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新闻”到“造新闻”的轨迹 一个“特约记者”的忏悔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1-06-28 15:28:53   
从“爱新闻”到“造新闻”的轨迹 一个“特约记者”的忏悔与反思

  他曾经说过,“我极热爱新闻事业”,而为了圆一个记者梦,他又丢掉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他曾多次被省级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却在退出新闻行业后写博客自曝:“两年时间我闭门造车‘采写’了80多篇假新闻。”

  面对社会大量的质疑和指责,他辩称这种“自杀式”救赎行为是为了媒体界的诚信和反思。

  “前新闻人”自曝造假新闻

  前不久,“天涯论坛”贴出一篇博客文章――《一个记者的忏悔》,一个名叫朱光兵的“前新闻人”坦白自己曾在两年时间内写过80多篇假新闻,刊发在广州各大新闻媒体上,其中一些还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应。

  笔者按博客所提供的目录搜索,发现这些假新闻大多还挂在网上。如果不是朱光兵自曝是假新闻,粗看还真看不出来是假的。细看后发现,这些以社会新闻为主的假新闻大多没有准确的地名和人名,即便有写一些,也都是掐头去尾的,比如介绍地点时,仅写到了区县一级,再往下就用“某村”、“某街道”,人名大多是以“王某”、“小王”等带过。

  朱光兵为何要自曝丑闻?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隐情?网友对此议论纷纷。博客公开一周后,朱光兵向笔者敞开心扉。

  招数:避敏感话题批评报道

  朱光兵坦言,一直很向往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以前在江西某市消防部队担任文书时,对新闻报道就非常投入,成绩也不错。但由于文凭不过硬(只是个自考本科),退伍之后,他没能跨入报社的门槛。

  此后,朱光兵辗转各地打工谋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他曾自荐当过多家媒体的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但“编外人”的身份,让他空有采访的强烈愿望,却经常遭遇采访被拒的尴尬。

  “也许是太想做新闻了,我做了不光彩的事。”朱光兵说,有一天,他杜撰了一个假故事,发给广州一家报社相熟的记者。第二天,这篇“新闻”居然见报了。从此,朱光兵一发不可收拾,一件件半真半假,或者根本是子虚乌有的故事,被他屡屡“采写”到报纸版面上,最多的一次,一篇假新闻竟被5家报社同一天采用。

  朱光兵坦白,造假新闻时会特意避开一些东西,涉及敏感话题的不编,批评报道也不编,“但表扬稿可以随便写,尤其对一些企业,你夸大业绩,说好人好事,他不会怪你。”

  某报社发现造假,竟然不了了之

  在新闻事业发达的广州,朱光兵的假新闻一写就是两年,难道就没有编辑或记者看出点痕迹?对此,朱光兵坦言,他也曾“失手”过。“有一次,我将一篇2个月前就发表过的假新闻稍作‘改装’后,又投到广州某报社,当时便被编辑发现了破绽,打电话过来核实,我只好支支吾吾搪塞过去。”

  然而,连朱光兵也意想不到的是,该报社对这件事的态度竟然是不了了之。“我没受到什么影响,之后他们还是在用我的稿。”

  “后来,认识的记者、编缉多了,大家有时候谈到这些问题,都心照不宣。”朱光兵坦言,“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为了饭碗,不少人做过这种事。”一个客观事实是,通讯员或记者造假新闻被发现,只要没有引起诉讼或公众的质疑,顶多只会被提醒“以后谨慎一点”,很少受到处分。

  揭露:类似“同行”还有很多

  事隔七八年后,朱光兵为何选择站出来坦白造假?他给出的解释是:“在我心目中,记者是一个极神圣的职业,我曾经深爱这个行业,但自己的造假行为有违职业道德,也是对自己的否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

  朱光兵说,现在广东乃至全国,像他这样的“特约记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以此为“饭碗”。据他所知,造假新闻的人起码在百人之上,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人的造假比他当年还要严重,“我在网上曝光自己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跟我联系过,有一个‘同行’还质问我,你这样搞,我们以后怎么混?”

  媒体:集体禁言,实施“冷处理”

  朱光兵写博自曝“新闻造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杀式救赎”,这本应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然而,广东包括涉事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大多选择了“集体观望”。

  继《一个记者的忏悔》之后,朱光兵在网上又发表了《涉事媒体不敢面对,另一个造假者却要跟我联合继续揭露!》,文中称,一位自称“小韩”的“前新闻人”电话联络他,愿意站出来曝光自己的造假经历、造假作品和涉事媒体,以此声援。为彰显此事的真实性,朱光兵还把“小韩”的手机号码公布在博客中。但最后,“小韩”打来电话说,自己被涉事媒体“按住”了。

  朱光兵说,他还多次实名向有关主管部门发邮件举报“自己”及相关媒体,但都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和回应,连打个电话询问了解一下的举动都没有。“本想抛砖引玉,借以让新闻界所有从业人员都引起重视。这种自我牺牲看来只像是往大湖里面投入一个小石块一样,悄无声息。”

  朱光兵:自杀式炒作于我何益?

