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悲恸中的被采访人
发布时间:2009-10-20 15:31:23
尊重悲恸中的被采访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庆晨报的通讯《高二8班,一个人的复课》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除了通讯本身清晰的叙事结构、一手丰富的资料之外,报道中显现的记者对于被采访者的尊重,以及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采访技巧,更值得新闻业界在同类的报道中借鉴。
这篇通讯的最早发表时间是2008年5月29日,也就是说,通讯发表之时,地震带给震区人的悲恸尚未消弭。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记者的新闻报道,怎样避免对被采访人造成二度伤害。总体上看,这次地震报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各种有意无意伤害被采访人的情感、不经同意曝光被采访人的痛苦或严重伤残形象的案例不少。但是,通讯《高二8班,一个人的复课》可以视为尊重悲恸中的被采访人的典范之作。
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北川县,是各路记者采访的重点地区之一。地震发生时,北川中学高二8班正在旧教学楼的电教室上实验课,电教室的窗户均有铁栅栏,唯一进出的门还是铁门,因而震灾之下全班遇难(采访时关于这个班的信息是:仅有一位在外看病的同学张壤幸免于难;还有一条无法证实的消息说,有一位叫马武虎的同学被救出,但被截去双手)。这一信息对于外界来说是震撼性的。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震后十几天学校复课的时候,这位高二8班可能唯一幸存的同学,是绝对有新闻价值的被采访者。
这次采访不同于一般采访,记者通过与高二8班唯一的幸存学生张壤的3天相处,成为朋友,让被采访对象慢慢道出自己的故事和痛苦心境;同时,在完成采访的同时,也帮助完成张壤的内心倾诉,完成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这种人性化的“灾后心理救援”,与记者的采访融为一体,确实非常成功。张壤说出的东西,肯定远远多于已经发表的。披露哪些情节,省略哪些情节,从发表稿看,作者的分寸把握也是适当的。显然,记者清晰地意识到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感情,避免伤害,这是灾难报道采访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温情的反差标题,意识流的故事行文
通讯标题《高二8班,一个人的复课》,看似平和,但在那个环境背景下,如此温情中却报告了带有极大反差的一个残酷事实:一个班只剩下一个人。但是角度不是死亡,而是一个人代表一个班的再生。标题的设计,体现了“反差出新闻”的新闻价值标准。这是一篇关于灾难故事的报道,但是标题中没有直接提到灾难,回避了对于受伤害者的情感刺激,同时又具一定的吸引力。在连篇累牍的关于死伤人数、救援进展、次生灾害等等海量报道中,这样一个标题在温情中体现出平和的力量。
这篇通讯的语言风格,接近于意识流小说中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情节虽然有所跳跃,但叙述清晰、简洁,富有节奏感,读者能够通过适当的想象,将跳跃中留下的空白自然补上,使得整个事件情节紧凑,足见记者文字功底扎实。
记者职能与尊重被采访人的统一
采访中,记者找到张壤的父母时,并没有以记者的身份介入,而是告诉他俩让张壤去复课。张壤的父母后来谈到当时的情形表示:这位记者与他们看到的记者不太一样。这个“不一样”,与其说彰显了这位记者的人性,不如说是对有些记者在灾难报道中过于追求新闻效果、缺乏人性关怀的反衬。记者的职责是记述事实,但是没有权利也不应该因为需要采写而伤害被采访者的情感,其中的分寸把握,恰恰能够有效地表现出新闻记者的专业水平。
在对张壤的采访中,记者清醒地意识到要避免“新闻冷暴力”,文中没有直率的提问,更没有单刀直入的追问,避免直接刺激张壤满是伤痕的心灵。这时,记者成为很好的沟通信源和受众的桥梁。这篇通讯中,我们看不到一句记者的提问,都是张壤在叙说,然而这一叙说的组织者是记者。如此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采访的技巧就蕴藏在其中。
记者完成这次采访后,依然和被采访人保持联系,甚至在报道刊发后还帮他找到了幸存的班主任,并且做了更多的重建的幕后工作,帮助他们进入心灵重建的过程。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审视,直到这里,真正的报道才算结束。我们看到的只是第一篇报道,其实,使得这篇报道得以获奖的还有后续的背景:“本文被全国上百家媒体转载,引起强烈社会关注。本报对这位学生以及他幸存的班主任的追踪报道,每步进展都得到全国媒体的持续转载。”
为防止对这对师生反复采访可能带来的心理伤害,在多家媒体索要这对师生的联系方式时,记者加以婉拒,有意控制此事的“新闻影响力”。这篇报道及后来的追踪报道,一步步为师生团聚铺平道路,高二8班这对仅有的幸存者最终团聚,携手面对未来。
题文不完全对应,故事立体感弱
通讯的标题本身,设计很好。但通讯内文,读来给人一种题文相对脱节的印象。看标题《高二8班,一个人的复课》,显然,文章的重点在复课,哪怕是一个人的复课。但在文中,主人公的回忆占据了主要篇幅,而对“复课”这一标题给定的关键词,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着。这篇通讯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正在于“一个人的复课”的标题,而内容却是一个人心灵的进展过程,与复课关联太小。另外,文章缺乏一个更加有质地感的结尾。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花费了很多心思,除了复课者张壤外,还有很多人物和背后的故事,在材料取舍的时候,过于强调线性故事的完整,而舍掉了很多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如果能以立体的视角,将这些信息串连起来,这篇通讯也许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振
来源: 作者: 编辑:q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