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
  发布时间:2009-07-10 14:19:46   
新闻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  6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我们采写的《吉林松原: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接到线索到调查采访,此间经历的艰险和曲折,是我们记者生涯中的一次挑战。通过调查采访,我们成功地掌握了大量情况并一一核实,最终写出这篇严谨而扎实的稿件。
    可以说,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我俩和编辑部同事默契的配合,由此也深深体会到总编辑陈小川经常跟我们强调的那句话:“新闻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

    线索来自民间 调查依靠自身
    6月5日,王俊秀在报社接到读者电话,说有重要情况反映:吉林松原市有人组织学生替考!两天后就是全国高考的日子,情况重大,刻不容缓。报社有关领导指示:马上去!
    王俊秀一个人力量有限,报社协调驻天津的记者张国一起前往。不料,当晚再跟举报人联系时,对方已经失踪,手机停机,发短信显示“发送失败”。怎么办?王俊秀与张国商量后,还是决定分头动身出发。举报人不愿露面肯定有其难处,但是这样重要的线索不能放弃,只能靠自己调查了。
    我俩在长春汇合后,根据举报信上的线索提示兵分两路,张国去扶余县,王俊秀去松原市。
    王俊秀根据线索找到某宾馆,结果发现已经停业,仅剩的一条线索中断。她想到不久前《南方周末》披露松原前些年高考作弊和保送生问题,试着通过该报记者联系其线人,可是线人提供的情况没有超出已经报道的范围。眼下,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王俊秀选择了离考点较近的另一家宾馆住下,得知这家宾馆住了许多招生办工作人员。她暗中打听,却无收获。晚上,她打车去各个考点摸底。出乎意料的是,出租车司机竟然主动跟她谈起高考舞弊的事:“买通监考老师可以随便抄,外面有高手答题,通过器材传到考生那里……”她闻言大惊,难道这里高考舞弊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在考点,有三三两两的考生聚在一起,果然话题都离不开“作弊”或“买场”。学校外面的墙上,贴着各种售卖作弊器材和“答案”的小广告,并声称“不过本科不收费”。王俊秀随手揭下了两张。
    张国到了松原市辖的扶余县,扮成学生走进考点,遇见的考生也在谈论如何作弊。他看到一位老者在清理墙上贴的小广告,就上前打听有没有售卖“那种”器材的,回答“多的是”。据说前两天刚有两名教师出售作弊器材而被抓。连教师都公开参与作弊,这是此前记者绝没想到的。
    看来这一带高考舞弊已呈半公开状态,即使没有引路人,记者靠自己调查也能收获一些情况。这时,王俊秀和张国心里都开始有底了。于是也不难理解举报人为何失踪,也许对方就是为了将我们引到这里。

    举报还是暗访?采访任务与伦理的抉择
    6月7日一早,王俊秀试着按照小广告上的电话打过去,第二个打通了,但说打错了。正纳闷时,电话却回过来了,问她是不是想要答案,问她在哪里?她说在松原,对方说松原买的人挺多的。王俊秀当时没准备好录音,说现在说话不方便,回头给他打。7时45分左右,她再给他打过去,对方称:全套答案15000元,单科数学6000元,保证单科130分以上。不过需要配合器材使用,问王俊秀有没有器材?王俊秀佯称给亲戚买,人家已在联系购买器材了。对方让王俊秀上QQ,按照他告诉的账号把钱打过去,就给答案。
    此时距离考试只有一个小时了,要不要当即阻止?唯一的办法就是报案。如果以公民身份报案,料定很难引起重视;如果以记者身份的话,就意味着在松原无法继续暗访。况且此行采访刚刚开始,真有些不甘心。
    王俊秀随即跟报社编辑部汇报,并与张国商量该怎么办。编辑部和张国都认为应该首先报案,因为高考的公平与考生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宁肯失去一篇好稿子,也不能眼看作弊正在发生而放任。
    于是,王俊秀立即向吉林省教育厅、省招生办和公安部门分别打电话。

