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行的融合学与术的创新——《传媒方程式》首发座谈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1-07-26 14:54:21   
思与行的融合学与术的创新――《传媒方程式》首发座谈会纪要

  2011年1月11日,红旗出版社在京召开《传媒方程式――关乎中国媒体成长的前沿自选题》新书首发座谈会。中国记协、中宣部出版局等领导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记者》、《网络传播》杂志、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与会的还有中国新闻出版报、浙江日报与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媒体记者或编辑。

  《传媒方程式――关乎中国媒体成长的前沿自选题》由《新闻实践》杂志主编,汇集了《新闻实践》近两年来“多棱聚焦”栏目的23个专题研讨文稿,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今新闻研究的学与术的创新,传媒创新的思与行的融合,为观照正在成长中的传媒业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切口,也为学界研究新时期新闻学展示了鲜活的样本。这是重组之后的红旗出版社新推的“现代传媒品牌书系”的首推之作。

  现将座谈发言纪要整理如下: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

  新闻研究思路的新尝试,业界和学界结合的理论结晶

  我一直关注《新闻实践》杂志,《传媒方程式》这本书上的文稿当时在刊物发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好。这次出书的样稿给我送来,让我作序,不久就被一位研究新闻的朋友拿走了。可见此书未出门,就已经名声在外了。我认为,新闻界一直存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老问题,教新闻的人和写新闻的人老是有距离,现在距离更大。过去我出过一套书《新闻三部曲》,就是结合自己十几年新闻实践,想努力把它提到一个理论水平上去。可是自己提高自己,像是拽着头发往上拔,总是有点力不从心。如果整个新闻界都来研究,就不同了。现在,《新闻实践》杂志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工作,两年来用“多棱聚焦”这个栏目来实现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抓住一个具体的东西,研究它到底在理论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中国新闻界好多理论的东西,处于新的不断涌进来而旧的未消化这个状态,要有一批人做这个工作,就要由更高的思考内容来做。

  《新闻实践》利用杂志每月一期专题研讨,不断搜集,不断研究,研究两年后回头再研究,就出了书《传媒方程式》,成为了系统知识,很符合从报纸到杂志再到书的知识形成规律。知识得益于最多的不是书,而是杂志。杂志是介于报纸和书之间的,科学研究到成书就晚了。科学界专家大部分读杂志,杂志就是情报,最新的科技最先到的是杂志,里面有什么成果,然后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向。《传媒方程式》这本书的出版,是我们新闻研究思路的新尝试,也是我们业界和学界结合的一个理论结晶。这个路子会越走越宽。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

  用求证的方式诠释媒体成长发展中的关注问题

  首先代表中国记协,向红旗出版社出版《传媒方程式》这么一本优秀的作品表示祝贺。作为第一读者,我觉得耳目一新,书名用“方程式”,夺人眼球,定位准确。书的内容严谨,用求证的方式对一些媒体成长发展中的关注问题给了很好的诠释。书中有一句话:方程乃是数学中最严肃、最重要的东西。既然把书名定为“方程式”,那么,我们对每个内容的求解,都要从新闻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和总结中寻找出来。这本书实用性、指导性很强,像“新闻纠错”专题的几篇文章,就很吸引人,对我们新闻界怎样加深认识、理解杜绝虚假报道的活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我在记协经常接触到很多媒体朋友寄来的刊物,可是很多刊物发表很多理论性的东西绕来绕去,作者自己未必明白,实践指导性有多大却不顾及。《新闻实践》杂志是浙报集团旗下的刊物,能够较早、较敏锐地抓住新闻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探讨和求解当中得到了大家共识的看法,对新闻事业有指导和推进作用。《邓小平文选》大家读的都是大白话,通俗易懂,但是大家知道,白话理论深刻。我们的新闻研究期刊也要照此发展,《新闻实践》杂志将精品汇成此书,销量会很好。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张凡:

