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党报时评的几点感想
  发布时间:2010-01-17 15:10:29   
有关党报时评的几点感想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旗帜,是媒体的直接声音,更是党报鼓与呼的号角。当今的时评,更是如疾风快马,投枪之处,表明主旨、直奔主题、激浊扬清、革故鼎新。它通过新闻性和思想性的巧妙融合,战斗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组合,促人深省,给人回味。
    显然,一篇好的时评,须得“站在高处,走在前沿”,要作者具备鉴别力和敏锐性,体现出政策水平、思想深度和理性思考,也是对作者把握新闻的能力和驾驭分析能力的一种检验。
    在新的舆论环境中,党报时评把握题材,阐发理念,拓展思想深度,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
    增强新闻性。纵观目前的有些时评,或是囿于体制僵化带来的行动迟钝,或是受制于传统的一些禁忌意识,让人有“明日黄花”的味道。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时评不敢抢抓第一落点。当然,有些问题在还不明朗、尚无定论时,评论需要慎重,但如果过于束手束脚,就实际上将舆论引导的第一阵地拱手让出,长此以往,党报指导作用必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快捷反应”和“及时发声”是重要的,时评作者的快速行动能力是需要的。而党报也需要在新闻生产场域和“流水作业”中打通相关环节,为时评的及时“面世”铺平快速通道。这样新鲜出炉的时评,活色生香,鲜龙活跳,才为读者喜爱。
    增强思想性。思想是时评的灵魂,时评贵有思想,贵有独到的见解,有深邃的剖析,有高人一筹的评点,有独辟蹊径的阐述。所谓时评,最直观的意义即对时事时势的评论。既然有评有论,自然要有独到的鲜明思想。有一定的理论升华力度,有别人没有说过的深度。但必须是与新闻事件紧密结合,附着于新闻事件而对现象、趋势加以挖掘。它要求我们在敢于发声中,善于发声,精于发声,文章时时有思想的火花闪烁其间,讲到要害处,有新话。纵观党报现今一些时评,往往缺乏时效性,泛泛而谈,不痛不痒,缺乏对现实的热情关注,自然也就削弱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
    加强针对性。党报的热点新闻,聚焦了各类社群的目光,因而关注度广。热点新闻本身还包含着丰富的层面,因而为评论留下宽广的纵深度,也为党报时评加强针对性提供了宽阔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在保持以小见大、言之有物的前提下,以针对性取胜。有些新闻话没讲完,点评未及痒处,我们就要适时加一把力,及时评论,敢于发声。对于有些新闻事件,我们可以及时跟进和放大的,就要把道理说透,把要害击中。当然,针对热点新闻的时评,也要注意与新闻报道相辅相成,而不要简单重复报道本身,毫无必要地“一鱼两吃”。
    要引导读者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前瞻性问题,党报时评要进行指导性、针对性、预测性地评论,引导大家正确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因此评论要有的放矢,不可无病呻吟;要言之有物,不可隔靴搔痒。对地方党报而言,这种评论,主要还是立足本省实际情况,一些全国性的热点事件,也可以评论,但要有一定的普适性,或者对本省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追求群众性。所谓群众性,就是要提倡大众情怀,需要平民视角,评点世事,仗义执言,道出普通百姓的利益诉求和酸甜苦辣。要把草根人群、弱势群体的生平琐事、酸甜苦辣,纳入党报时评的题材范围,增强亲和力,增强感召力,努力为老百姓说话,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君自民间来,应知民间事”。党报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众的利益问题,凝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纷争。这也是党报服务公共利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作为时评更要为普通人讴歌,为他们呐喊。与此同时,我们的文风笔调也要“三贴近”,表达的方式要平等平和,而非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文风要简洁、直白,而非繁琐冗长。时评可以采取更为轻松、活泼的文风,适当采用新词汇、新语言增加对读者的贴近性;采取对话式、探讨式的表达;可以围绕特定话题开展讨论等。而在党报时评版面的编排上,也可以增加漫画的使用,以及尝试更加活跃的编排风格等等,改变党报版面的过于严肃。
    可以说,现在大部分报纸读者基本上也是网民,对网民的关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读者的关注。党报的时评也可以尝试设置“百姓语录”、“网民语录”等栏目。网民的创造力根本上来自于群众的创造力。这种创造性,往往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语言的生命力,其观点的精辟,其表达的新颖,值得我们借鉴。热点问题,网民一般都会有点评,把这些精彩的话收集起来告诉读者,这在都市报已经是早已有之的尝试,党报也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创新。
    增强战斗性。机关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报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时评的针对性在当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敢于抓住这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以时评的方式进行鞭笞、回击。现在少数干部中确实存在不少陋习、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如热水敷伤,“烫”它一下,如蜂针治病,刺它一下。当然,“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讲战斗性,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要讲艺术手法,不是乱骂人,而是有针对性地写到位,写出味。
    党报时评开展这样的批评当然要抱着慎重和建设性的态度,但无论如何要进行尝试,要勇敢往前走,不能熟视无睹。不走出这一步,就是党报工作者的失责。即便遇到阻力,我们也要尽力。
    此外,我们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贴读者关注点,形式上也需要进行创新。尤其新媒体雨后春笋般涌出,在互动性和传播符号的多维性上给受众带来强烈体验之后,传统媒体包括党报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和改进,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报纸传播的单向性,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党报时评在形式上的创新,包括表达方式的多元,也包括时评版面编排的创新。
  (作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信息发布王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