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当有杂文一席之地
  发布时间:2011-05-24 14:46:09   
主流媒体当有杂文一席之地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规划提出要“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这番建言对宣传文化界、对各类媒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环顾如今国内的各类文化传媒平台,尽管争奇斗艳、热闹非凡,让人目不暇接,但遗憾的是,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能够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文化精品实是凤毛麟角;一些充斥媒体版面、被吹上天的东西,不是稍纵即逝的“娱乐快餐”,就是有害无益的“文化垃圾”。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想到了杂文。毛泽东同志1940年曾盛赞“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世人皆知,鲁迅的伟大和贡献在于他主要运用“投枪”、“匕首”般的杂文武器,对一切黑暗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针锋相对的抗争决斗,又对积弱积贫而致萎靡扭曲的国民性作了鞭辟入理的剖析批判。

  鲁迅开创的杂文有益于社会进步发展,有益于民众觉悟觉醒。人民需要杂文,时代需要杂文。但纵观当今媒体、尤其是主流纸质媒体,对杂文似乎越来越敬而远之――有的干脆撤掉原有杂文专栏,将“带剌的玫瑰”换成“风花雪月”式栏目;有的偶然发些隔靴搔痒的时评文章,但赞歌多、挑刺少,更鲜见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杂文精品;有的只是议论油盐酱醋,不愿谈说民主民生,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如今的杂文难有立锥之地,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其实从作品的功能看,杂文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主攻手。近年来,国内文艺刊物发行量日少、而杂文类报刊自费订阅者日多,便有力佐证了杂文越来越被读者看好。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世人热切期待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实质性的突破,取得新的进展。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这方面媒体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体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其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便是“独家观点”已经成为媒体和观众看好的强项和焦点。无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倾力打造自己的评论阵地。而杂文和杂文性新闻评论又恰恰是最具战斗力、影响力、发展力的形态。可以预料,杂文与杂文性的评论,必将越来越被社会看好,越来越被传媒业重视。

  浙江是杂文宗师鲁迅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浙江的传媒界对于秉承和弘扬鲁迅开创的杂文可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作为宣传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反映民生民主民事等重大问题上既要正面引导,也要通过“呐喊、疾呼”来加大舆论监督,而决不能“失声无影”。传媒界共同努力,创新思维,重视杂文的生存和繁荣,积极支持媒体开辟杂文专栏,鼓励版面发表更多更好的杂文精品,让杂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使杂文更好地在为加快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桑士达 作者:浙江省杂文学会会长、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