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晨光微现中的鱼公塘自然村
请出“主角”
△我家也抬着下山了
△抬着家的“另一半”来到新居前
△罗时顺的外甥被亲戚高兴地抛上空中
△罗时顺挑起箱包,离开身后山雪环映的“山棚”
△喂!我就下山了!
△这样的早餐很快就成为记忆了
△方的姣老人的粮食加工机器抬进了新家
房子下面养头猪,才是家。
对已经在山脚建好新楼房的罗时顺来说,不把山上家里的两头猪抬下来,这乔迁新房的事就不算圆满。在自己挑好的日子――农历十一月初二(12月17日)这天,老罗请来邻里乡亲,七脚八手地把两头两三百斤的大肥猪抬到了山下新房的新猪栏。他说,现在起,我的家就不在山上了!
自罗时顺的爷爷带着五个儿子,从安徽歙县东乡迁到这座被称为“鱼公塘”的山上起,这一大家人在只有山路相通的高山上,已经约摸生活了近百年。近百年的生活,被山下人叫作“歇山棚”。因为初到高山上,生活只能从搭草棚开始。数年安定之后,才有泥墙屋,但仍是茅草盖顶,远看还是跟棚一样。此后,每一代人自立门户时都自己盖棚。罗时顺回忆,有瓦的泥墙屋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才有。由此,罗时顺他们又有“棚上侬(人)”的称谓。
“棚上侬”的生活,在大家都处于出门靠走、肩挑背扛、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并不觉得有太大差别。他们在山上有相对较多的山地可作。一岗高一岗的山上,原来山脚村里的人很少上去。在集体时代,因为不用吃食堂、不参加集体劳动,尤其山上柴炭极其方便,口粮也不愁,还曾一度让山下人十分羡慕。
但山路阻塞更多的是让“棚上侬”尝尽苦头:早先“点亮”是靠松明油,生病靠自己弄草药对付,更有久雨路滑、大雪封山之时,山上是寸步难行,叫天不应。
改革开放以后,山上的日子同样大为改善,拉上了电、通了电话、连上了电视、用上了电器。然而,与自己脚下的村坊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他们在生活、出行方面,差距却越来越大。住在鱼公塘最高处的罗来林说:人家一日千里,自己就是下趟山,空手也要花大半个钟头。“棚上侬”感到,住在山上,就是“落后”。
高高的山背养育了自己;那些散落山间、仍被人称作“山棚”的泥墙屋,也是自己历尽千辛万苦、一手建造;虽然高山之上风光无限、空气清新。但这一切,都与现代生活中的便捷、信息与外界交融的要求不相符。
借着下山移民政策的东风,渴望现代生活的“棚上侬”,选择了下山。
饱含无数艰辛故事的百年“山棚”生活,已经和“棚上侬”幸福告别。 (记者 程贤高)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企业风采
2011年 瑶山乡将着力实施“优势工业强乡、特色农业活乡、品牌旅游富乡、项目带动惠乡”的发展战略,为“打造优美瑶山,建设淳北果乡”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势工业强乡,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有“保3进4”的目标,在巩固现有3家规模企业的基础上,再新增1家规模企业,努力把淳瑶实业培育成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壮大来料加工产业,实现来料加工费1500万元,使来料加工成为瑶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特色农业活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品牌打造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使“天坪”石笋干和“瑶记”山核桃两大品牌走出杭州,走出浙江。把天坪石笋、何家村的生态葡萄、幸福村的南天竺打造成为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着力推进5公里绿色长廊、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三、品牌旅游富乡,融入全县大旅游发展格局。在做好云溪项目整体开发的同时,宣传策划好天坪生态沟、千亩田、富岩仙姑洞、琅洞村吴氏宗祠、子皮源漂流等项目的引进,并通过举办山核桃文化节、亲水节等活动,着力打造瑶山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游、生态游、背包族游,使“湍口泡温泉,瑶山玩山水,千岛湖游秀水”成为现实。
四、项目带动惠乡,保民生、促增长。借助统筹城乡的大好机遇,精心梳理市县帮扶结对项目,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启动云溪农庄、亲水平台等项目建设,分步实施跨溪建集镇新区发展战略。通过“党员先富”工程、“平安瑶山”创建、“五风”评星晋级和“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等措施,架起连心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共同创造瑶山美好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