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编辑的十五条“军规”——解读《编辑戒律》
  发布时间:2011-07-26 14:48:32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最近编辑出版了一本《编辑戒律》,用人民日报所报道的案例,提出了15条“编辑戒律”:戒迟缓、戒跟风、戒炒作、戒失实、戒笼统、戒绝对、戒罗嗦、戒守成、戒增添、戒封闭、戒盲从、戒随意、戒推脱、戒抱怨、戒透支。作为人民日报采编流程的“总闸门”的人民日报总编室,以众多的案例总结撰写的这本书,内容丰富,鲜明生动,就实论虚,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操作性,不失为当今纸媒所应遵循的十五条“军规”。

  通读全书以后,笔者以一个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老报人的体会,把15条“戒律”归纳为4个方面:奉献,是编辑的精神;把关,是编辑的职责;挖掘,是编辑的功夫;策划,是编辑的本领。

  精神:为报纸作“嫁衣裳”

  “选择了黑夜,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任何时候付出的努力,都是一种积累;任何地方所下的功夫,都不会白费。能吃苦能吃亏,凡事皆可为;能干事能共事,才能成大事。”这是本书作者在“戒抱怨”一节中的开场白。

  当编辑,确是一件苦差事。“晚九朝三”,黑白颠倒;远离现场,平淡枯燥;清苦伤神,却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些都是实情。然而,对一张报纸来说,编辑是不可少的,一位老报人说过:“一张报纸,没有编辑是办不成的;没有记者,是可以办成的。”此话不是轻视记者,而是强调编辑之重要。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如此。

  当编辑,时间是“扳牢”的,可以说没有节假日,一年之中按部就班,坚守岗位,因为报纸是每天要出的。这就要牺牲掉很多个人空间,业余爱好。心爱的球赛看不成,难得一到的芭蕾、京剧、歌舞,只能任其擦肩而过……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有“从黑夜到天明”的思想准备。然而,要长期坚守,却不是一件易事,干二三十年夜班编辑的报人,不是个别的。曾经是解放日报副总编的陆炳麟,连续做了43年夜班编辑,是全国编辑中的模范人物。

  苦,是一个方面,还得淡泊名利,躲在“幕后”不为人知。长期“为他人作嫁衣裳”,却很难为自己做一件“衣裳”。我从事编辑工作最有体会,一篇稿件见报有好评,获得赞扬的是记者,这当然应该,但编辑的心血读者看不见;如果一篇稿件出了差错,自然是编辑的责任,你没有把好关或没有修改好。这在报纸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问题是你作为一个编辑,你应该有这种承受能力。这也可说是一种精神。

  当然“抱怨”说,也不是一味说编辑只是付出,他也有别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他要比很多按作息规律的人得风气之先,更早更多接触世界、接近真相;作为旁观者可以更清晰全面地看清事实,提高把握全局能力;可以享受自己的设想得以实现的畅快淋漓,及时传递给读者的乐趣。一篇好稿的问世,一个优秀版面的推出,此中快意,是别人很难体会到的。

  把关:本职与基本功

  把好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的关,是编辑的基本职责。15条“戒律”中的好几条是针对此而发的,如“戒失实”、“戒绝对”、“戒笼统”、“戒增添”、“戒随意”等都是。其中首要的是“戒失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就是有一说一,不能夸大其词。

  失实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不加核实,落笔成章,这是责任的缺失,自然应该避免;另一种则是为了赚钱出名,故意造假,编造事实,这是道德的缺失。而以目前的状况说,后一种是主要的。从“纸包子”到“周老虎”,再到青藏铁路桥下“奔跑的藏羚羊”,不一而足。对这种假新闻的曝光,本书编者用人民日报的案例,确凿说明它的出笼过程,从2010年6月4日至7月7日,先后推出“网络推手大起底”、“相亲节目咋整顿”和“收视率造假追踪”三组系列报道面世,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这些报道,坚持调查先行,以理服人。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结果是“七成网友认为相亲节目该刹车了”,读者来信90%以上都呼吁“要收视率,更要社会责任感”。编辑发稿时坚持所有调查,一定要与关键当事人面对面核实。这些报道向读者披露了网络红人的出炉,原来是由好几道工具“炒”出来的,“网络打手”出手的过程是咋操纵的,收视率是咋造假和谁在左右公众眼球。这些新闻给公众提供了事实的真相和观察与思考的“窗口”,让种种造假摆到阳光之下、丑态毕露,捍卫了新闻的道德底线。

  可见,把关不只是在稿上消灭差错,而是主动出击打假。当然,消灭稿中的失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地雷”常常隐藏于细节之中,雷人、雷事,都要高度警惕。一不留神,让它滑了过去,影响巨大。根据我的体会,编辑在文字把关中,特别要注意领袖、宗教、民族的准确无误;人名、地名、数字要反复核对;引文、引语要找到权威性版本出处;对提及古典诗词的作者,要注意防止张冠李戴等等。

  挖掘:提炼与策划

  一个高明的编辑,当然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一般性的编改稿件上,他对稿件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提炼稿件的内涵,让主题更鲜明,更有普遍意义,更吸引读者,还要策划稿件的延伸,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挥稿件的价值,进行连续报道。

  “戒守成”,顾名思义,就是要创新,按照新闻的传播规律,观念与内容,形式与手段,都要创新。力戒“一事当前,不是想怎么报道、价值如何,而是想能不能报、敢不敢报,时效在犹疑中错失,突破在陈规前裹足。”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河南求解四道难题》的调研报道,就是不断对稿件提炼的结果。四道难题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个方面,被提炼成:解难之钥在转变,解难之力在持续,解难之法在统筹,解难之根在创新。把河南经济发展中的现状、问题、根子、任务、途径,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有声有色,有条有法,以致获得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赞赏。本书编者在总结这篇报道时说:“把问题的焦点直接写入标题,使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更加突现;文章由浅入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语言的通俗生动,使文章增加了趣味性和贴近性。”报道自然是记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作品,记者的深入采访,编辑的精心提炼,相得益彰。

  “戒封闭”这一条,道出了编辑策划的要害。策划,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出好点子的。好的策划,必然是在掌握很多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书编者说:“编采分开不意味着编辑就是埋头只顾桌前稿,相反,保持与外界的顺畅沟通,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嗅觉,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关键时刻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就是说,编辑要有较高的策划能力,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

  2009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连续五天,推出关注各地社情民意通道系列报道,是一例内外互动、采编协作策划的成功典范。5天共发9篇报道,既有网友参加,又有各地政府回音,还有省部级高官畅谈、编辑配发评论,一时间,及时跟踪的舆论监督,引来读者强烈反响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这组报道由调查新闻《社情民意通道“通不通”?》开头,接着是公布记者随机拨打热线电话新闻《37条热线,通了30个》,再接着《热线为啥“不通”相关地方回应》,报道了四川、天津、广州、广西、兰州5个地方的回音,又有连续报道《民意畅通 各地咋做》,介绍了山西、浙江、宁夏、武汉等地的做法,最后有《六位书记省长 纵论民意畅通》,其规模之大,针对性之强,可说所有的新闻手段都用上了。每一张报纸在一年当中,总要演出这样几场重头戏,才会在报业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编辑戒律》这本书,对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不读之书,通过解读,可以使肩挑重负引导舆论之责的编辑在工作中,看清“何处当行,何处当止”,一目了然,成竹在胸。

  □成放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