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枝末节中找新闻点
  发布时间:2010-03-05 13:29:57   
从细枝末节中找新闻点  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市区域报记者平时采访的新闻事件大多比较平常,要出彩并不容易。如何在“平常”中见“新奇”,是县市区域报记者采访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善于尝试多种新闻采集渠道,围绕“新闻母体”多角度观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新闻点。

    “前行”:找亮点
    顺着新闻事件发展的方向采访,是很自然的事,但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要求记者采访时有一股韧劲,对新闻事件进行透彻了解,不找出有新意有价值的新闻,绝不轻易结束采访。而一旦角度选取到位,总能抓到最具价值的新闻点。
    2009年上半年,有读者向笔者报料:浙江东阳李宅一位青年企业家出资数万元办灯展,为村民添乐。这是尚未发生的事,采访后觉得很难下笔,于是继续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从青年企业家的父亲处听到了一条信息:李宅花灯素来不外传,这一次李宅的工匠之所以破例,是因为这位企业家回报家乡的诚心感动了他们。这是一个新闻点!于是,笔者又赴李宅采访制作花灯的工匠,一则本来无从下笔的报道就鲜活了起来。
    无独有偶。笔者2007年采访东阳六石吴良村的新农村建设时,也遇到了“难以下笔”的尴尬。采访到最后,笔者找到了村里的一名干部。对方得悉笔者来意后说,要了解村里的情况,只要上网看博客就可以,许多本村在外创业的人士都是通过博客了解家乡动态的。村庄开博客?一个亮点出现在笔者的脑海里。这篇报道在东阳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并被国内外众多媒体转载。

    “后退”:问缘由
    新闻强调一个“新”字,时效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轨迹上,有时我们后退一二步,也许就能捡到遗落的“珍珠”。2008年获全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农村低保:代表“质疑”催生的惠民制度》,就是这样一颗“后退”捡到的“珍珠”。该文的作者在采访途中听到一条迟到的新闻线索:在福建省“两会”上,省委书记专门表扬了一名农民代表。省委书记专门表扬一名农民代表,其中定有缘由。这位记者凭着对新闻的敏感,展开了“后退式”采访。原来,在数年前的一次会议中,这位农民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省贫困人口数字提出了质疑。有关部门对此很重视,随后展开相关调研,最终催生了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一则好新闻就是这样被“找回来”的。

    “下底”:挖“真金”
    有时新闻事件已经发生,甚至在现场已无迹可寻,这时就要沉下去寻找新闻点。比如,报道火灾不一定要写起火和救火场面,看到车祸也不一定只关注损失情况,如果调查一下突发事件有何特殊之处,也许就能找到有教育警示意义的内容。
    几年前,笔者采访一起市场纠纷:当地菜场的四名摊主对一对外地夫妇“低价”卖鸡不满,拿着剪刀当场杀死外地人的数只鸡……记者到现场时,人群已经散去,目击者也只能描述当时的情景。依此成文了无新意,记者决定去当地派出所看看。结果,这一去真有收获。办案民警提供了闹事者的供词:“本想做得狠一点,把外地人赶走,没想边上很多本地人在骂我们不对,我们也顶不住那么多人的指责……”一句话,让记者找到了落笔点,一个弘扬正气的标题很快拟成:《本想吓唬外地人,不料被本地人嘘住》。

    “爬高”:观趋势
    写好一则新闻报道,靠的不仅是记者的新闻敏感,许多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耐心。一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前辈谈到如何搜集新闻素材时说,他平时不买菜,但是经常要到菜场、商场里转一转,目的就是了解市民的生活琐事,从中发掘新闻。这位前辈告诉我们,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有新闻。
    写生活小事,如果就事论事,显然没什么意义,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则或可折射国家经济大势,或可反映人们生活情趣变化。笔者在东阳横店镇一家养殖场看到不时有人来买鸡,而且买的都是尚未成年的鸡。同一天,回到乡下老家,又看到许多人家围起鸡舍,里面养着两三只半大的鸡。一问才知,现在农家喜欢到集市或养鸡场购买尚未成年的鸡,通过自己家养增加其“土味”,过年时招待客人用。农村人也追求生活品质,这正是社会发展的体现。笔者依此写成了一则报道《为过年食用的鸡增“土味”  农户时兴“半途”养土鸡》。“爬高看趋势”的报道手法,是其点睛之笔。

    “拐弯”:换角度
    2007年,一名农村小孩因缺乏生长激素而不长个,家庭又困难,几名同学为帮助他,到集市上募捐。结果,募捐效果不好,同学们积极性受到打击。一名同学说的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许多人不相信我们,以为是骗局。”于是,笔者围绕这句话展开了采访,最终写就通讯《为袖珍男孩募捐遇尴尬 是什么麻痹了我们的爱心》。
    遇到意外,转换一下角度抓新闻,是新闻敏感性的体现。每每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新颖独特的新闻,眼睛会为之一亮。这类新闻的发掘,靠的正是作者的独特发现能力,作者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拐了个弯,使新闻稿另有新意。

    “跨越”:看全景
    这里说的“跨越”,是指采访的时空跨越,也就是记者到新闻事发地外的另一个地方,采访与“新闻母体”相关的子新闻。现代发达的交通,为跨越式采访创造了条件,许多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在这方面,都市快报的两则报道让人印象深刻。
    一则是《车祸之后》。都市快报记者了解到一件因车祸引起的赔偿案拖了三年无法兑现,便先后走进位于浙江兰溪的遇难者家庭和位于安徽的肇事者家庭,采访两位妻子与6个孩子,写出跨越式新闻。另一则是《杭州西北700公里――一个村庄的留守娃娃调查》。当时临近年关,一位在杭打工的农民工带着11岁的儿子写给他的那些信件来到编辑部,于是记者赶赴700公里外的安徽省肥西县孙集乡孙集村……
    “跨越”式采访,使得新闻报道立体化,给读者“全景播放”的感受:一场车祸,给两户家庭带来外人无法想像的痛苦,母亲的艰辛与孩子的泪水都在告诉我们――行车安全系着全家人的幸福;而一次“跨越”700公里的采访,真实地展现了一群安徽籍留守娃娃的学习生活状态,这也使得人们对农民工群体的家庭情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不论是“向前”还是“向后”,也不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归根结底,新闻采访要循着一个“大方向”:向新闻事实贴近些,再贴近些。当然,这还需要记者戒除浮躁心理,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遵循新闻规律认真采写。更重要的是,采访写作时要心怀读者。心中有读者,才能写出读者喜欢看的新闻。
  (作者单位:东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