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介入对传统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05-24 14:44:18   
新媒体介入对传统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

2011年“微观两会”的启示

  微博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大放异彩,以至于很多代表和委员的见面问候是:今天,你“围脖”了吗?

  如果说,去年两会微博还仅是“小试牛刀”,那么,在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微博已经展露“风生水起”的耀眼光芒。

  “微观两会”,不仅是全国亿万网友的流行,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新媒体介入重大主题报道的进程与深度,推动着重大主题报道方式的变革。笔者仅以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对重大主题报道中新媒体的介入及其影响予以分析探讨。

  从配角到主角,全国两会报道中的“微动力”

  2010年被业界称为 “微博元年”。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统计,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个,2011年将突破1亿。

  经历了2010年的成熟与繁荣,微博这一新兴传播手段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比之前均有了巨大变化。

  1.从“小试牛刀”到“群雄逐鹿”

  2010年,微博首度亮相全国两会报道,仅在新浪网一家低调出现。少数代表委员通过新浪微博征集民意,晒议案提案,与网友互动交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部分媒体借用新浪微博征集两会话题。

  2011年,微博成为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重要网媒及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争相运用的手段。各家网站为吸引网友关注各出奇招,“微心愿”、“微访谈”、“微博直播”等,将微博的特性、资源运用得十分充分。

  2.从“配角”到“主角”

  2010年微博在全国两会报道上的表现或多或少还带有一点“借船出海”的性质,是报道中的“小配角”。而2011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尤其是网络媒体上,无论从其篇幅还是重要程度来看,微博都已经成为报道的“主角”之一。

  笔者也对主要网站的微博互动栏目进行收集汇总,可以看出,主流网站在2011年几乎毫无意外地将微博当做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和创新。

  3.从“小范围”到“名人堂”

  今年全国两会微博表现的又一突出特色是参与者的精英化和大众化。去年使用微博的还是少数社会精英,而2011年,“微博问政”已具备规模效应:一方面,开设微博的代表委员人数更多、覆盖更广、层次更高,另一方面,微博受众群体不断壮大,“微博问政”已从初试锋芒阶段走向成熟。

  至3月14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共有388人入驻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关于两会微博超过500万条。3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腾讯发出第一条微博,刷新了中国开通实名微博的最高级别官员纪录。

  4.从“单向”到“互动”

  2010年全国两会上,由于当时微博并不普及,开设微博的代表委员仅有少数,微博使用的群体也较为狭隘。在实际作用上看,互动仍然较少,多是代表委员单方面的声音。

  到了2011年,中国当下有超过4.5亿网民,新浪和腾讯宣布旗下微博人数破1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微博影响力以几何倍数增加。代表委员的声音,经过微博转发、评论,以发散性的人际传播链条进行传播和互动,使得代表的声音与网民的意见有了一个交互的平台。

  重大主题报道的新元素

  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本身而言,微博这一新媒体的介入,也为全国两会的传统报道增添了诸多新元素,为重大时政新闻如何创新报道、扩大影响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1. 创新了报道方式

  一方面,从改进报道的角度来看,微博有最快的信息传输工具――手机,最庞大的通讯员队伍――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以及最广泛的传播员――网民,因而逐渐成为“网上新闻发布厅”。微博已成为日益重要的信息表达和传播通道,并具有“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

  另一方面,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明显的。目前,微博已经拥有上亿的用户,微博加入全国两会的报道和传播,迅速拉近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百姓的距离,拓宽了代表、委员们听取民意、集纳民智的渠道,获得了更广泛的两会信息传递、宣传效果,推动了更多的老百姓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和谐发展献计献策的良好风尚。

  2.改变了新闻资源配置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两会报道中商业网站和新闻媒体间的新闻资源配置。商业网站借用微博之势,将新闻触角延伸到以往只掌握在传统媒体(包括新闻网站)手中的代表委员身上,让并不拥有新闻采访权的商业网站,也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属于第一手的消息和声音。

  2011年两会,商业网站上有关代表委员的声音,有相当一部分就采取了直接引用微博的做法。尽管,在所有报道的比重上看,这部分内容还只是少数,但其未来的趋势值得新闻媒体重视。

  3.有助于吸引更多受众

  圈点2011年全国两会上微博的表现,最直观的感受,微博是受众的一次争夺战。归根结底,本次全国两会上,各家媒体,尤其网络媒体对于微博如此之重视,其重要原因就是利用两会契机,进一步扩大微博影响,以期在各家网站的“微博大战”中拔得头筹。

  全国两会这一重大时政事件以及其对民意的诉求,恰巧暗合微博受众推广的需要,从而成为各大网站借力炒作的一大题材。

  微博来袭,媒体报道可以做些什么?