  集体攻关,给宣传部门决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红旗出版社推出《传媒方程式》一书,我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这本书角度很新:“传媒方程式”,“中国媒体成长的前沿自选题”。过去平面媒体多,现在是全方位的,特别是网络媒体来势汹汹。我们现在在研究、在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对于探索研究非常有必要,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传媒方程式》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集体攻关,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闻界比较敏锐地提出一些问题,而且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这本书,是红旗出版社新班子组建后推出的“现代传媒品牌书系”的第一本力作,在业内很有推广价值,可以使大家对于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给宣传部门决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这对于推动媒体不断向前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红旗出版社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中率先改制重组的出版社,新红旗以及新红旗推出的新书我们都很关注。我们对红旗出版社,对《新闻实践》杂志寄予厚望,希望能推出更多更好的力作。

  中国青年报常务副社长张坤:

  在动态中求解・在创新中求解・在新锐中求解

  看到《传媒方程式》,眼前一亮,我对这个“方程式”有三个感觉:一是在动态中求解。因为时代在变化,传媒也在变化,设置方程式的这种方式很好。二是在创新中求解。方程式不断创新,是学与术、思与行的融合,包括新闻学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渠道等等方面在创新中的一种变革。三是在新锐中求解。因为书中卷首语里说“不求名人名家,但求新人新锐”。这本书大部分作者是在一线工作的,有理论积累但还是从实践出发的。今天我很高兴,就是从此书中感觉到在动态中、在创新中、在新锐中如何求解这样一个新的命题。

  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

  实践性强・视角广・角度新・新人多

  现在的杂志很多,杂志的文章结集出版也不少,但是这类文集让人愿意细读的并不多。我觉得,《新闻实践》杂志结集出版的《传媒方程式》,至少有几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强。《新闻实践》的理念是“实务的・务实的”,体现的就是一个“实”字。这些年来,一些新闻业务期刊热衷于发名人名家的稿子,热衷于转述一些新名词,真正贴近实际的研究很少。而《新闻实践》坚持关注一线,关注实践,书里这些题目都是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围绕这些题目的解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针对性,都是吸引人的。

  二是视角广。《新闻实践》是浙报集团办的,但是它的选题不局限在浙江一地。纵观《传媒方程式》这些选题,无论对北京的媒体,还是南方的媒体,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网络媒体,回答的都是我们在媒体实践中经常遇到或者尚未想到的问题。因为《传媒方程式》紧贴实际,提出的问题就是普遍的,对于业内人员的教育也是具体的;因为《新闻实践》是从传媒发展与社会对传媒发展的要求这样的高度来选题。

  三是角度新。《传媒方程式》的选题充分体现了新闻报道讲究角度的要求。比如研讨舆论监督,选择了“隐性采访”;讨论媒体责任,选择了“恐惧夸大”;研讨队伍建设,选择了“‘三名’难产”……这些都是关乎新闻事业根本的一些大问题,但因为选择了一个贴近受众的角度,所以增强了它的效果,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可以看出,《新闻实践》杂志在选择角度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四是新人多。《新闻实践》杂志有一支不错的作者队伍,充满活力,特别是新人不断涌现。《传媒方程式》厚厚的一本书里,大部分作者是采编一线的骨干,他们的名气可能不大,但是思考是深刻的,感受是真切的,使《新闻实践》的选题和行文更加贴近了新闻实践。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尚彬:

  “现代传媒品牌书系”的第一块基石

  未见此书时心里忐忑不安,因为现在传媒书系很多,红旗出版社的传媒书系第一炮能否打响,很犯嘀咕。看到《传媒方程式》后,很是放心,书名把传媒业非常纠结、非常迫切的一面展示出来了。所以,青年学者和记者,还有资深的业者与学者都会感兴趣。内容与副题是有关联的,是一致的。前面专家对此书进行了高度评价,优点很多。基于媒介社会化背景,我发现这本书的热度会持续下去,背后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新闻实践》杂志首先推出的这本书,是直面我们业界面对的问题,在我们传媒四大转型框架里进行一些最鲜活的业界思考,包括一些新锐的青年学者的思考,呈现给大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这也是这本书会受到市场欢迎的前提条件。《传媒方程式》的首发之作,也给红旗出版社的“现代传媒品牌书系”本身的定位,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

