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每个记者关注的重点。对此,可以探讨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加强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关注单个事件的解决过程还是关注某个新闻现象背后的“剖析”都需要记者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本文把笔者自己在工作中做后续报道的一点粗浅体会略做总结,论述了如何选择后续报道的新闻事件、如何选择后续报道的方式、在后续报道中记者应该注意什么等三个问题。以期用合适的后续报道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搭建既是政府理政的平台,又是深入百姓生活、关心百姓权益的天窗,从而让我们能真正实践“三贴近”,为采写更多的生动民生新闻提供良好的契机和空间。
[关键词]:后续报道
2007年8月4日的《今日千岛湖》百姓叙事版刊登了一篇《一叶飘摇的小舟――一位13岁女孩的坎坷人生》一文。文章介绍了一个叫做园英的小女孩在遭到母亲遗弃后,与病重的父亲相依为命,窘迫的生活使得病重的父亲最后病死在床上却无人知晓,一个13岁的孩子面对了人生所有的生离死别。看完报道后我不禁泪满衣衫,但同时却又有很多的疑问无法从文章中得到解答:她的妈妈为什么要抛弃她?能找到她的妈妈吗?她的亲戚朋友呢?她能安然经历这一切的考验,顺利走过来吗?她还没有成年,她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一连串的问号升起在脑海里。
之后为了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我一直关注《今日千岛湖》是否就这个故事做了相关后续报道能帮我解开我的一些疑问。但是遗憾的是没有。直到8月23日《杭州日报》联手《大家》栏目推出了《寻家的女孩――13岁女孩千里寻家找到真爱》,读罢才知道小园英在江西找到了妈妈。这篇后续报道详细的交代了妈妈离开小园英的前因后果,她找妈妈一波三折的经历,还有关注她的人对她后面生活的大致安排,读来不仅让人对这个13岁女孩的这段经历有了个完整的了解,而且还让人感慨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让人感动、回味。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单篇的报道有时显得“势单力薄”,但通过后续报道最终能给大众传达一种高尚美好的感情、传达一种读者能在感动中获取的正确社会价值取向,那么这就是一篇贴近生活、贴近人的好报道。
由此,我产生了一些对新闻后续报道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用后续报道的形式对其进行“深挖”?又该以什么样的角度、方式做好后续报道?在做后续报道的时候记者又该注意什么呢?
细细翻阅我们的《今日千岛湖》就会发现连续性的、大幅度的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后续报道、追踪式报道的文章鲜有,但这张报纸上并不缺乏适合做后续报道的新闻事件、素材。例如,2008年1月8日《今日千岛湖》一则简讯《我县污染源入户调查2月份开始》就适合做后续报道,环境保护是千岛湖的重点,此次调查过程如何、调查中是否发现污染源、如何处理污染源均可做后续报道,但遗憾的是这个报道没有后续报道,只开头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使得读者无法对这件重要的事情了解清楚,也就更不必说向整个社会提倡一种人人参与环保的观念。再例如,《今日千岛湖》的一个栏目“有事找我”,这里大多是普通读者遇到的麻烦事情,有些可以通过电话解决,还有些却需要一些部门的配合才能解决,但是对于一些需要部门的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报纸并没有做追踪式的后续报道,4月30日有事找我栏目刊登了一则《工程车进城违规要投诉》的报道,说的是工程车超速、有车祸隐患的问题,这是个市民很关注的热点、带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报纸仅仅是简单的电话答复,没有做深入关注,其实可以进一步和交通部门联系,对现在工程车的违规情况、处罚情况、市民该如何投诉等进行报道,这样对读者更有警示性和指导性,同时也是对相关部门落实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报纸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作为一份地方性很浓厚的县域报纸,它所关注的都是全县最大的事件、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件,和基层是紧贴的,所以无论从大的政治方向引导、舆论监督来看,还是从读者的需求、关注民生来看它都应该重视对一些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从而由简单的、孤立的新闻事件报道转为一种纵深的、思考性的、有教育启示作用的报道,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媒体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引导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的社会责任。再者,《今日千岛湖》作为地方性的党报,它的新闻来源毕竟有限,而且在一些新闻报道上它的第一时间远没有《杭州日报》、《浙江日报》那么迅速,有些新闻事件是等到《杭州日报》、《浙江日报》刊发后我们才知道,所以更应该重视对新闻报道的后续报道,这样可以利用贴近新闻事件发生地的优势做好后续报道,从而做出特色,扬长避短。
