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数字必须准确
  发布时间:2010-05-12 14:50:35   
新闻报道中数字必须准确

 众所周知,恰当、准确地使用数字,可以使新闻更明白、精确,更有说服力。
    正因为数字能直接、正公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数字一旦不准确、用错了,就会使人摸不着头脑,影响新闻的可信性和社会效果。例如,某报在一篇报道中注明鲁迅的生卒年为“1818-1936”。照此计算,鲁迅的享年当是118岁,其实,他的生卒年是1881-1936,鲁迅逝世时只有55岁。北京某报报道:“戚继光纪念馆……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由前殿、戏台、水池、看楼几部分组成”。此句中提到的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一般辞书都可查到他的生卒年是1528-1587年,而明洪武年号的起迄年则为1368-1398年。洪武末年比戚继光生年还早130年,说洪武年间始建戚继光纪念馆是不可能的。
    又如,有家报纸曾在头版报道广西茶叶丰收的消息。文中说,全年广西茶叶产量达1.3亿吨,年产值5000万元。按此计算,平均每吨茶叶的产值只有0.38元,简直离谱。很显明,表示产量的数字是错的。
    某报1995年1月15日第三版刊发了题为《中科院将开展西南扶贫战役》的新华社稿,其中一段文字说:“贵州、广西和云南3省(区)人口约1.7亿,目前贫困人口有250万”。后一数字明显有误,因为当时仅贵州省就有贫困人口800万。经查199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才知错误所在――少了一个“0”。人民日报的报道说:“目前3省(区)仍有25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36%”。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数字差错,尤其是经济新闻数字差错,常常会误导读者,甚至让人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笔者曾见一篇文章中说,河北有家报纸公布农产品价格信息,把张家口市场上芝麻价格每公斤6.00元错成60.00元。当时,承德县一位农民看到这条“好消息”后,在当地以6.40元一公斤的价格收购了一批芝麻,乘车赶到张家口出卖,结果大大亏了本。重庆某报出现过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出差错的事,引起很大麻烦;前不久,重庆某报把彩票中奖的号码刊错,虽在第二天作了“重要更正”,但令一些“中奖”彩民哭笑不得。
    数字差错引起的报道失实,其副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数字必须准确,各道采编程序都要认真核实,不能有误。
    信息发布:王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