  随着“造假事件”在网上越炒越热,对朱光兵的行为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叫好的声音,也有质疑者:朱光兵原本是个“炒作高手”、“网络狂人”,这次忏悔是否又是一个炒作的套儿?

  笔者调查发现,早在此事之前,朱光兵就已经是一个“网络名人”,有“中国网民代言人”、“中国网络第一狂人”、“中国第二代农民工代表”等称号。他以抢注域名闻名于网络,曾抢注过40多个“明星域名”、“奥运金牌健儿域名”。“5・12”地震后,朱光兵抢注了一系列以“5・12”为名的网络域名,在网上公开拍卖,称将所得款项捐往灾区建小学。这些事在当时也闹得沸沸扬扬,他甚至还被网友冠以“朱抢抢”之名。

  朱光兵的文章发表后,在博客和论坛的跟帖中,90%以上的网友都在骂他,“很多人连帖子都没看完就骂”,还有网友对他“良心的忏悔”持怀疑态度,“他是在为新闻界的诚信作真心的呼吁,抑或是借助媒体有目的地炒作自己?”

  对于读者的的质疑,朱光兵坦言,作为一个曾经造假的“前新闻人”,没有资格来回应网友的任何指责。“但是,知耻而后勇!难道社会不给人以反省和忏悔的机会吗?难道新闻界不需要这种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人出现吗?难道一切都如所谓的‘潜规则’一样,只能‘捂盖子’吗?”

  尽管朱光兵一再否认自己通过炒作来“做事”,然而,当笔者查找关于朱光兵的资料时,发现他发表的一个帖子有一句话:“在网络世界,有谁比我更狂?”既然不爱炒作,为何要跟人家比“狂”?

  朱光兵如此作答:只是希望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提高事件关注度,以便自己能做成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事。对于外界种种猜疑,朱光兵表示,自己的心态已经放平了,他现在不予澄清,以免“越描越黑” ――他选择了一个“模糊回答”。

  探究:假新闻为何能够大行其道

  朱光兵对媒体界丑闻的曝光,自是引起网友们的愤慨与无奈,但也有自称新闻人的网友跟帖表示不以为然:“现在假新闻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朱光兵和我们一样,也就是混碗饭吃,不必如此良心不安。”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为什么一些接受过系统的新闻学教育、熟知新闻工作基本规范的媒体工作者,也选择了以造假来欺骗读者?

  有专家表示,假新闻的“泛滥”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关键还是造假的成本太低,获利丰厚,足以让很多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

  专家表示,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社会新闻稿件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确实有一些新闻工作者在私利的诱惑下,渐渐不再满足于靠辛勤发掘新闻线索、排除种种困难采访写作稿件获取利益,而转向制造新闻事件、捏造新闻事实等相对“轻松容易”的方式。正如朱光兵所说,“涉及敏感话题的不编,批评报道也不编,但表扬稿可以随便写。”

  摸着了规律,记者造假的风险性便相对减小许多,同时,基于报社里有效管理和约束的缺乏,以及编辑对记者的 “信任”、袒护,这些造假者的稿件就能轻易通过审查得以发表。

  虽然此前曝出的“纸包子事件”等令整个新闻行业蒙羞的假新闻,涉事人员都受到应有的惩处,但是社会新闻造假之风并未因此刹住。凭着假新闻,朱光兵一度圆了记者梦。更有一些捏造的新闻,由于手法“高明”,甚至能为其作者带来奖项与荣誉。造假的低成本、高收益由此可见一斑。

  思考:如何让假新闻绝迹

  在新闻法久唤不出的今天,假新闻的泛滥,也是依赖于媒体在报道的监管和稿件的审核上存在的诸多漏洞。要让假新闻真正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必须对把关制度的补漏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

  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稿的数量和分量而投机取巧,剑走偏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积累采访写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使新闻纪律不至于成为一纸空谈。

  此外,媒体界有必要加大对假新闻的处罚力度,采用公开批评、终身禁业等重罚措施,加大假新闻的过错成本,促使部分责任心缺失的新闻工作者认真对待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社 胡军谭 抒茗)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