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商乡江村桐山岭自然村的徐朋早住了20多年泥木结构的老房子,没想到将在今年7月底住上新洋房。日前,记者来到里商乡江村村石塔坞口的移民建房点时,他正在工地上搅拌水泥。“脏点累点我都愿意,看着新房子马上就要建好,我心里头高兴。”记者向他打招呼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现场,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往山脚延伸,设计合理、坚固美观的一排排新洋房正在进行最后的粉刷与通水通电工作;路旁渠道上的防洪堤在加紧建设,正在规划设计的沼气池、园林绿化、广场公园等也一应俱全。
浅黄色的墙面在阳光照射下泛出闪闪金光。江村村党支部书记江志宏介绍,这些新房按照户型大小有大中小几类,像村民徐朋早就提出挑栋户型中等的房子,占地面积约为80多平方米。“像这种房子,在农村的造价一般需要16万元左右,而他在享受了下山移民每个人口补助1.2万元的政策之后,自己只要花上一半的钱就能拥有这幢房子,真是托了下山移民工程的福啊。”
江村村下山移民工程,让47户170位村民使用不到一半的钱就能住上新房。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今年年初里商乡党委政府目标规划中要完成的三项重点工程之一。乡党委政府利用各个有效筹资渠道,为工程投资近1000万元。工程于2008年8月破土动工,目前已经处于扫尾阶段。记者在现场就看见一些工人已经将草席、电风扇等搬进新居。中午时候他们就在新房内休息。
村民徐奕生在工地上已经干了两个多月了。他说,自己的房子就在这些新房中,具体是哪栋现在还不知道。因为家里条件不富裕,他就选择了小户型的房子。“一家6口人住,虽然显得有些拥挤,但新房有三层,通风、采光条件优越,比原来的房子不知好多少了。”他指着脚下公路的一端介绍,这条路再进去就是桐山岭山脚,村民顺着山路往上要走20多分钟才能到住的地方。“村民是走习惯了,如果碰上没走过山路的人,绝对要花上更多的时间。”“那是个地质灾害点,屋内地面凹凸不平,到了下雨天,甚至有裂缝出现,一家人住得胆颤心惊;而且道路不畅,信息不灵,别说生活致富,就是想看个电视都要把天线东拉西扯,真是应了那句话‘吃水靠挑,沟通靠吼,出门靠走’,搬了新居,这样的情况将成为过去了。”徐奕生笑道。
据了解,在移民建房实施过程中,由乡党委政府统一规划出安置区后,让移民户结合自身财力自主选择成品房规格,按照统一设计的建房图纸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村民除了在外买房外,都在石塔坞口安住入户。这样一来,既加快了里商乡新农村建设步伐,又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房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均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建房群众代表义务担任质量监督员,而且对所有移民建房工程实行质量追究责任制。“既然动工建设,就要将房子造好、造结实。”乡村干部落实责任,对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进行全程跟踪,并由村两委负责具体的工作安排。徐朋早、徐奕生等村民也告诉记者,造的都是自家的房子,哪能不用心。对建房质量,村民们有信心。
“开天辟地头一回,下山过后得新房!”记者在现场采访,看见的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移民新居,听到的是一声声移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赞扬。(记者 邵建来)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程就 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