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瑕疵面面观
  发布时间:2011-09-30 11:04:45   

  标题对于新闻的重要,已有不少精辟的说法。如“题好文一半”、“新闻的眼睛”、“看报先看题”、“5秒钟效应”等。标题制作得好,能让一篇报道锦上添花、光彩夺目,制作得不好,则有可能使一篇不错的新闻蓬头垢面。

  笔者收集了某省教育专业报近几年瑕疵标题,通过分析、说明、归类,以探讨提高新闻标题制作质量。题文不符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浓缩、提炼和概括。做到题文一致、题文相符,是制作新闻标题的基本原则。目前,有相当多的标题题文不符。题文不符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形:题文脱节,题大于文,题小于文。

  (一)题文脱节

  题文脱节指的是标题所揭示或评价的新闻内容在新闻正文里不落实。题文脱节,看起来似乎是匪夷所思、不太可能的事,但仍是屡见不鲜。因为制作标题时,对新闻价值判断不准,抓了次要的、局部的新闻事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是标题做得太宽泛;有时甚至一个词语鬼使神差地用错,都会出现这类差错。

  有一则发在一版的新闻,报道该省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其中摘录了省教育厅领导发言:“面对教育国际化潮流,我们要一手抓发展、抓开发,一手抓规范、抓防范。”而标题却作“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规划”,把“规范”误作了“规划”,意思大相径庭,造成题文大面积脱节。又如,标题“我省高职院校订立6条自律原则”做得太宽泛,新闻说的是“我省高职院校招生订立6条自律原则”。

  (二)题大于文

  标题要抢眼,就要求编辑的眼光有穿透力,有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体现在标题上。但在制作标题时,如果一味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片面追求生动、醒目、吸引人,就有可能题大于文,造成题文不符。题大于文时,标题看起来光鲜靓丽,但大而无当,新闻正文内容与之不相匹配,贻笑大方。

  题大于文,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形。

  贴金拔高

  提升新闻价值,凸现报道意义,适当给予评论,无可厚非,但应基于事实,讲究分寸,否则就有贴金拔高情形出现。

  如“贫困三姐妹先后上大学愁学费 省教育厅联系资助解燃眉之急”,看了这个标题,读者以为是省教育厅为三姐妹解决了学费问题,但细看报道内容却不是这样的。大姐是“完全靠家里借债完成大学学业”,二姐“大学学费由行政单位资助和当地助学活动的援助来解决”,省教育厅联系资助的只是小妹的学费。

  概括过大

  制作标题时,有抽象、有概括,但如果概括过大,新闻正文里没有相应内容,也会出现题文不符。

  如报道新华书店挤满来看书的学生,标题作“可乐加面包‘孵’一天 学生和家长挤满书店”。前一句取自新闻内容里的一个镜头,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但后一句说“学生和家长挤满书店”却与新闻内容不符,因为新闻只讲学生,未讲家长。

  “第一”意识作祟

  有的编辑有强烈的“第一”意识,轻率地用“第一”、“首批”、“全”、“创新”等词,唯我独尊,造成题大于文。如“我省首批援藏教师赴藏”,标题中的“首批”是错的。其实,教师援藏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已有多批。这篇新闻报道的只是对新建的那曲高级中学作计划三年的援助,是当年派出第一批教师而已。

  (三)题小于文

  题小于文主要是对新闻价值判断有误,抓不住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新闻价值体现新鲜、重要、接近、显著、趣味等五个元素。这些元素有之则善,多多益善。从这一角度去分析题小于文,大致可归纳为重心失当、概括过小、新意不足。

  重心失当

  即对新闻价值的重心判断有误。比如某小学暑假组织一百多名三好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结果只有67名学生参加,40%的学生不参加,老师认为主要原因是家长不放心。但从文中看,这次学生活动只有4天时间,却向每位学生收费700元,这样的高收费是否是一个重要原因呢?暑假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是好事,但对小学生来说,以就近活动为好,而且收费要少,不要增加家长负担。而标题制作者对这一新闻冠以“三好学生不愿在‘快乐营’吃苦,老师认为家长不愿放手是主因”的标题,认同了老师的看法,判断失误。

  概括过小

  这与前述概括过大恰好相反,标题不足以概括新闻内容。

  “D市中天高中建立学生违纪预警机制侧记”,违纪预警是报道的一部分内容,整体看来,新闻反映的是该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标题概括不够。