  客观地说,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两会的报道,局部也改变了商业网站和传统媒体在新闻资源分配上的地位。那么,对于“微博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在两会报道中还可以做些什么?笔者且来做一个理论上的探讨。

  1.创新报道方式,实现新闻传播“深度互动”

  传统的新闻传播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都受到限制。而微博是Web2.0技术深入发展的产物,整合了其他许多互联网应用,其独特性使其成为创新报道方式的理想平台。从理论上说,这是传统媒体两会报道可以利用的。

  通过“转发”、“评论”、“关注”这些互动设置,一条微博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可以由一个人传播到上百人乃至千万人,传播更加直接、互动性更强。同时,通过转发和评论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受众对每一条消息的反馈,由此实现新闻传播的深度互动。比如,京华时报微博动态发布记者采访到每一个两会消息,在上报之前提前发布。比如,体育明星刘翔抵达北京国际饭店,两会交通方案公布等,让网友及时掌握两会信息。

  2.扩展消息来源,做出更鲜活更原生态的新闻

  微博上的消息并不能直接被采用作为新闻,但是,微博却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消息源。尤其在全国两会上,认证过的代表委员微博上发出的“140字声音”,从理论上说,只要进一步进行核实采访,都有可能成为传统媒体上的报道,这在客观上扩大了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

  《两会的悄悄变化:微博时代和“两会”零距离》、《浙江代表委员的第一天:晨练或织围脖》……两会期间,浙江媒体就发布了不少由微博引发的新闻报道,为严肃沉稳的全国两会报道增添了一抹亮色。此外,媒体还可通过微博寻找热点,如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微博来客”专栏就对网友热议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新华每日电讯则重点关注了“讲真话”、“蚁族”等议题,这就是媒体对微博关注问题及时回应和重点解读。

  3.加强舆论引导,善于利用微博设置议题

  微博固然有许多优点,但微博传播也有碎片化、一过性的特点,这也给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海洋中,一些有价值的微博很快会“沉”下去,相对于信息的极大丰富和传播的便利,“注意力”的稀缺进一步凸显。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善于利用微博进行两会议题的设置,将传统媒体权威性的优势转化为网络“话语权”。

  两会涉及到国计民生方方面面,新闻媒体如何帮助读者和网民在海量信息中及时准确获知所需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凸显新闻媒体对信息的梳理和整合能力。他们应该,而且有能力用好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也可以在网络上引导舆论,正本清源。比如,“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推出栏目“代表委员一言”,对所有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的观点以微博的形式发表,引起无数网友关注和转发。

  4.改变报道文体,“微报道”或可引入

  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重大的传播媒介变革都会对新闻文体造成深深的影响,使之不断创新、发展。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新技术,成为今年媒体报道两会的重要传播途径。相应地,通过微博发布的新闻报道表现出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手法。

  目前,微博多有数字限制,一般不能超过140个字。媒体在利用微博的同时,也被微博影响了写作风格。“短些短些再短些”,原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先生的名言,或许又将再读现行报道带来一股“微报道”的潮流。

  5.加强媒体合作,全媒体报道两会

  微博的兴起,也告诉新闻媒体可以加强与微博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的合作,变被动为主动,让微博成为扩大自身影响的工具。全国两会还没开幕,媒体大战率先打响。多家媒体纷纷在主要微博网站上开通“围脖”,征集民意,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动向。京华时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成都商报等都纷纷上线,发表本报记者采访的两会动向、代表委员谈两会等。(作者单位:浙江在线 杨晓燕)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