    举报后身份暴露 跟踪采访反被跟踪
    报案后,王俊秀当着民警的面联系兜售答案的人,然而对方在QQ上绝口不提此事。她直接拨通他的电话,没想到,对方在电话里说:“你叫王俊秀吧,中国青年报的。你找我什么事?”他怎么突然准确地叫出她的名字和单位,而且一切了如指掌。
    王俊秀感到悚然,当场向民警提出质疑。她在报案之前,在当地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身份。警方表示一定会认真调查,让她作了笔录。有位民警的解释是,这些人很有手段,也许可以监听到你的所有通话和短信内容。
    王俊秀发现,在没弄清楚是谁泄露自己身份之前,她的通话和短信都不再安全,唯有张国尚在100多公里外的扶余,绝不能再遭暴露。她给张国打电话,告诉目前的处境,让他独立开展工作,不要轻易与她联系。
    此时,张国佯装陪堂弟高考的在校大学生,在扶余考场外面暗访,竟赢得许多家长的信任,纷纷上来咨询如何填报志愿……借着闲聊,张国打听到很多内幕消息,有家长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花钱“买场”的过程。
    6月8日中午,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结束后,张国在三中考点门前,在人群里发觉4个人形迹可疑,便凑近他们,打开录音笔。他听见有个女孩对一男子说:“你是从17题给我发进来的……”从对话可知,女生“买”的是理科综合考试答案,但这份答案并不完整。还有的考生在一边埋怨:“没有,没收着啊!”“那我咋没收着呢?”
    张国悄悄拍下了这群人的照片后,随行跟踪采访。由于跟得太紧,结果引起了对方的警觉。走过一段路后,张国拐入一家杂货店,对方居然进店搜寻。张国眼看无法躲藏,当即从另一个门出店。在一个十字路口,张国又撞上对方,担心抢走录音和照片,便跳上出租车掉头离去。他在车内放低身体,躺在后座上,悄悄向窗外观察,是否有人跟踪自己……

    暗调查明核实 相互配合成稿
    王俊秀身份暴露后,就和张国分工:一明一暗。她到有关部门采访,他则“潜伏”考场暗访;暗访的情况告诉她,她去官方那里核实。
    6月8日下午,王俊秀到松原市公安局采访,径直来到一位大队长办公室。恰好一个民警送来材料,她瞥了一眼,凭直觉猜测这材料说的扶余老师卖作弊器材的事。于是,她单刀直入地提出采访这一案件,并告诉大队长已获得很多外围信息,只是想与警方证实一下。
    公安人员表示他们正在协商,让她到另一屋休息。就在“休息”期间,她又核实了来自黑龙江的高考移民王某的情况,设法弄到了有关户籍信息。
    傍晚,市招生办主任向王俊秀侃侃而谈今年松原高考的情况。在他看来,今年高考“顺利、圆满、平稳”地结束了,政府部门在考前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对舞弊行为进行了严查。
    当晚,王俊秀和张国将采访到的情况汇合成稿,从两地传回北京。
    6月9日一早,王俊秀到了松原市教育局进一步了解今年高考的情况。意外的是,王俊秀在门口偶遇一名学生家长,是前一天在前郭五中考点碰到过的,曾向他打听过考试情况。眼下,她只好如实说是中国青年报记者。
    这位家长急忙告诉王俊秀,他儿子昨天上午考试时答题卡被抢,今天他是来招生办讨说法的。他展示了儿子摸底考试的成绩单,排名全班第二,还有监考老师出示的考场试卷被抢一事的证明。
    记得张国在暗访中也听家长说到,监考秩序混乱对成绩好的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不得不事先对监考老师打点,保护孩子不受打扰,就是所谓的“买保护”。
    当天下午,王俊秀将这一最新情况添加到稿件中传回报社。
    6月10日早上7点左右,王俊秀在返京的火车上接到张国的电话:“稿子发了!应是今日最热新闻。”
    事实上,这组报道的刊发日期延后了两天。6月7日晚,根据开考第一天采访的情况,我们便与编辑部联系,准备写稿。如果6月8日见报,正值高考,肯定是爆炸性新闻,但容易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总编辑陈小川认为,高考期间不能发稿,全国1000多万考生正面临人生的大考,在此期间捅出一个惊天作弊大案,对所有考生的心态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中国青年报历来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更要严守媒体道德。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继续采访、核实、求证,琢磨报道的细节,编辑和记者都字斟句酌。
    绝不刊登没有调查核实的稿件,是中国青年报的传统,并且非常讲究标题的严谨性。《吉林松原: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一稿,是总编辑最后审定的。
    我们的稿件见报当天,各大门户网站几乎都在首页转载,还有近200家网站转载,网友跟帖评论数万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进采访报道,仅中央电视台就有5个栏目进行深度报道。随后,我们不断地接到松原之外的家长或考生的电话、邮件,反映和举报当地存在多年的高考舞弊现象。
    我们想,松原高考弊事件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在于事件本身的程度、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这一事件触犯了公众利益,挑战了社会公平正义,而揭露公众关注的事实真相,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职业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胡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