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传统报业玩转新媒体
  发布时间:2012-01-30 10:16:03   
看传统报业玩转新媒体 微博是关注的,自己是没开的。
  ipad是揣着的,出门还是带笔记本电脑多。
  网络那是常上的,讯息大部分是从那儿来的!
  日前,本刊记者在采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李建国时,他坦言,自己的媒介消费是互联网一代。乍一看,好像算不上是最最顶尖的潮人,但是他领导之下的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却是勇立潮头,连续两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凡是说得上名儿来的新媒介,杭报集团都有产品在那儿里占了一个位儿。比如手机报,集团目前就有6张;这几年风头初现的电子阅读器,集团依托汉王,开发了6张报纸的体验版;《都市快报》进入了新潮大热的iphone和ipad平台;杭报的“城市通”则是手机移动终端产品;互联网上的数字报则进了方正的收费数据库。
  看起来,困扰许多传统报人的数字化转型,在杭报集团手里倒玩转了魔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在哪里?传统报业在转型升级中到底该迈向何方?
  非常“1+6”主业有保障
  《新闻实践》:传统报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标志之一,就是新媒介技术的使用。而新媒介技术,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产品业态上的更新。纵观一些成熟市场中的媒体产业发展,传媒集团莫不呈现出多媒体、跨媒体的集合态势。杭报集团在这方面有什么布局?
  李建国:从2006年,我们就开始进行跨媒体布局,到目前为止,我们形成了“1+6”的现代传媒格局:以报刊主业加上广播、电视、移动媒体、户外媒体、互联网、数字媒体,也就是说现代传媒目前所有的业态,杭报集团已经基本布局完成。
  《新闻实践》:能具体介绍一下在这“1+6”的格局中,都有哪些媒介产品,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李建国:报刊是主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具体思路是,做强本地市场、扩大浙江市场、辐射长三角市场、布局全国市场。集团的7张报纸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读者中拓展。其中《杭州日报》辐射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嘉兴、湖州、绍兴,《都市快报》立足全省市场,《每日商报》有效覆盖义乌等商业发达城镇。《风景名胜》、《休闲》杂志已经在全国布局,包括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分公司,成立了编辑部。最近,我们又和地铁集团共同组建地铁传媒集团,我们是51%控股,对方占49%。今年年底将推出地铁报,总署已经批了,叫《城报》。这个地铁报将按照现代传媒框架运行,还包括地铁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
  我们的广播主要是依托《都市快报》,《都市快报》与杭州交通经济广播《交通91.8》共同投资组建都快交通91.8传媒公司,开展从经营到队伍的合作,我们占股49%。
  电视,我们2008年就参股华数数字电视集团。华数数字电视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价为“杭州模式”,是目前全国发展最好的数字电视,最近已经获中宣部批准,正在谋划上市。在此基础上,《都市快报》组建视听中心,并完成独立制作的电视节目“快报时间”在华数零频道播出。去年我们又与市文广集团组建楼市传媒公司,运营66房产电视频道,这个电视频道也是我们相对控股的。
  我们互联网的业务是从2005年开始大幅度启动,目前以“一报一网”工程为重点,全力构建互联网体系,形成了新闻门户网站、社区网站、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等五大类20余个网站构成的互联网群。
  移动媒体,与省市通讯运营商合作,推出浙江、杭州及萧山、富阳、余杭三个县区的手机报,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合作,开发手机阅读和电子束阅读产品。去年我们与汉王科技合作,我们的6张报纸去年10月7日记者节零点登陆汉王书城。《杭州日报》、《都市快报》以及《风景名胜》杂志去年又开始在移动媒体上推出新产品,《杭州日报》的叫“城市通”,是城市资讯服务的产品,《都市快报》是在iphone推出客户端。
  发展户外媒体,主要是城市电视、阅报栏,包括和卫生部门合作推出的300块健康传媒电子屏,传播健康卫生知识。现在杭报集团拥有的阅报栏有900个,这些阅报栏都带LED的,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代改造,将要加上视频信息。
  数字出版方面,在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汉书数字出版传播公司,发展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业务。我们还准备参股总署下属的中国书籍出版社,同时杭州成立子公司。参股北京公司,杭州子公司是我们控股。
  这个媒体格局是从2006年开始布局的,这个格局形成以后,应该发挥作用。
  《新闻实践》:什么样的作用?
