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中“淘”新闻
  发布时间:2009-02-06 14:15:14   
在市场中“淘”新闻  摄影记者尤其是地方党报的摄影记者,由于考核机制的原因,有时碰到新闻淡季时,往往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里郁闷不说,还有久离相机的手总觉得痒痒地难受。杭州是市场大“市”,没有特别重大报道任务时,我总要去逛一逛市场,像农贸市场、服装市场、小商品市场、商场、超市等等,有时会碰到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渐渐地发觉市场里孕育着有待开发的新闻素材。
    一、有的放矢找市场新闻,真实地反映百姓关心的问题。市场是衡量当地经济的晴雨表,物价问题维系着群众生活和社会安定。譬如农副产品价格的涨跌,就可以成为新闻的拍摄题材,常跑农贸市场就能知道蔬菜的价格变化,分析菜价的涨跌的原因,从中给消费者一个及时温馨的提醒。还有农贸市场的搬迁和改造,同样可以成为新闻的拍摄题材,因为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发展,反映政府重视“菜蓝子”工程。如2008年4月底,杭州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搬迁,对于许多“马大嫂”来说就件大事。这个批发市场向来以蔬菜便宜而出名,每天有两万多大伯大妈从四面八方乘着公交车、肩挑手扛去买便宜菜。在搬迁前的最后一天,我在现场拍摄时,不仅关注商户撤离时的场景,同时也关注老百姓内心对市场搬迁的真实感受。
    除此之外,我还拍摄过杭州农贸市场整体改造、勾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开业、九堡四季青服装城开业等一批热点题材,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二、“无的放矢”找市场新闻,有时会带来意外之喜。笔者在家中是个“伙夫”,每天要去农贸市场买菜。一到双休日,还要去超市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也给自己创造了接触生活、发现新闻的机会。同样是买菜,我不局限一个菜场买菜,经常会变换另一个菜场买,有时隔一天,有时会几天换一换,有时开车出去,还会到偏远的农贸市场买菜。在我眼里,农贸市场是个大拼盘,可以观察到市场硬件设施及摊位分布的差异,蔬菜价格的信息的差异,顾客的整体组成的差异,顾客与个体商户讨价还价的神态表情的差异等等。有一次,我从钱江三桥回来,去附近的观音塘农贸市场看一看。这是个“袖珍型”市场,顾客大多数是周边的外来务工者,价格比起地段好的农贸市场要便宜得多。这时,有一男两女的买菜者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一家子,贵州人,小伙子背着一背篓,姑娘买好菜就放进背篓,这与杭州当地市民提篮拎袋的买菜截然不同。就在姑娘放菜的一刹那,我按动了快门。这张照片的新意在于买菜者的身份和身上的背篓,从一个侧面反映杭州消费对象的新变化。有年夏天,我下班回家去杭州文三路农贸市场买菜,看见一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守在摊位上,仍然津津有味地在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一打听,他是暑假里帮助父母来守摊的。这是一个十分鲜活的新闻题材,真是可遇不可求。
    三、拍摄市场新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超市拍摄,保安干预比较多。但是,一些即时性的新闻你不可能回避,譬如方便面、食用油的涨价或降价,年底或节假日商品促销等,我总是选择熟悉的超市,那里既能允许采访报道,又能回避保安的干预。对于一些因采访任务不能回避的超市,要找这家超市的负责人,苦口婆心,语言“攻关”,把自己的采访意图真实地告诉对方,越明确越好,具体到你要拍摄什么镜头,也准确无误地告诉对方,有必要时甚至告诉对方拍摄的画面可以审查,尽可能地打消对方的戒备。还有,一些市民往往以肖像权为名,拒绝镜头甚至十分反感镜头。这主要顾虑你的报道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这就需要记者耐心解释清楚,求得别人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是负面新闻,有的当事人会阻拦和谩骂,记者就要随机应变,以评价新闻价值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抢拍。假若是一个年轻人打一位老人,就不能应当事人的不满阻挠而放弃拍摄;假若是两口子因家庭矛盾而引发纠纷,则应让镜头远离现场。
    (本文图例刊发插页)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图片新闻部)
  责任编辑:胡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