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找动力
――访衢州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王建国
新媒体发展迅速,传统的平面媒体受到很大挑战。然而在浙西一隅,衢州日报社努力在寻找地方特色上下功夫,求实效,在不断实践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初夏时节,本刊记者专程来到浙西,采访衢州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王建国。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提高党报影响力
《新闻实践》:衢州与其他地方一样,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日趋多样,加上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诉求多样化,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衢州日报是如何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作用的?
王建国:屈指算来,衢州日报社每年组织的重大主题报道都不下10次。如此频繁的战役性报道如何推陈出新,做好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两篇文章”,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报社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找准角色定位,追求报道内容与形式创新,增强主题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地方党报的权威性、影响力的最大化。
针对不同的主题报道,报社十分注重发挥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农家报和衢州新闻网“三报一网”各自的功能与特点,分工协作,形成了整体舆论优势。在组织机构上,由“三报一网”主要负责人组成报道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明确报道思路、明确目标要求;在方案制订阶段,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三报一网”根据各自分工制订单独报道计划,再根据各媒体特点整合形成全报社统一报道方案;在方案实施阶段,报道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整个报道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媒体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报道小组,负责方案的具体操作。各项活动和报道都在报道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按报道方案、报道节奏统一展开,各子媒体集中时段、集中版面,突出中心报道的主题,有效形成主题报道的舆论强势。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了“要做衢州发展�望者”的口号,在强化党报的解释功能、引导功能上下功夫。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衢州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报道,报社专门成立报道组,事前与政府相关部门几经沟通,做了大量前期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围绕“十二五”时期是衢州“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升级的突破期、民生事业的提升期”三句话,制订“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报道方案。日报连续推出《实力:再造一个新衢州》、《活力:打造最优创业环境》、《生态:打造衢州绿色“金名片”》、《人文:开创文化事业大繁荣》等系列报道,全方位展望“十二五”;推出的《奋进“十二五”》系列访谈20多篇、县市区长访谈6篇,《我们的“十二五”》民生解读5篇,并配发了若干评论员文章;新闻网制作了网络专题,还在《三衢民声》论坛开设互动版块“为衢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推出话题讨论,多层次多侧面解读“十二五”,将衢州“十二五”规划内容与百姓的生活、群众的期待结合起来,树立了市民对再造一个新衢州的信心,从而实现主流媒体的引导能力。在组织“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题报道中,衢州晚报从历史的纵深度出发,围绕“翻身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策划推出了《霞光映三衢――纪念衢州解放六十周年》、《热血固新政――纪念衢州剿匪胜利六十周年》、《春天的故事――衢州思想解放大回顾》、《风雨崛起路――衢州生产力解放大回顾》四大“解放特刊”共76个版,既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发生在衢州大地上的大事,同时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就报道思维逻辑,以一种气势磅礴的规模效应和深厚的历史纵深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闻实践》: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党报,维护社会和谐是应尽的职责。请问在关注热点,把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尺度上,衢州日报是怎样为保持稳定、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的?
王建国:报社认真制订了《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应急预案》,规范了相关采、编、审、发稿程序;在具体报道上,把握真实、权威的原则,做到三个确保:确保信息渠道权威、确保新闻内容真实、确保第一时间报道,充分体现了党报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2009年5月21日,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发生氢氟酸外溢事故后,引起周边村民的不安。闻讯之后,报社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报道事件新闻消息;随后三天连续采编了五篇内参,为市领导及时了解事情发展动态提供准确信息;一周后又推出大型调查性报道,对事件原因、损失情况、产生影响、村民呼声、政府举措等作了全面报道,为事件稳妥解决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去年12月13日衢州发生特大火灾,造成9死2伤的严重后果。日报、晚报和新闻网记者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按照“三确保”要求,连续4天跟踪报道,准确、及时、权威报道火灾现场指挥施救、原因损失、灾害消除、全市安全警示等,做到了只帮忙不添乱,得到市主要领导的肯定。
二、创新报业经营模式,推进集约式经营
《新闻实践》:党报的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是“阵地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报业经营的好坏却是发展问题,也容不得半点松懈。近年来衢州日报在摸索自己的经营模式上也可圈可点,您能否做一些介绍?
王建国:衢州是浙江一个发展中城市,经济总量不大。如何把报社的媒体资源发挥好,做大报业经济,这是我们每个报人考虑的重要问题。2007年,报社正式出台了《媒体资源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共享媒体资源,实现媒体资源应用的最大效应。当年,报社还建立了跨媒体运行的产经新闻中心,负责日报每周6.5个版、晚报每周23个版的行业新闻编辑出版。该中心作为统筹媒体资源、探索集约经营的尝试,打通了日报、晚报、新闻网的媒介边界,确定房产、汽车、教育、通讯、金融投资、休闲旅游、时尚美容等九大行业为报道领域。2009年,报社对广告中心组织体制和运行模式作了重大调整。广告中心以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对接目标市场,设立了14个广告工作室,理顺了媒体与广告市场的关系。2008年报社广告经营3600万,2009年广告经营4300万,2010年广告经营5340万,比上一年增长24.1 %。
《新闻实践》:在注重办报的同时,衢州日报社积极创新报业经营模式,建设新的经营平台。有的项目已经启动,有的项目已经开花、结果。您可以简单透露报业之外报社开辟的新增长点吗?