  李建国:增强传统报纸传播力,拓展传统新闻发布和采集渠道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驱动下,图文、音频、视频信息实现数字化后,能在不同媒体之间互换与互联。目前的传播特点是,在保持不同媒体个性传播的同时,打破了媒体产业的边界,实现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如果报业集团不早做布局,转型之路也无从说起。
  小投入先尝试网站成主打
  《新闻实践》:看起来,杭报集团的产品业态非常丰富,似乎每个新媒体领域都想尝试一下。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发展战略?
  李建国:我们的思路就是“先进入,全尝试”。如今,新技术发展很快,一旦成熟了媒体再进入,可能就跟不上趟了。所以,我们提倡先试起来,在使用和应用方面要始终处于前沿。先期不做太大投入,小规模,小试投,有效了再跟进,一旦不行就停止。这样能够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又不至失去对新技术的敏感。但是从整个集团层面看,我们对新媒体研发投入的力度还可以,每年在3000万元左右。
  《新闻实践》:新媒介技术发展那么快,有没有重点突破的?
  李建国:有,是互联网。前面提过,目前我们以“一报一网”工程为重点,全力构建互联网体系,形成了新闻门户网站、社区网站、报刊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等五大类20余个网站构成的互联网群。
  大家都知道“19楼”是我们最响亮的新媒体品牌,它也正在加快上市的步伐。事实上,我们内部还有很多非常活跃的小网站。比如《休闲》杂志的自游网,投入100万不到,当年就实现了赢利;还有“13”泉印刷网,是依托我们的印务公司办的,是一个提供印刷信息服务的平台,业务发展前景也非常不错。
  《新闻实践》:把办网站作为集团新媒体战略的发展重点,是基于什么样的判断?
  李建国:主要是考虑在新的传播介质中,报纸不一定能构成主流消费。比如手机报,我们知道用手机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通讯吧,并不是为了看报。再比如平板电脑,用平板电脑,当然可以在上面读报,但买这个,不会主要是为了读报。利用移动终端阅读,今后也许会有新的发展,但目前尚不能拥有大量的用户,形成赢利模式,而发展以新闻网为重点的各类网站,为网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搭建互动平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们选择了重点发展网站。
  《新闻实践》:传统报纸办的新闻类网站经常是叫好不叫座。因为前景不是太明朗,传统报业集团也常常面临着用什么模式办自己的网站,该在新媒体中投入多少的纠结。杭报集团办网站的赢利情况怎么样?
  李建国:的确,目前全国报纸举办的新闻网站能赢利的极少,大多数网站的营收水平也不高。去年我们集团网站这一块全部收入突破1亿元,今年达到1.5亿应该没问题。其中,社区网站19楼可达1亿,杭州网3000万,杭州日报网也有近1000万的收入。虽然在我们集团的全部营收中,网站收入占的比例还不到10%,但横向比,应该还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新闻实践》:确实,在网站普遍找不准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下,这是份很漂亮的成绩单了。办网站能取得这么好的营收,秘诀在哪里?
  李建国:首先是要准确定位,每个网站都要确定自己的服务群体、服务内容、运营模式,实行差异化竞争,五大类网站就是这样形成的。其次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采编优势、推广优势,开展报网融合,互相借力,共同发展,当网站影响力、注册人数和浏览量增加后,在报网融合基础上开展整合营销,增加收入。
  个个有频道舞动全媒体
  《新闻实践》:现在很多报纸都强调报网融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操作中融合得并不好,“两张皮”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这其中的关键点在哪里?
