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闻都能见报吗――从有关大学生的报道看传媒的社会责任
要正确地担负起传媒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即什么样的新闻能报,什么样的新闻不能报。笔者做教育记者将近一年,期间有两次涉及大学生的报道,对此感触颇多。
今年2月,我省某高校部分学生因对学校食堂饭菜涨价不满,而拒绝到食堂用餐。后经老师做工作,学生重新回到食堂就餐。本来这一事件就此已平息,但杭城一家报纸仍作了报道。3月初,我省另一高校也发生同样事情,省内一家电视台予以报道。此后,省内其他高校的部分学生也有效仿之意,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短信等形式相约在某日集体拒绝到学校食堂用餐,一些高校周边的小饭店也借此鼓动学生不要到学校食堂吃饭。
虽然不能说大学生拒绝到食堂用餐是媒体惹的祸,但传媒的报道在其中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在高校采访时就听到有学生说:“我们就是看到报纸才采取行动的。”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多方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解释和引导,才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但由此引起的影响仍值得媒体深思。
另一个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今年是高校扩招后的又一个就业高峰年,全国有280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比去年增加了68万人;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比上一年增长了31%,就业形势严峻。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我省媒体没有渲染,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少媒体还专门推出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栏目。浙江日报在200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月活动期间,与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实行报网联动,推出“为十万学子找岗位”的系列报道和服务活动,通过新闻报道、资讯服务、网站推荐等多种形式,为大学毕业生服务;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钱江晚报还推出“百名寒门优秀生就业大援助”活动,不惜版面为这些学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有的电视台则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请进直播室,让双方面对面沟通。
媒体的这些报道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温州医学院一位校领导曾对笔者说,今年媒体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搞得好,帮我们学校做了很多工作。由于抓住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媒体的报道吸引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参与,浙江在线举办的5场互动直播论坛,人气都很旺。
从我省媒体对这两次事件的不同处理所带来的不同影响,笔者深切体会到,是新闻并非都能见报,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题材时一定要想到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在决定某一个新闻是报还是不报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中外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众中被重视的程度成正比。大众传媒的报道往往成为人们舆论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看,报纸是形成所在地议题的最主要的提议者,它在决定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大多数人对事实会有什么看法以及大多数人处理面对的问题会有什么想法起着重要作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赛福林、坦卡特著)。如前文所提及的大学生拒绝到食堂就餐这一事件,媒体的报道就成为一些大学生谈论的“中心议题”,使这一因粮油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引起的部分学生的行为差一点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我国新闻界历来强调传媒的责任意识,将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1991年1月,全国记协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一条就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1999年12月由中国报业协会通过的《中国报业自律公约》“自律条款”的第一条中就规定:“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新闻活动管理法规,忠实履行报纸的社会责任,不以任何有损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格调低下的或未经核实的报道内容作为报纸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但并非什么新闻都能报道。现实生活每天涌现出各种各样新的事件和现象,在选择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什么新闻不能报道时,我们首先应考虑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和结果。尤其是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今天,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守土有责”。(作者单位:浙江日报 张冬素)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