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采写也是这样,同一个新闻事件因不同的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从“三贴近”要求出发,可以使记者发现并捕捉住独特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典型事实与细节,从“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来。 古人说:“涉浅水者得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要想从“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来,必须坚持嘴勤、脑勤、手勤、脚勤,时刻绷紧自己的新闻 “神经”,千方百计学会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新闻题材来,做到处处留心抓新闻,眼明手快捉“活鱼”。 2000年夏天,我和严红枫等同志到东阳横店集团采访,在与企业家交谈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番话:“集团下属的得邦电子公司生产的灯泡,在美国市场上很俏销,美国能源部还给买灯泡的顾客补贴。”凭着职业的敏感,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条令人兴奋的信息,赶紧作了采访,写出了《买一只中国浙江生产的灯泡 美国能源部贴给顾客三美元》的新闻。消息在《浙江日报》刊出后,引起国内外很大反响,美国、菲律宾及东南亚许多报刊都登载了这条信息。当时的国务委员吴仪在得知这篇新闻后也极为关注,当即批示外经贸部深入了解有关详情。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柴松岳对这则新闻也大加赞赏并作批示:“这才叫新闻亮点!”在2000年度浙江新闻奖评比和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这篇作品连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独特的新闻事实的发现,在于记者独特的发现新闻的视角。作为一名驻地记者,要想写出好新闻来,必须始终注重基层第一线的采访,注意通过从现场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在第一线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去年夏天,我到东阳市经济开发区采访,在认真了解了开发区的情况后,又冒着罕见的高温,跟随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到台商投资企业的现场去丈量土地、平整地基、为台胞办理建厂手续,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篇现场新闻――《台商夫妇的三个没想到》。稿件刊出后,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当地领导也十分满意,报社领导多次表扬,并派我到全省报道组培训班上介绍写作经过和体会。 以“老套路” 写新闻,群众不爱看,领导也不满意,这实际上是记者思想上脱离群众、实践中远离群众的结果。近年来由于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办公设施越来越先进,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一些记者觉得不下基层也能写出稿子,久而久之养成了脱离基层的惰性,热衷于“办公室新闻”,会场宾馆找线索,总结之中找数字,打个电话找例子……若长此以往,就会使记者患上新闻敏感的“贫血症”,蒙蔽发现新闻的眼光。 新闻事实是客观的,但记者的采访和发现却是主观的。在采访中,记者要力求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新闻,要有想群众之所想的责任感, 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发现新闻的独特视角,抓住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去年盛夏缺电,金华老百姓生活用电发生困难。而金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施光南音乐广场此时正好落成,晚上华灯绽放、流水淙淙的幽雅环境,给市民营造了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但也有一些市民认为:群众生活用电都这么困难,这里却彻夜通明,是不是有点轻重不分?当地领导为此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按惯例,这样有争议的事件我们是很难作报道的。我与报道组的徐军同志商量后认为,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群众关心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关注,这件事若处理得当,可能就是篇好新闻。于是,我们主动向金东区领导建议,关闭华灯,让电于民。金东区领导认真研究后接纳了我们的建议。我们及时写出了《关闭亮丽灯让电于群众》一稿,刊发在头版的“为民解忧”专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全省各地都出现了学金华让电于民的做法,原先一件令大家都为难的事,由一篇报道做红线,取得了令大家都满意的效果。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记者,应该在做好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坚持搞好舆论监督,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嫉恶如仇,对该写的批评报道决不放弃。 金华市区的夜市煲摊上,有许多来自安徽的卖唱儿童“部落”,不少七八岁的少年儿童,在大人的幕后操纵下,每天深更半夜在煲摊里卖唱乞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群众反映也很强烈。2002年“六一”节前夕,我在凌晨1点钟赶到金华高畈路“煲摊一条街”进行现场采访,零距离接触被采访对象,写出了《是谁让他们流落街头?》的现场目击记,并配发了《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刻不容缓》的短评。 文章刊出后,金华市委、市政府召集公安、民政、教委、妇联和团委等部门连夜采取行动,解救“卖唱儿童”。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看到《浙江日报》刊登的有关这一行动的连续报道后,专门作出批示;安徽省有关市县领导还专程赶到金华,对浙江有关方面关心安徽儿童,让其重返学校表示感谢。这一报道获得了当年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好新闻一等奖。 作为记者,要想自己的新闻作品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多写反映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中生动、鲜活的新闻。记者独特视角的形成不乏偶然因素,但每一个偶然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走近群众,创造性地实践“三贴近”。惟如此,才能从“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来。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金华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