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张能吸引广大读者眼球的报纸广告和其它形式的广告就像工厂生产一辆名牌汽车一样。它除了材质、节能、舒适度等实用性功能外,它的外部形象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而一张报纸广告,它要通过文字的搭配,颜色的调和,几何形状的重组,美术图形的合理运用,甚至是图片等资料的恰如其分的应用,乃至各种组成要素的和谐搭配更会必要、重要……版式设计需要与文字创作一样的灵感一样的东西去支撑它。也就是说版式设计需要有它自己的灵魂,作为一个创作人员更应该这样,要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要表达的东西本身的内在的思想韵味挖掘出来,显露出来。在版式设计上,有时是需要留白的方式、去充实自身的设计作品,但是有时又必须既要显山又要显水。都要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它所具有的机要部分在我们的文字作品、图画雕塑作品里都可以找到共同想通的地方。它们都是美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基本评价标准。版式设计必须是以美学原理,美学标准,美学思想为度量评价准则的。
版式设计的基本构图:标准型(标题型,横分割型)、图片与文字左右型、斜置型、文字型、直接型、散点型、十字型与X型、轴线行、底纹(图片)型、对位编排构图;接着是文字形象的编排设计:图形文字设计、文字的排列组合;再次要讲的是:常用的艺术表象手法:直接展示、突出特征、合理夸张、安排悬念、借用比喻、安排特写、用好空间、反复强调、系列设计;我们用到的反向思维与幽默化、情节表现化、形式美的表现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以上提到的每一点都是版式设计在商业广告中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知道了解版式设计,运用版式设计。所说的标准型构图即为标题固定在画面的上端,这种构图具有安全感,是一种强固构图。视线会由上而下流动,讲究秩序。插图在画面的上端中位,先以插图引起人们的兴趣,接着利用标题诱导读者的注意力,随后了解全部。其最大优点就是可使我们能够自觉的阅读到下面的文字,即所谓的流程设计。因为标准型构图大多数是由上、中、下三大块构成,这三部分又多为平行排列,所以也叫做横分割型构图。图片与文字左右型即图片置于画面左边(或右边),文字置于画面的右边(或左边),这种形式多用在文字内容较多的时候。
图形文字设计是因为文字可组成的图形实在很多,很多文字都是象形的。这样在创作时:一是利用文字本身的形式特点进行夸张,加以图案化;二是利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将文字形象化;三是利用现代平面构成的技法重新编排,如形象化、渐变、放射、透视、变形等形式在视觉上产生特殊效果。文字的排列与组合要注意。我们首先要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水平方向上,从左向右,在垂直方向上,从上而下。要考虑字体的外形特征,如扁体字适合做横向编排组合,长体字适合做上下竖向的编排组合,斜体字适合做横向和一定斜度的斜向编排组合。要有一个整体设计的基调,正文用与细圆体字相近的等线体字,标题以现代感的字体为主,这就可以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表现出高贵华丽的现代格调。在文字的编排设计时可以考虑适当的运用一些位置变换方法。齐头、齐尾、虚实、前后、居中、分割。
艺术表现手法有直接展示、突出特征、合理夸张、安排悬念、借用比喻、安排特写、用好空间、反复强调。直接展示要求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的表现能力,细致刻画和着力渲染其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突出特征要求抓住或是强调产品或服务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的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受广告画面的瞬间即能产生视觉兴趣。借助想象,对于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征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夸大,以加深或扩大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可以明显的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在表现手法上顾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其意,并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与强烈兴趣,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名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用打比方的手法来宣传某些商品的特异优点,以便把它表达的更加生动、鲜明、形象逼真,这就是广告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喻。特写手法是最容易突出主题的方法,其一是“局部特写”,其二是“人物肖像特写”,其三是“环境特写”。运用空间来表达主题,是目前最为时兴的一种表现手法。画面大面积的留空白,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空间,这种方法主要研究画面构图中的空间分割,大方、简洁、以神奇的恬静效果吸引人。反复强调重复表现是指商品在画面中至少两次露面。有时是特写或局部的,或融在场景(情节)中的,两次露面则是定格图象,一般只安排在某一角,但一定要完整表现。系列广告是同一厂家反复做广告,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但必须保证大的构图关系一致或相近,标题字型同一,有固定不变的商标标志有同一不变的色彩,主题画面图形不变,只改变构图。总之整体风格不变。以上这些都是版式设计在广告中的应用方法。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