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传统安全下的舆论引导
  发布时间:2011-06-28 15:22:25   
试论非传统安全下的舆论引导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此起彼伏。相对于以军事武力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有其自身特征,而且在我国,在当前还有其动态性、过程性特点,其形态、边界和性质、结果等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可能针对国家和政府,更有可能瞄准社会、公众和个人;既似孤立的、偶发性的“来无影去无踪”,更呈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体制性、结构性的根源,又有对某种落后、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操作形式的惩罚和反抗;既有敌对势力的阴谋,更有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发;既可能危及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更会引发社会危机,影响政府信誉,损害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甚至左右现实社会,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或由无意识的旁观日渐成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所以,由媒体所反映的信息形态的日新月异,不仅折射了深刻的社会变化,而且充分体现着舆情信息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应对公共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重大现实意义――在这个“麦克风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增强三个意识

  面对“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公民时代”的舆情博弈显得更现实而重要,需要更理性而坦然。作为政府及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常态下对传统媒体新闻宣传的掌控能力,更要有在非常态下对新兴媒体的应对意识和技能,既善待媒体,更善用媒体,从而更善于科学执政。

  一是增强趋利避害意识。看得见的世界未必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也能实现梦想。网民规模的浩大而迅速发展(至2009年6月,我国网民3.38亿人,手机用户6.4亿人),互联网“应用率”调查中“看新闻”关注度的升居第2位,60%以上网民从“说说就罢”到“有话要说”、“不得不说”、“说了就做”的变化,加上一连串的“网络事件”,更烘托了网络的载体价值,其地位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人在寻找“政府的要求、媒体的追求、公众的诉求”之间的共鸣点和平衡点;不少单位在探索与媒体“相互依存、共生共赢”的机制和格局,并越来越感到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在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在解决问题和处理善后中提升形象或不失分少失分的特殊作用――而且这种趋利避害很多时候能事半功倍。

  二是增强主动驾驭意识。“(防火防盗)防记者”于事无补,“无可奉告”或“只发通稿”也并非明智之举。那么,如何审时度势、主动应对?有位基层党委的宣传部长的概括形象生动,值得咀嚼:(如今的舆论环境是:)“瞒得了官员,瞒不了记者;瞒得了记者,瞒不了线人;瞒得了线人,瞒不了网民”――(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自己不说别人说,政府不说百姓说,媒体不说网民说,国内不说境外说”――(因此,现实告诫我们:)“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一定时间说不如第一时间说,尽快说不如抢先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大家说不如专人说,分别说不如统一说,用技巧说不如用事实说”。

  三是增强人文关怀意识。不少热点舆论事件,尤其是“社会泄愤事件”(包括无特定目标的社会骚乱)中,越来越多的非直接利益关联者参与其中,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他们表达对社会不公、吏治腐败等情绪的缘由和走向,从中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引导化解工作。尤其要注意的是,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总会涉及到遇难者、受害人,离不开原因分析、责任界定、损失评估等,必须体现遣词用语的谨慎,更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伤者的同情、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防止授人以柄。

  坚持四大原则

  面对“非传统安全”下的舆论引导,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的原则。以快制谣,以正止邪。要根据“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滚动报进展”的思路,不失位、不失语、不失格,既不能存有“让网民、老百姓说几句,天塌不下来”的心理,也不能因为等定性、等结果而错失主动权和有利时机。当然,暂说不清楚的可先“剥离”出来,先简要说事实、表态度,重在不装聋作哑、自欺欺人。

  二是“少发禁令,多开发布会”的原则。不怕记者抢新闻,怕的是记者抢的不是“你想发”的权威信息,从而让公众传的是不断放大的“小道消息”。“新闻发布会”不能只是布置工作的动员会,“新闻发言人”也不能成部门的传声筒甚至只是摆设,重要的是“关键时刻”用得上、说得清,更不能仍停留于尽量“不说少说”或想方设法发个“不准报道”的通知的传统思维上,而要根据事件及其关注度,适时适度地做好动态披露(不只开一个“发布会”就例行公事了),以正言、用正路充分及时地满足公众知情权,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信息、不实信息的传播空间。这里,尤其要防止信息发布不当或“文字游戏”造成虚假的、不实的信息乱象,既不能打“太极拳”、“迷踪拳”,也不能说“没有口径”的空话、套话、扯皮话,还要防止和避免“信息多头”或“信息真空”的漏洞。

