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新闻立起来
  发布时间:2009-07-10 14:17:57   
让社会新闻立起来

 编辑按:加强和改进社会新闻报道,是按照“三贴近”原则培育媒体竞争力、抵制低俗之风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举办了县(市)报社会新闻研讨会,9家加盟浙报集团的县(市)报的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对社会新闻的地位、作用和报道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期选编其中的几篇文章,供同行交流。

    社会新闻是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东阳日报向来重视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和挖掘,把加强社会新闻作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效手段,对社会新闻的地位、作用、报道方式等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我们的定位是:立足东阳本地,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空万象,传递百姓心声,让社会新闻立起来。
    一、在观念上立起来
    长期以来,编采人员对社会新闻的认识有误区:一是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登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另一个认识误区是,认为社会偶发事件特别是灾祸、事故、凶杀、猎奇怪异的事是有价值的社会新闻。
    今年以来,我们在采编部门进行讨论,要求采编人员理直气壮地抓好社会新闻的报道,树立社会新闻“大”有作为的观念。第一,社会新闻是个大概念,它应该是包罗万象地反映大千世界;第二,社会新闻完全能体现“主旋律”,有很多是“主流新闻”;第三,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令人注目的组成部分。这样,社会新闻就在采编人员的观念上“立”了起来,社会新闻的报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和提高,成了东阳日报今年改版以来一个重要的特点。以第一版为例,1月1日那天,我们就刊发了3条社会新闻,此后,一版社会新闻的数量平均每天保持在2条左右。我们认为,社会新闻首先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良好的社会效应,要始终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二、在内容上立起来
    社会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是全面的,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化”,向人们提供现实生活的完整图景。但是,“社会新闻不是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不能有闻必录、不加选择。
    1、立足“主旋律”,挖掘社会新闻的权威性。
    社会新闻也要唱响“主旋律”。“主旋律”的东西越多,报纸就越具有权威性。因此,我们十分重视从“主旋律”中寻找社会新闻,不断凸现权威性。如未成年人教育问题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今年以来,围绕这个话题,我们组织刊发了多篇社会新闻,仅在第一版,1―5月份就刊发了10多篇,既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如网吧、恐怖玩具、校园商店等,又有探讨青少年教育方式方法的,如社会家教等。
    另一方面,当社会出现突发事件或谣言泛起时,媒体要主动介入,提升这类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去年非典时期,东阳民间盛传属龙的人必须放烟花爆竹才能消灾避祸的谣言,我们在第一时间刊发相关报道并配发评论,揭露谣言,安定了民心。
    2、关注民生民意民情,提高社会新闻的亲近性。
    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间性,即要写民生民意民情。东阳日报刊发的社会新闻,有1/3来源于报社设立的新闻热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群众的愿望、意见和呼声。准确把握和采写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使社会新闻与百姓贴得很近,更有利于发挥社会新闻的引导、教育功能。今年春节过后,东阳城区公交车上扒手猖獗一时,读者纷纷致电报社要求“反扒”。对此,我们连续数天进行追踪报道,震慑了犯罪,并促成警方开展了一次“反扒”行动,端掉了一个团伙。
    提高社会新闻的亲近性,还要善于从群众身边发现典型。东阳有一位退休老人,人称“老邵伯”,平时省吃俭用,对家人很“抠”,但对社会公益事业却很大方。后来,他不顾年老体弱,沿街卖开水,攒积起来的钱也用于各类捐款,数年间捐款数额竟达10余万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老人”。几年前,本报就把他作为典型报道。去年,老人病了,许多单位和个人就为他治病捐款献爱心。我们从他住院那天起就进行追踪报道,一直延续到现在。出院后,老邵伯又上街头卖开水献爱心,6月初,我们又以《老邵伯站起来了》为题作了报道。读者评价,这样的报道很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读了很亲切。
    3、讲究品格高雅,体现社会新闻的趣味性。
    社会新闻讲究趣味性,但讲究趣味性不能降低新闻的品味,更不能“趣味至上”,一味迎合部分读者的“兴趣”,丢弃了媒体的责任。这是我们选择社会新闻的又一原则。如在案件、灾祸报道中,我们坚决剔除有色情、暴力、描写作案细节等所谓“趣味性”的东西,用健康的、高尚的情趣引导读者。
    4、适度舆论监督,再现社会新闻的真实性。
    社会新闻有舆论监督的功能,但这种监督必须是适度的、恰当的。我们在披露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时,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别标准: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于推动工作,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如今年4月中旬,我们接到一外地人的投诉,称他在东阳某地承包土地办养殖场,一年过去,村里还是不肯与他签承包协议,他已经向有关方面求助了58次。我们即派记者深入采访,作了报道,使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之后,有外地人在市区菜场卖菜被本地商贩驱逐殴打,我们也予以曝光。这两件事,直接引发了采编人员关注外来人员生存状态的视线,在一版策划和开设了“关注外来建设者”系列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在版面上立起来
    一张报纸对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最终集中体现在它的版面上。怎样让社会新闻在版面上立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内外兼容、全面开花、不拘一格”。
    “内外兼容”,就是在做好本埠社会新闻的同时,适当报道外埠重大社会新闻,并以新华社为主要消息来源。“全面开花”,就是如果确有必要,社会新闻稿件可以出现在报纸的任何一个版面上。“不拘一格”,是指对社会新闻的处理方法,它可以编排在版面的重要位置,甚至可以上头版头条。如对“老邵伯”的开篇报道,我们就作了头版头条通栏处理;今年6月22日,东阳一烂了10年、高19层的烂尾楼实施爆破,我们也将这条消息放在头版头条,并配了两幅图片和新闻链接,占了近1/3的版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社会新闻,我们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一是对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社会新闻的处理还拘泥于传统观念,放不开手脚;二是社会新闻的监督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要进一步挖掘社会新闻的深度。
     (作者单位: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