  务实是治学态度,实务是切入角度

  《新闻实践》杂志的文章汇集成书,就把零散发表的东西汇集成了一个合力,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传播力量。如果鲁迅先生发表的一篇一篇杂文,现在还是在零散的旧报纸里面,那么他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力就达不到现在的状况。我认为,《传媒方程式》对我们研究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绝对不是简单的1+1的加法。

  《传媒方程式》的内容、选题,体现了《新闻实践》办刊的特点:务实的,实务的。我认为,务实是治学态度,实务是切入角度。许多的作者来自新闻一线,但不表示文章来自经验层面,并非日常采编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从实践出发,形成一定高度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讨论。新闻行业有许多内部的刊物,但当刊物走向社会的时候,就要有层次上的提高,不能仅仅是经验交流,要有理性上的思考,要有一定水平的提升,要有一定视野的扩大。这样,《新闻实践》杂志就设定一些业界和学界关注的议题或者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和我们简单的经验交流有了本质的区别。国内像《新闻实践》这样的刊物有很多,可是许多刊物注重专家专栏这个层面,这样的主题性、议题性、话题性就不会太突出。日子长了,就发现这样的杂志覆盖行业不全,在深度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院派的杂志学理性较强,但话题性和议题性比较零散,我觉得《新闻实践》杂志在这其中发挥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作用。

  我们大量的新闻业务刊物往往总结成绩,其实经验的另一半是失误,也可能是困惑和不解,但不少新闻业务期刊却很少涉及。在整个改革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在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说“另一半”更值得注意。《新闻实践》杂志很多选题,开始我没有太注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还是很有想法的。有这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就显示出《新闻实践》杂志视野不断扩展,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我觉得,这个眼光和思维高度,值得给予掌声,给予高度肯定。

  《中国记者》杂志副总编文璐:

  善于归纳,善于提炼,善于上升理论

  《新闻实践》杂志我们经常关注,因为我们是同类刊物。我经常学习,觉得《新闻实践》比较善于归纳,善于提炼,善于上升理论,经常归纳出一些比较新颖的东西。《传媒方程式》本身就是事关新闻一线的、最前沿的热点、难点的集纳,许多选题是看法不一的现象的讨论,对实践是很贴近,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实践》杂志涉及选题与实践贴得比较紧,比较快,具有以出新闻的速度来搞新闻理论、搞业务研究的特点,这也是现在网络时代新闻研究的特点。此外,新闻学研究是动态的,发展的,再完备的书也是表现新闻实践的某个阶段的成果,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探索、新的理论、新的选题出现。怎么体现这种动态,是否能有一些关于新闻研究的不同看法,会更好一点。

  《网络传播》杂志总编孙东哲:

  敢于提出区别于传统教科书的新概念

  《新闻实践》每期都看,所以《传媒方程式》里每篇文章都是熟悉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就是副题里有“前沿”两个字,有很多新的想法。我一直倡导媒体研究就是实证研究,不是纯学理的。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我们业界的研究结果,可以直接拿来借鉴来操作。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这种研究对业界的问题进行一些归纳。《新闻实践》杂志在业界方面做得非常好,就是因为它敢于提出很多新的概念,这种概念区别于传统教科书的既有概念,比如“悬疑新闻”,在我们新闻学理的名词中是没有的。《传媒方程式》这本书,还让我们看到专业期刊的办刊国际化的趋势,因为《新闻实践》杂志关注传媒行业的整个链条,产业链或外部环境。

  (□周淑静 作者单位:红旗出版社)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