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浅谈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发布时间:2009-02-02 15:34:05   
“艺术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浅谈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论文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直接获取新闻信息源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新闻采访中的提问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技巧,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可以说多种多样,记者一方面可以大胆的借鉴和采纳前人创造的提问技巧,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技巧。本文通过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技巧的论述,指出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新闻采访     提问技巧     提问回顾

 

采访提问的学问很大。提问时既要提到点子上,一针见血,又要让被采访者难以回避,而且不至于引发对立心态,使采访不欢而散、无果而终。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要有不同的技巧。对待善谈的人,记者有善谈的技巧。对待不善谈的人,记者有不善谈的方式。

 

如果采访对象是一个经常接受采访的人,那么在采访中,被采访者就会通过你所提的前几个问题,判断你是否是一个值得谈话的对手。问题提的好,对方一听便知道你是一个行家,具备必要的进行谈话的讨论的知识,会愿意谈且深谈。如果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或是不善谈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这些就需要记者在进行一次采访时除了作好平时准备,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经验历练以及临场应对能力以外,还要掌握一些提问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记者的采访活动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取的成功。总结三年多的工作经历,结合淳安的实际,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巧妙掌握提问的技巧,可以说,“艺术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新闻采访中,记者是主动的,采访对象是被动的,记者和采访对象在多数情况下是初次见面,彼此是陌生的,同时,新闻事件本身可能具有的敏感性,都会造成采访对象面对记者时的心理紧张 。因此 ,营造和谐 、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能否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主要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的说,而不仅仅是答”。  在采访开始后,记者应尽量与采访对象建立起一种融洽、轻松、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访谈氛围。

 在这一技巧的运用上,笔者在三年新闻采访中是深有感受。特别是淳安县地域面积广,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往往要深入农村采访,此时采访对象往往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谈点题外话,让彼此心里有一个缓冲期就显得更加更要了。因此,采访时不宜直接入题,而要善于营造融洽气氛。因为,大多数农民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话筒和摄像机,往往会手足无措。

记得,今年十月份,笔者负责采访“改革开放十件大事”之新安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新闻报道,在移民局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威坪镇良岸自然村,遇到了村民陈道火,由于下午还要赶回县城参加一个电视电话会议,因此采访时间比较仓促,为了加速完成任务,笔者开门见山就问老陈:“当初,移民前是怎么一个场景?目前你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如何?”老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话,急得额头上冒出汗来,连忙摇手说:“不行,不行,我不知道,我不会说――”并欲转身回避。见状,笔者忙收回话,向他提出能否去他家看看,他同意了,带笔者来到了他移民后建的小洋房里,一边走,笔者还一边向他询问住房改善的情况,不一会儿,气氛融洽了,打开了他的心扉。这时,笔者将我向他问了之前的问题,他竟然轻松自如地说出了自己如今的幸福生活,采访达到了理想效果。

另外,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到一些令采访对象敏感、悲伤的话题,使用这种提问技巧能从心理上消除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时的紧张、警惕心理,有效转移话题。正如林如鹏在《新闻采访学》中说:“记者和素昧平生的采访对象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假如一下子就进入采访的正题,往往显得十分唐突。记者应先谈点题外话,让彼此心里有一个缓冲阶段,营造良好的气氛。记者可以从共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或相关的知识,彼此熟知的人、事找到共同的话题,在与采访对象进行轻松的聊天中打开采访的局面。正如许多行家指出的:即使一时找不到什么共同的话题,谈谈天气都好。” 。

笔者就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过采访对象敏感、悲伤的话题。今年62日在接到镇三小校长要求采访“第一位震区小朋友龚朕来我县上学”的报道时,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采访龚朕小朋友,而就龚朕小朋友来淳安的一些具体家庭情况采访了镇三小校长,然后校长也和我介绍了一些他家庭的实际情况,比方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在同个班上就读等情况,校长也委婉的要求笔者注意采访中问及的一些敏感的话题。在充分了解情况后,笔者重点向学校、老师、同学提出“对龚朕小朋友将给予怎样的温暖和关爱”的问题,从侧面入手,轻松愉快的拉开了采访序幕,营造出良好采访氛围。

 

二、千方百计抓住新疑点紧追不放

 

新闻采访的过程不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简单的、机械式的问答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采访中不可能总是顺着记者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往往会出现记者想象不到的情况或新线索新疑点。此时,记者必须随机应变,并能牢牢抓住出现的新线索新疑点,深入追问,直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追问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回到主题,避免离题太远。在运用这一技巧时,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已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值得广大记者学习借鉴 。