那么,做好的后续报道该选择怎样的新闻事件呢?又有那些后续报道的角度、方式呢?这里谈点我自己的感受体会。
首先,要承认不是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具有做后续报道的价值,所以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方特色、突出民生要点。要选择一些千岛湖特有的、而且是关系到每个居民生活、生产、工作的民生热点来做,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如千岛湖未来三年的旅游业发展计划会给居民带来什么?两个社会保障的实施情况、新建设的学校等公共设施、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等,从上面分析的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里就不再一一罗列。
而说到后续报道的几种角度、方式,我自己总结归纳为三种:并列式、辐射式和互动式。
从2008年5月8日《今日千岛湖》开始,连续几天推出了对建设银行淳安支行的报道,报道分别从服务质量一流、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百姓改善住房贷款等几个方面对其工作做了全面报道。这就是典型的并列式后续报道,也可以称为系列性报道,这是在该行工作业绩突出的母题下,分解出来,这三篇报道可以说是相互并列的,属于建行工作的不同方面。这种报道我们的报纸上还有一些很好的例子。
辐射式报道,则是以一个新闻事件作为一个切入点,对这个事件的现状、成因、影响、解决方法、结果做一个“剖析”,其纵深性远远大于并列式和互动式,是最能给读者澄清事实、讲明道理的分析性报道,也是我自己最为欣赏的一种后续报道方式。例如,我自己正在策划的一个新闻报道:从塘边临时菜市场的改造这个新闻事件入手,在新闻事件刊发后,准备在做一期见闻类报道,报道现在临时菜摊的“紧俏”、菜农们每天正在为抢摊位忙碌还出了安全隐患,再采访城管、菜农、政府相关部门了解这个现状出现的原因,最后报道县委县政府已经在拟建一个方便菜农的果蔬交易农贸市场。这种带“解读”“分析”的报道我们的报纸较少有,应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互动式报道,《今日千岛湖》有几个很好的成功范例。例如,2008年1月24日的头条《村里存在的难题都解决了》以一个普通村民的来信反映,县委书记到一线解决难题、为民办实事的效果,报纸“原汁原味”的刊登了这个村民的来信,真实、质朴的反映了新闻事件的后续效果。还有就是,三版的报网E动栏目,该栏目就是建立在读者、网友对事件的探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的,基本上都是属于互动性的后续报道,但是唯一一点美中不足的是,该栏目的新闻性略差了点,如果能把新近发生的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多引入到讨论交流中,栏目的精彩程度将更高。在做新闻后续报道中,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方式,这样将更有利于展示所要报道的主题。
有了可供选择的新闻事件和报道角度、方式,在具体的后续报道的写作中,作为记者除了要履行好一线采访的各种职责、用好一些常规的采访技巧外,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点“史家眼光”。都说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而这个历史则是由一个个的新闻事件组合而成,所以在做后续报道的时候,记者更应该多倚重些“理性思维”对发生在眼前的新闻事件进行思考,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采访中多问问前因后果,多采访一些事件的亲历者、受影响者、旁观者,注重收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以正确无误的事实为依据做好后续报道的策划,同时以客观地报道做好对整个新闻事件应该有的诠释,满足读者的需求。
第二,要注重记者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多认为现在的记者凭借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富有思维的头脑就能一个人走遍天下,其实不然。尤其是在做新闻后续报道中,为了全面分析事件的整体、真相,有时候并不是一两个记者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分工;这也对新闻部一个部门的机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觉得在做一些后续报道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总体策划、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后续报道的高质量,避免重复、平淡。
第三,与后方编辑多沟通。后续报道的采访往往涉及到很多更深层次、更敏感的问题,在采访中一切可能情况均可能出现,前方记者一定要多于后方编辑多沟通,及时调整采访策划方案和报道的角度,力争能做出最好看的后续报道。(全文3499字)
参考文献:
1,《新闻与写作》第286期,第48页
2,http://www.cnhubei.com/index.htm,业务研讨论坛
3,《中国记者》2008年第10期,第60页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