王建国:主要有这些:(1)开办《衢报・城市电视》。该项目是互联网新技术推动下出现的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是运用新技术创新党报表现形式的新手段。《衢报・城市电视》整合“三报一网”新闻信息资源,在报社编辑部设置内容发布控制中心,在衢州主要街道、社区等人流量密集区域设置终端,为公众提供统一或“点对点”的信息服务。目前已在市区人口密集区建4个50至120平方米的大屏;在主要街道建15个2至3平方米的中屏;在重点社区建50个LED电子屏幕信息发布窗的阅报栏。
(2)打造“衢报呼叫中心”。该项目是计算机与电话语音集成技术(CTI)的应用。在强化传统的“新闻报料”、投诉建议等读者服务互动功能的同时,依托“三报一网”的读者信息资料库、发行队伍网络等资源,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窗口热线;建立便民家政服务网格,迅速聚集一批有良好信誉的服务商家加盟,全力打造成浙、赣、皖、闽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型便民服务平台。
(3)成立衢州日报教育培训中心。凭借报社品牌优势和 “小记者团”等资源,引进“中国小作家协会”、“中国少年新闻学院”和“新东方”等培训品牌,充分依托报社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宣传推广力量,建立师资队伍,逐步拓展中小学生教育培训、职业培训、行业培训等市场。
(4)开发图书出版市场。报社在省内首开新闻单位与图书出版单位合作开发书刊编辑市场。目前与浙江科技出版社已签订了合作意向,报社成立了书刊编辑写作出版中心,目前已代理了《衢州党建》、《衢州人大》、《衢州发展》、《衢商文化》、《衢州水文化》、《最衢州》等杂志的编辑业务;图书出版业务已逐步开展,选题包括《唐风宋韵三衢路》系列丛书、《衢州交通三十年》、《衢州柑橘科技论文选集》、《衢州菜谱》、《衢州名家医案》、《优秀小记者作品选》、《衢州人文大讲堂》等。
三、抓报业文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新闻实践》:报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现代报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于人才的依赖尤甚。衢州日报社在建设报业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
王建国:报社党委、编委会有一个共识,就是员工跟报社的关系应该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报社就像是提供很多资源灌溉的土壤,所有的员工在这片土壤上生活成长,虽然要经受风吹雨打,但最终定能人尽其才。报社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都坚持纳入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营造“人人为社,社为人人”的良好工作氛围。特别是最近五年,衢州日报社发展较快,报社在选人用人上实行严格的竞争上岗,人员双向选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优胜劣汰为核心的选拔机制。在岗位安排上不论资排辈,在去年年初进行的第五轮中层干部竞聘中,有一半以上是新提任的年轻干部,像衢州新闻网的主编才32岁,广告中心10多个行业工作室经理超过一半的年纪在30岁以下。
《新闻实践》:确确实实,衢州日报社就像一个大家庭。除了给员工事业平台,报社在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方面还有哪些具体做法?
王建国:一是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计划,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报社专门开设“高级研讨班”、“骨干交流班”、“青年记者培训班”等,邀请省内外专家上课。每年选送采编经营骨干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考察交流,开阔视野。鼓励员工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取得文凭后报社给予报销70%学费。二是打通采编与经营的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采编与经营的人员双向流动。三是每年组织以锤炼采编人员作风、增加才干的大型采访活动。比较有影响的有“社会实践观察点”、“千里走边界,记者看和谐”、“红星耀三衢”采风活动。从2008年3月份开始,衢州日报社先后在龙游县庙下乡毛连里村、江山市双溪口乡老佛岩村、衢江区湖南镇朝书村和开化县马金乡高岭村开辟了4个“社会实践观察点”,一个部室与一个村结对,采编人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围绕脱贫工作策划系列活动,编辑记者深入“观察点”200多人次,驻村采访有80多天。
另外,报社平时注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温馨氛围。每年报社都组织“元宵联欢会”、“红歌会”等活动,员工和家属汇聚一堂,由各部室自行排演节目,让全体员工感受到报社“大家庭”的温暖。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报社合唱团取得了全省报人红歌赛银奖、衢州市“巾帼”合唱比赛银奖。
四、着眼未来未雨绸缪,逐步完成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过渡
《新闻实践》:在“数字社会”大背景下,国内外报纸出版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数字报业,“数字报业”在报业发展转型时期具有战略意义。请问衢州日报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
王建国:去年我们制定了“衢州日报社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今后五年报社的基本目标就是: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一流党报,完成报社向“数字报业”的全面转型。
为完成这一目标,逐步推进四项工作:(1)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确立报社市场主体地位。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报社的新闻采编部分作为党管媒体的主要实体,实行事业体制;原有的广告、印刷、发行、网站等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成立“衢州日报传媒经营总公司”。(2)拓展内外两种平台,推进全媒体转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平稳过渡,实用为主”的原则,建设数字报业信息化集成门户平台,主要包括复合出版系统、全媒体经营管理系统、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对外逐步建立和升级“数字报”、“三衢微博”、“无线新闻网”、IPTV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平台。(3)完成组织架构重组和产品生产流程再造。进一步扩大采编业务跨媒体运行的试点,在产经新闻中心、广告中心跨媒体运行基础上,试行新的组织模式,统筹不同媒体在终端环节对产品的最后加工,最终实现报社“一次采访,一个编辑部,多种介质终端显示,实时滚动、多媒体发布”的目标。(4)加快全媒体记者培养步伐。坚持知识的专业性、能力的复合性、表达手段多样性的培养目标。衢州新闻网已有29人既懂采编,又懂技术、营销的队伍;“三报一网”11位摄影记者全部配备佳能公司5D-MARKII相机,帮助摄影记者使用新型影像采集设备,实现从静止图像到活动影像的过渡。此外,数字报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工作,也已列入了报社近期计划。展望明天,衢州日报社的前景一定更强、更壮、更美好。(章瑞华 章宏法)
来源:新闻实践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