  李建国:关键是体制整合,如果利益不整合,相关资源就不能够很好地整合利用。我们集团搞网站,不是凭空再多出一支采访力量,而是让每个编辑部在网站都有自己的频道。比如,快报摄影部有快拍网,房产部有房产网,科教部有经典学堂等等,每一个部门的编辑记者都是既向报纸供稿,也向网络供稿,包括音频和视频。这样,无论是搞读者活动,还是讯息采集、收集、发布,报纸纸质版与网站能真正实现融合互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全媒体生产和全媒体发布。
  《新闻实践》:全媒体生产是业界的热词。但真正付诸实践并大规模推广运用的报业集团并不很多,大多数都是试验阶段。
  李建国:我们首次全媒体发布就在去年。《都市快报》的全国两会报道就成功地进行了报纸、电台、网络的即时、滚动、互动的发布。省领导欢送代表团出发活动结束15分钟后,网络、手机和电台就报道了这一消息;代表团到北京后,一直都进行及时报道。报纸第二天做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把网络上老百姓的跟帖做一个引导,做成一个配套。我们一个特派记者在快报写文章、在交通电台播新闻、在快报视频秀主持节目,一个记者同时负责三个栏目的制作。
  全媒体发布并不是平面纸媒的内容向其他媒体的简单平移,报纸的平移不符合阅读习惯,肯定没有生命力。内容生产是一个大团队,但是这个内容要进入移动客户端,一定要经过重新制作,符合它的要求。目前我们杭报集团很多编辑部都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即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多次发布。比如《杭州日报》所有的编辑部都是多媒体,一线记者采访,同时采集视频、音频信息;二线编辑制作三个产品:互联网、城市通和报纸。
  《新闻实践》:根据你们的实践,是不是每个记者都适应这种生产方式?
  李建国: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的体会是初级的信息采集可以做到。我们为一线记者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码照相机,小型摄像机,第一时间同时采集图文、视频、音频信息;后期的加工编辑还是要“术业有专攻”。也许你们已经注意到,作为一个报业集团,我们近年来招聘了大量的主持人和视频编辑等技术人员。
  在全媒体生产的转型中,我们首先立足的是在岗人员培训。杭报集团健全了二级培训体系,从美国请来专家,从互联网、从电视台、从高校请来同行一起共同培训,一线记者都要求从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转型,《杭州日报》已经有40%的一线采编人员掌握了全媒体采编的各种技术性能。各个报刊也结合自身实际,分别组建了网络中心、即时新闻中心、滚动报道部、多媒体演播中心等,运作“全媒体编辑部”。
  《新闻实践》:有不少报人担心,如果都进行全媒体生产了,因为印刷周期的关系,报纸的优势一点都没有了。报纸是不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
  李建国:不能这样看。全媒体生产实际上是给我们读者以更迅捷、互动性更强的新闻资讯服务。以往我们只有平面媒体的时候,我们是有截稿时间的,我们报道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全媒体首先在理念上打破了截稿思想,同时由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向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转变。
  我们对全媒体报道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以后,首先是第一现场即时播报,通过手机、互联网;然后是滚动,也是通过手机、互联网,包括户外的LED电视屏滚动;第三,晚上电视电台播报;第四,第二天报纸不是报道事件基本事实,而是进行深度报道,全景报道,同时对这个事件发生以后产生的各种舆论进行评论,从而形成一种及时报道,跟踪报道,互动报道,深度报道,多媒体报道,我们叫全天候一体化报道的模式。
  从上面流程中可以看到,报纸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相反,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它更有综合性和权威引导性。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给报纸带来损失,反而因为报网互动出色,保持甚至提升了报纸阅读率,改善了读者的年龄结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读者。全媒体生产,还能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为报业经济的整合营销创造积极条件。
  在报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看潮起潮落,新技术、新思维的采纳势不可挡。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也许新媒体的魔方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神秘莫测。采访最后,当记者问及李建国社长对报业走势的看法时,他想了想,伸出了一只手:“中国报业至少未来5年不用担心。因为中国还处在城市化进程之中,经济社会仍在稳定持续发展,而且报纸面临新的传播技术的挑战,也在努力创新。但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介质的不断出现,使整个媒体的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处在这样一种媒体产业革命的时代,紧要的任务是布局全媒体,尽可能发展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从报业集团走向现代传媒集团。这是我们面临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