例如,王志在采访艾滋病患者刘子亮回到村里的情况时,就采用了这一技巧。他首先向刘子亮提出了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村民对刘子亮的态度有何转变,到了什么程度?紧接着又通过刘予亮对村民看法的转述,抓住“要是刮一阵风,我们村不就完了吗”提出第二个疑点,然后,针对如此夸大其词的看法,提第二个疑点,刘子亮当时是什么感受?刘子亮的回答果然又有新文章,又接着顺势而下提出第四个疑点,问刘子亮为什么想着要去搂他们,抱他们? 最后,又根据刘子亮的回答大胆的设问刘子亮,那时是不是心里有 一些怨恨?整个采访过程层层深入,问答之间环环相对而言扣,是一次很有价值的采访。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每一位记者都希望自己在采访中能获得生动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往往事与愿违。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记者不能及时抓住新闻线索的疑点深入采访。如何才能抓住新闻采访中出现的疑点?首先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在采访中能洞察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其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倾听,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及时捕捉到疑点。只有观众感兴趣的疑点才是真正的新闻亮点。“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记者要能反应灵敏地对新的问题作出回应,也要能及时抓住新的线索,调整自己的思绪,不失时机地进行追问,以争取更多的发现。总之,要通过提问牢牢把握可能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在原有准备的基础 上,要能随机应变,即兴发挥。”

 

三、采访提问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就是观众的代言人,他承担着替观众提问的职责 。记者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观众想要问和想要知道的。记者所提的问题符不符合受众的要求,有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这对采访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记者,提问时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在替受众问,并要清楚受众想知道什么。就新闻节目而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你问我答激烈精彩的对话是一个看点。受众作为节目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不但会根据记者的提问判断记者的水平,还会判断节目的质量高低。因此,记者一定要把握好代言人的角色。

在这一点上,2003年“非典”时,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采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区护士长张积慧完全是从受众意识出发,就观众所关心的,诸如张积慧对病情的了解、怎么跟家人交代、家人的反应如何、怎样自我防护,怎样消除心里的恐惧、有没有想过退缩、第一个病人是什么时候出的院等问题提问,表面上是在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实际上在为观众答疑解惑。而张积慧的一言一行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王志使用这种技巧的采访,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愿望,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反应受众的心声,解答受众的疑问,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为人们喜闻乐见,值得我们借鉴。

 

四、勇于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新闻采访提问的目的是让采访对象开口说话。采访对象开口后,记者就成了听众。成为听众后的记者,这时不但要仔细的听,还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听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必须要有自己不仅是个问者,而且还是个听者的意识。

虽然记者在采访前对所提问题有所准备,但是在采访谈话过程中,不能囿于原来的问题,而应该一边听一边思考,不断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吸收新鲜有用的材料。有经验的记者总是能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并能够很好的理解、消化,想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当采访对象的讲话中有记者事先估计不到的新内容、新思想,而这些新内容、新思想又十分有价值的时,那就应该深入追问,迅速捕捉,寻找新的提问角度。

有时采访对象讲话离题太远或不符中记者采访的“本意”,记者也应该认真听,并伺机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把话题拉回来,围绕报道中心进行下去。在这一点上,在这三年的采访中,也是常常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当然,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也渐渐发现只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听众,仔细听、勤思考,才能及时抓住回答中隐藏的问题。

今年4月份,笔者负责采访乡镇村委会换届选举现场见闻报道,来到了石林镇棠高村,在采访开始时,笔者选中了不同年龄以及外地特地赶来的四五个村民进行采访。在一一了解了基本情况后,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心中是否已经投下了这神圣的一票?二是对这次选举公正公平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给予了肯定回答并向记者表达了对新一届村委会的希望。而对第二个问题许多村民不给予正面回答,尽管整个选举现场选民当场领取选票,当场秘密划票,当场投票,集中唱票,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一些要村民还是对他们自己不满意的后选人进行“攻击”,尽管这样,我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而是成为一个合格耐心的听众,专心致志的倾听村民的回答,甚至可以说是“抱怨”,很快村民们在一阵“抱怨”后,还是认为如今的选举确实是公正公平了,并期待着自己心目中的后选人能当选。笔者这次采访也由此变得十分顺利。

提问是一门艺术,倾听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不但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听出有价值新闻信息,而且要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采访时,“听”不仅是记者的职责,还能体现出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认真、耐心的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重视;焦躁、不耐烦的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轻视、不尊重,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不满,甚至拒绝接受采访。因而,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怎么听,还要懂得怎么尊重被采访对象。

最后,当采访进入收尾阶段,常常容易松懈,匆忙了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其实在结束提问时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忽视:

1)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 

2)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3)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

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报道,双方议论或讨论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记者事先准备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作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丁柏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 炜 新闻采访写作[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

[3]梁建增,赛纳,张沽调查中国[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4]林如鹏 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