  三是“网上来,网上去”的原则。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非曲直网先说,这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如果把网上意见当作民意的全部,那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就可能出现“样本偏差”或“选择性错误”,影响主流价值的认知。如果放任网上众多似是而非的言论,或“随他去”或横加指责,那么会造成信任危机,给群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网民的自发“求证”和“质疑”,容易助长“炒作”,而且情绪发酵、影响放大,为流言提供快速滋生的土壤。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以权威发布为要”和“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尤其对网上论坛“及时跟帖,以正视听;适当删帖,防止恶炒(包括人身攻击、有意混淆是非)。”

  四是“有理有利,化危为机”的原则。突发事件后的信息处置和媒体传播,不能就事论事、被动接招或“脚踏西瓜皮”,而应该也可以注意并抓住与事件相关的其他方向,及时转换话题、引导公众兴奋点,从而赢得主动,成为一次难得的危机公关推介活动。比如,前几年关于肯德基食品发现“苏丹红”事件中,被“千夫所指”甚至索赔的肯德基公司,及时联合央视等媒体对“苏丹红”原料添加剂一查到底,从而转移了公众对自身“疑似”食品的关注视线(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无辜的受害方),自然地“化危为机”。

  突出五条对策

  “非传统安全”难以预见,突发事件不可避免,舆论应对纷繁多变,尤其是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不可捉摸。有人坦言,网络一旦坏起来,可以坏到“颠倒了黑白还振振有词,混淆了是非却无法追究,公布了结果仍有人不信”。但是,虚拟世界毕竟还是以社会现实为蓝本的,只是互联网时代对媒体、对政府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

  一是树立负责任、敢担当,既自信又有能力的现代政府形象。在前不久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讲话,显示了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对世界传媒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进一步自信、开放、坦然的强烈信号。面对突发事件的考验和公众的评判,既经得起赞许,更容得下批评和质疑,以理性展示价值,以包容彰显自信,以事实回应疑惑。

  二是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尤其要强化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网络传播有个24小时节点性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即当网上关注一个热点事件时,及时回应就可能平衡次声,否则超过一天,即使回应了也可能被负面声音淹没)。遵循和利用新闻传播的规律,有效把握发展动向和趋势。

  三是改进和完善媒体管理和舆情监控。努力形成网上与网下、传统报台和新兴媒体、主流媒体和民间网络等“一盘棋”的整体监管效应,避免“此起彼伏”、“东边锣西边鼓”等杂音现象,要特别防止主流媒体集体失语失声而非主流声音唱主角的尴尬相,警惕民间网络、边缘化流言的“先入为主”,左右和影响事件的走向,从而导致整个舆论场的失控、失管。

  四是搭建和用好互动平台,加强民意民情的了解、互通和谅解、互动。主流媒体尤其是网络,可经常邀请各级领导干部上网“交流”,倡导讲民语、知民情、赢民心,通过解读政策、通报热点、征集意见等,进一步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亲和力、贴近感,释放紧张度,提升美誉度,从而提高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临场应对和处置能力。

  五是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干扰和阻挠正常采访应被“问责”。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自身形象的需要;越是危急越不能“急”,尤其要防止“出口伤人”(如最近广州天河区的“拉屎”经理)。“有关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应该明白:在社会转型、矛盾突发期,平时敞开沟通渠道,疏导百姓情绪,可防止一有导火线引发的瞬间性“大爆发”;当地媒体曝一点光,有助于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这方面,云南昆明最近出台了相关“问责”规定,从制度安排上保证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及舆论监督,值得借鉴。

  (作者:绍兴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武军)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