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名合格的摄像记者,我感到至少要扮演好三种角色。
首先,摄像记者应是一名“快枪手”。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件,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赶制出新闻报道。那“快”到底有多快呢?有一位资深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家领导人出访德国时,有重要外事活动,按照国际惯例,媒体只允许在开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一般来说摄像记者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外事拍摄的,有些镜头甚至可以重复拍摄好几遍。但中央台记者的亲身经历,让我们又刷新了对抢抓时政新闻的“快枪手”的认识。三场会见中,媒体只被允许拍摄10秒钟。10秒!如何把握这关键的10秒,并制作出长达几分钟的消息?中央台记者会前进行了周密策划,不仅在抢机位时要做到“一步到位”,还要做到拍摄镜头“一拍九用”,即一个连贯的多景别运动镜头分切成九个镜头使用。这些细微之处,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不仅要求记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时政新闻和一般的会议新闻、社会新闻不同,政治性、重要性都很强,而且绝不能出错。特别作为电视记者,在短暂的拍摄时间内,必须准确无误地抓拍下每一个人物的特写镜头,遗漏任何一个镜头都意味着整条新闻的失败,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播出。而且,时政报道往往篇幅较长,为了赶时效,记者、必须出手快,随时保持“倚马可待”的工作状态。为了让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变成永恒的画面定格,“快枪手”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其实鲜为人知。
其次,摄像记者应是一名“突击手”。
记者经常会面临各种考验,有时甚至是生死考验,因而他们更像一名“突击手”。有一次,在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菲律宾时,中央台的一位记者不慎在拍摄中跌倒,头部血流如注,身上也有多处擦伤。但他始终保护着手中的摄像机,就像战士倒下时还紧紧握着手中的钢枪,显得十分悲壮。他没时间马上到医院治疗,只是在伤口上绑一个绷带,拎起摄像机又冲进了会场。鲜血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他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随行的政府官员都为这位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还有一次,一位记者在陪同国家领导人考察上海洋山深水港时,为了抓拍一个好镜头,竟然不知觉地站到了船闸边缘,背后就是数百米的“深渊”,他却浑然不知。陪同的工作人员用相机抓拍下了那一瞬,事后给这位记者看,这时他才感到了一阵后怕。
这样的经历,每一个记者都可能碰到。我的一位同事为了抓拍一个好镜头,连人带机器掉进了河里,在掉落河里的一刹那,他还不忘把手中的摄像机高高地举过头顶。“敬业精神”四个字看似简单,真正诠释它实属不易。作为一位记者,给你现场发挥的机会只有一次。不抓拍下这关键一瞬,可能意味着之前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关键时刻顶得住――这正是一名合格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最后,摄像记者应是一名“观察员”。
记者既是客观事实的记录者,也是突发事件的见证者,有时更像一名新闻现场的“设计师”。中央台一位时政记者讲述的一个生动例子更加说明了这点:2004年11月,台湾当局的某些言论使当时的两岸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时值胡锦涛总书记出访巴西,其中有一场会见当地华人华侨的活动。原本这只是“一句话新闻”。在会见间隙,其他各国媒体的记者都放下机器准备休息,而在场的中央台记者突然发现,在庞大的会见队伍中有一批来自台湾地区的老华侨。敏锐的新闻嗅觉让他感到,这正是一个出新闻的好机会。他不动声色地站到了这批华侨身边,把机位架好,等待着捕捉新闻的机会。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总书记在走过这些华侨身边时,居然停了下来,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起来,并向这些台湾同胞表达了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精彩的同期声,国家领导人和台湾同胞互动交流的生动场景,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随后被制作成了一条独家报道,得到海内外各界的积极评论。而在场的其他媒体,因为事先没有充足的准备,错失了最佳的拍摄角度,与这条新闻失之交臂。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感到十分自豪。因为记者总是离现场最近,掌握的高端报道资源也最多。我想,要做好一名新闻现场的“观察员”,首先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意识,平时要注重自我培养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敏嗅觉。其次,在新闻现场要具备超前意识,注重对新闻当事人和环境的观察分析,揣摩新闻当事人的思想活动,进行快速分析判断。第三,在近距离接触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要善于把握住关键机会,变“被动参与”为“主动策划”。不能仅仅依靠事先通知和安排好的内容进行规范性拍摄,而要主动挖掘程序报道之外的“鲜活新闻”。在现今的报道体制中,时政新闻虽然仍以规范为报道主体,但在规范中创新出彩,更是每一个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汪群 作者单位:安吉县广播电视台)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