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梓桐镇富石村的村支部书记邵爱华,凡是认识的人都会说上个“好”字。这一声“好”,其中的含义可谓丰富,因为这不但是对他做人的肯定,也是对他这么多年来担任村里书记所做工作的肯定。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他这些年的成绩,那就是――他让村民不再种田。
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邵爱华刚好二十六七岁,他不但在村里担任副大队长,同时还在信用社里当服务站会计。富石村由于地势高,缺少水源,虽然该村拥有成片平坦的田地,但是很难种植各种粮食,村民的生活一直很艰苦。恰好那个时候,全国开始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被派往安徽凤阳实地学习,正是这一次考察,让他有了改变全村经济模式的念头。
“我在安徽凤阳发现一件事情,他们的百姓都只种田,其他的都不管,大家生活很不错。于是我就想,我们这里因为缺水不适合种田,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做呢?不种粮食,我们这里能发展什么呢?”邵爱华说,从安徽回来之后,他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很快,他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方案――养蚕。
正好当时国家在鼓励发展蚕桑,有许多配套的政策。我当时是信用社的,身上有闯劲,而且贷款方面有渠道,于是就在村里牵头搞起了蚕桑。
第一年,邵爱华联合了11户村民,集体贷款了6000元,购买了2万株苗,种植了20亩桑林,随后,他还组织这些村民到东亭乡(现在界首那边)学习。没想到,第一年,种植蚕桑的效益非常不错。“第一年是试验性质的,由于我们以前都没有养过,当春茧出来后,我们觉得茧外面毛毛的不好看,就把这些毛搓光了。结果拿到收购站去,人家就说了,这茧外面的毛不能搓,一搓以后拉丝就不方便了,只能当次等茧卖。”邵爱华说,蚕茧当时本来是300元一担,就是因为这样成了230元一担。那一年,村里11户人家共养了1张多蚕种,共同卖了200多块钱,邵爱华是带头人,养得比较多,赚了60多块钱,心里很高兴。因为60多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
看到养蚕效益如此好,到了第二年,许多村民就坐不住了。这年,很多人就跟风了,大概增加了30多户。此后,全村中养蚕的人数量更是年年增长。现在,该村已经拥有桑园面积452亩,共有186户人家养蚕,全村共养蚕2000多张,蚕桑年产值200多万元,产量和产值占了全镇总量的十分之一。
“由于我们村子养蚕起步早,所以大家的经验多,养出的蚕茧质量也不错。现在我们村的每张蚕种产量超过90多斤,春茧每张超过100多斤,是全镇有名的品牌茧。”说起现在的情况,邵爱华一脸自豪。
记者了解到,59岁的邵爱华到今年为止已经担任了7届村支书了。他除了鼓励大家养蚕外,自己也同样是养蚕的好手。现在,他每年养蚕18张以上,单这方面就有1.8万元左右的年收入。他说,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比以前了,他这个规模在村里只是中等。
除了蚕桑之外,茶叶是富石村的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让人惊奇的,该村的茶叶产业同样是邵爱华带头发展起来的。
1988年,为了响应号召做强茶叶产业,邵爱华担任了村支书一职,决定在村里发展茶叶。为此,他牵头集体贷款了10多万元,在村中建设了一家茶厂,同时带了许多村民去里商乡里阳村学习,终于在这个高山村里点燃发展茶叶的“第一把火”。到了1990年,该村开始全力发展早生良种茶,目前面积已经有300多亩,成为村里的另一个支柱产业。(记者 方俊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乡镇概况
教育卫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