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笔者在海宁市委报道组工作已超过16个年头。作为报纸通讯员,我深知“责任”两字重千钧。因此,在这十多年里,“跑得、苦得、饿得”也就成了自己的工作准则。
像阿甘一样跑 “新闻是跑出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刚进报道组工作,浙江日报的一位颇有名气的老记者到海宁来采访,见面得知我是个新闻“新兵”,开口就送给了我这句话。 事实上,我在市委报道组,虽然不是正宗记者,但每天的工作的确和记者一个样――跑。一是跟着领导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报道。记得2007年4月,我跟着市委书记下乡蹲点,白天下田头、进企业,晚上访农家、听民情,七天时间全镇跑了一遍。当然,也正因为每天起早落夜,感受了领导作风,看到了农村实情,听到了真切民声,写稿时反而心里有了底,写起来十分的踏实,也十分的顺手。 二是陪同记者跑。市委报道组主要面对中央、省市各类媒体发稿,还要承担接待陪同到本市采访的媒体记者任务。京城来的记者“架势”大,不管是否采访需要,大多要见主要领导,这就需要我跑前跑后联络。省报、市报的记者想法多,写了主稿往往还要顺带“副稿”,这就需要我开动脑筋帮想线索。还有,当记者的大都讲究眼见为实,听了汇报一定要看现场,看一个点不够要看两个点三个点,而且还都要跨乡镇跨部门。陪记者跑,我开始时感觉真像负担,但随后发现每次陪同,都是自己学习采访的良机。渐渐地,被动陪同变成了主动要求陪着跑。后来,更多地自己主动跑。 跟着领导跑,让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陪同记者跑,让我学到了新闻采访技巧。由此,我在十多年宣传报道工作中,发现了许多本地媒体没有发现的新闻,写出了不少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新闻报道,拍到了不少像《海宁幼儿当“股东”》等被新华社播发的新闻图片。果真“跑得”。
好稿是“苦”出来的 再说“苦得”。文字报道和拍摄照片,是通讯员的“重头戏”,但要真正唱好这出“戏”着实不易。媒体记者身后都有“自留地”,只要稿子还过得去,“家里”总会照顾给点“地”。报道组却有点类似新华社,写的稿子要“落地”,如果写得不出众,就连本地媒体也不采用。这就迫使自己动脑筋,千方百计挖掘报道“金”点子,寻找报道好角度。比如,中央电视台直播海宁潮活动,我采写的独家新闻《荧屏遥看海宁潮》,从聚集海宁100多家新闻媒体中成功“杀出”,上了次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日报、嘉兴日报的头版。但在这则新闻的背后,却是半个多月的冥思苦想,还在直播当天请人帮助往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打了10多个越洋电话。同样,我写的独家新闻《悉尼“奥运”万旗飘,海宁“万方”占一半》,从发现新闻到动笔写稿,“养”了整整两年;独家新闻《卡森沙发摆进美国白宫》,也与企业董事长相约“雪藏”了半年,为的都是把握最佳报道时机。 报道组还负责市委、市政府重要活动事项的图片拍摄。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如台风,必须跟着领导冲到抗台第一线,做“落汤鸡”是常有的事。参与市里重要商贸活动,如“国际观潮节”、皮革博览会、家纺博览会等,为了拍摄现场活动照片,往往是从记者人堆中抢境头,常常拍得汗流浃背,手酸胳膊痛。 尽管写稿时感到困苦,拍照时倍感辛苦,但苦后都有得,想想也就感到释然,感到值得了。
衣带惭宽终不悔 还有“饿得”。做通讯员工作,还要炼就一个“饿”的本领。一是锻炼生理上的“肚子饿”。新闻宣传讲究“快”字。为赶写稿子,为赶拍照片,确保当天新闻当天编发,耽搁吃饭是“家常便饭”。记得2002年11月,市政府和杭州方面决定在与海宁接壤区域规划3000亩土地,用于下沙高教园区的配套建设,这是国内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一个大胆举措。签约会后,举行庆祝酒会。我放弃酒会的美酒佳肴,就地赶稿,等到稿子写好发出,酒会也告结束。虽然空着肚子回家,但由于发稿及时,人民日报华东版第二天就在显著位置作了突出报道。饿一回肚子,抢到了一个被人民日报采用的重点稿,值! 二是锻炼心理上的“饿”。地方通讯员接触企业多,和老板打交道多,但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不见利忘义,不以稿谋私,既不拿“开口费”,更不要“封口费”。十多年间,我为海宁许多大企业做过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宣传,但和老板普遍保持“君子之交”。反过来,正因为坚持不以报道讨好处,才赢得了老板们的敬重,给我提供了许多独家新闻的线索。可以说,保持心理的“饿”,锻炼了我的意志和品格,使我拥有新闻宣传干部的骨气、傲气和锐气。 (作者单位:海宁市委报道组) 责任编辑:宋晓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