  新意不足

  报道“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副标题“W市中小学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淡化了主题,因为优秀班集体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坚持了数十年的德育形式,没有新意,而建设精神家园则是近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德育目标。“青少年上网成瘾不容忽视”,也无新意。事到如今,不是人们忽视这一问题,而确实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应对办法。用语不当

  新闻标题是施展遣词用语功夫的平台。制作新闻标题时,或是对词语的意义没有精准把握,或是对词语的感情色彩认识不够到位,就极有可能造成新闻标题瑕疵。

  (一)词义把握不够精准

  词义辨析有误

  遣词用语很多时候是对词语的辨析与选择,选择有误,即成瑕疵。如“人才流动:农村学校之痛”,新闻反映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失,“流动”不如“流失”好。

  缺少限定

  标题中,对一些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没有修饰限制或修饰限制不到位,造成外延扩大,标题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如“D市中学×××当选2007省‘两创’新闻人物”,如果在中学后面加“学生”两字,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P县25%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最好能在教师前面加上“中小学”三个字。

  生造词语

  标题遣词用语宜明白易懂,生造词语或轻率使用生造词,是特别要予以警惕的。

  “企业老总‘招人之道’透显社会期待”,“酷炫、动感、靓丽、诗情……”,“玩转起来的童年”,这些标题中的“透显”“酷炫”“玩转”,有生造词语之嫌。

  冗余

  冗余是语言的“羡余性、羡余现象,多余或剩余信息”,是“超过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量”。自然语言具有冗余现象,但就新闻语言来说,本质上是不允许或者是限制出现冗余成分的,因为那样会增加受众接受信息的代价。比如,标题“有多少好题可堪记取”中,“可”与“堪”两字用一个即可,多一个则成“蛇足”。

  (二)感情色彩错位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在遣词用语制作新闻标题时,除了对词义有精准的把握外,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认知,也需要倍加小心,务求到位。

  “夕阳老人痴心帮扶贫困学生”,逢人减寿,对老人说“夕阳”,尽管“夕阳无限好”,但仍然是似褒实贬,看起来尊敬有加,实际上有失礼貌。“百位农民高校‘镀金’”,“镀金”一词值得商榷,因为它一般作贬义词,“讥讽人到某种环境去深造或锻炼只是为了取得虚名”。

  (三)简称不规范

  标题简称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对以特定词语为核心,附加其他词汇构成的全称,就取其特定词语为其简称,如清华大学,简称“清华”;另一是全称没有特定词语,是几个一般性的词语复合起来,如北京大学,则抽取其中重要词语加以排列组合,以“北大”简称。简称,要不失真,含义明了,易于传播。如“杭电软职学院学生受大公司青睐”,这一标题读来拗口,简称不规范,含义不够明了。“浙江旅职院致力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学校简称没必要,不如写成“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致力服务地方经济”,校名准确不易误解,上下两行也对称。还有“公车激吻与公民理性”中的“公车”,一般人认为是指与“私车”相对的“公车”,可简称指的却是“公交车”,不合常规。其他瑕疵

  (一)引号使用问题

  问题出在引号表示标题中特殊含义的词语上。呈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该用而不用,一种是不该用而用。

  比如标题“蒲公英战胜‘洋草坪’”,根据新闻内容,“蒲公英”指的是“本土植物”,“洋草坪”指的是“国外的各种草坪植物”,在标题中不应给它加引号,而“蒲公英”则是代表一类植物,倒是可以加引号的,但不加引号更显豁。

  (二)主副标题倒错

  主题应是标题中最受人注意的部分,是新闻中主要的事实和思想的概括与说明,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地位突出。副题(包括肩题)是对主题或其中的核心词语的说明、补充、注释、铺垫。新闻实践中主副倒错,时有发生。

  一则报道H市一小学师生节电的新闻,正题是“天气热了,用电多了”,副题是“H市一小学师生节电从身边做起”。主副颠倒了,应该突出的是后者。

  (三)大小标题不匹配

  要提倡长篇新闻主动用小标题“切割”。大小标题应该匹配,形成有主次、有互补、共生共荣的关系。

  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件大事,发了头条消息,但标题“奠基技术教育未来”虚了些。“这门课谁来教”、“这门课怎样教”两个小标题很好,但第三个小标题“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又太空了。大小标题不匹配,影响了传播效果。

  (四)不够简练

  所谓简练,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下面两个标题,都不够简练:“国有民营民工子弟学校全部转公办 S县不再新批私人办民工子弟学校”,“寒假时看电视玩游戏用眼过度  开学了近视孩子挤爆眼科门诊”。

  (作者:叶欢平 单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来源:新闻实践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