采编人员轮岗制、公开纠错制;开展通讯员评议记者,或者是开展通讯员与记者、记者与记者之间的同题材新闻采写竞赛等活动,从外在层面来促进记者自身的提高,也不失为提高青年记者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载体。
总之,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支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职责。履行好这一职责,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我们传媒中心的采编队伍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但是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离广大读者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记者队伍的年轻化与新闻传播工作的职业特点与现阶段传媒中心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新闻工作面对的是大千世界,是高度经验化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最高级的评价词汇是资深,仅仅在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上,就需要时间的历练。我们重视和加强青年记者的锻炼和培养,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断提高《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网的办报办网质量,努力把新闻办得“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胡锦涛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