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采写中的 “网络拿来主义”
  发布时间:2012-04-10 15:44:25   
浅议新闻采写中的 “网络拿来主义”  “我渴望当记者,这工作好做,可以天天在家带小孩,上上网”。这是一句调侃当下记者的话,却道出了一个值得媒体人深思的话题――记者采写新闻过度依赖网络。
  如今,随意摊开一份报纸,从网络而来、与网民有关的内容越来越多。记者利用网络,重视网络的声音,这本身没有错。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记者太“看重”来自网络的东西,不仅从网上找线索、找素材,而且找观点、找采访对象,甚至把网络当成新闻采写的唯一渠道和手段使用。笔者把在整个新闻采写过程中,这种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称之为“网络拿来主义”。
  “网络拿来主义”的具体表现
  当网络成为信息获取的唯一渠道时,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除了在新闻选题、新闻观点、新闻写作上被网络“趋同化”外,更值得深思的是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也逐渐被网络异化。
  1.信息来源过度依赖网络,常常沉溺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以前记者在基层、在路上找线索,如今记者在网上、在线上找线索。这是时下一些记者的工作状态,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信源,有的记者甚至对网络已形成依赖。其原因很简单,网络上新闻素材取得容易,不用出门,在办公室动动鼠标就能有“新闻”从网上掉下来,省力、省心又省成本。
  2.新闻选题过度依赖网络,常常把所谓的网络热度当作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一些记者把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简单异化为网络的跟帖率、点击率、评论率和转发率等。从近几年出现的网络走红事件中可以看出,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不惜走低俗化道路,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对网络随声附和,被少数歪曲事实的网民“牵着鼻子走”。
  3.新闻采访过度依赖网络,常常把网民发表的内容等同于对读者的采访。在报纸上,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反响,往往引用的是网民的看法,把个别网民的看法当成整个社会的观点。
  4.新闻写作过度依赖网络,常常随意引用一些不科学、不确定的网络素材。有的记者成篇成段地引用匿名网友的发言,除了将论坛上的帖子进行简单加工处理,还对来自博客、微博的内容,利用复制和粘贴技术拼凑新闻。特别是微博,似乎使新闻采写工作变得更简单了。
  “网络拿来主义”的主要危害
  有人说,任何忽略网络新闻素材的记者,都是自寻死路。但当记者的新闻采写过度依赖网络时,其对报纸的危害显然也极大。
  1.影响报纸的权威形象。读者对于一家报纸的信任和忠诚,往往基于这家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能读到客观公正的报道和各类服务信息。而一些记者拾网络牙慧,甚至沦为网络的“传声筒”,势必会有夸大或失实报道产生,就会造成读者的困惑甚至误解,以为报纸信源枯竭,进而感觉报纸质量下降。读者一旦形成这些不利于报纸的思维定势,必将影响其在读者心中的权威性,更严重的或将导致读者对报纸的失望和放弃。
  其实,从报纸刊登的网络报道分析来看,大部分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甚至显得很无聊。而最严重的,莫过于从网上“拿来”的虚假信息对报纸权威形象的伤害。据统计,近年来报纸刊登的多数虚假新闻均来源于网络。
  2.分流报纸的读者群体。报纸从网络上找新闻线索,大量刊发来自网络的内容,实际上是为网络媒体在报纸读者中作免费宣传,引发读者对相关网站的浏览兴趣。这种把报纸读者的兴趣“牵引”到网络媒体的做法,最终对于报纸来说得不偿失。
  3.降低新闻的价值标准。很多网络内容反映了人们日常的兴趣点,却偏离了新闻价值标准,特别是网上用一些幼稚、可笑和琐碎的内容取代了真正的新闻。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网民,并不具备报道真实新闻的资源和条件,也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很可能将观点当成事实,将谣言当成报道。
  4.弱化记者的采写能力。当记者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花在网络上时,势必降低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访的频度和热情。记者不到现场,网上得来终是浅,看到的听到的只是部分、片断的过程,不足以涵盖全面。这种“片断的二手传播行为”如何辨识真正的新闻,又如何体现新闻人的专业与素养?长此以往,或许连完成面对面采访的能力都将丧失殆尽,还能写出多少有深度的新闻?
  杜绝“网络拿来主义”的对策思路
  作为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的目的是为了把报纸办好,产生互动,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传统媒体的记者既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利用价值,也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它是一把双刃剑,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不宜对网络过度依赖。
  1.发挥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纸媒要在网络时代突围,需要呈现给受众不一样的新闻。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专业标准,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报纸新闻的价值,在将事实客观呈现的同时,还应当具备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有角度,有态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个性差异,而不是人云亦云、千报一面。
  内容的采集、核实、归类、整合、分析都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报纸与新媒体相比,擅长并适合做深度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媒体边界的融合和媒体本身的角色加强是未来媒体市场的两大趋势。媒体要在未来市场中争得立足之地,还是要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比如报纸杂志这样的传统纸媒,它的方向将是深度的报道和分析,让读者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得指导。如何放大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是未来媒体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提升记者的新闻采集力。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是一些记者过度依赖网络采写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是新闻采写,记者就必须在现场。这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
  传统媒体的记者要做品牌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发现、采集新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要深入新闻现场采访,挖掘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细节等素材,通过深入调查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不主观臆断,不偏信一方。要在新闻报道中多运用群众语言,生动准确,使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培养记者的网络识别力。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要培养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对于网上浩瀚的信息,必须运用新闻专业标准进行判断、取舍,多一些清醒,少一些盲从。要能够冷静、理性地看待网络民意,将“网络水军”掀起的网络民意与现实中的民意区分开来,防范网络“民意病毒”的侵袭。对于网络上一些热炒的事件,要保持冷静、理性,学会分析、诠释和查证,抵制新闻炒作的诱惑,分清网上什么是虚拟、什么是虚假,识别信息之真伪。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4.畅通新闻线索的获取管道。报纸必须重视新闻线索的管道建设,对原有的信息管道如热线电话、通讯员队伍等,进行疏理和加强,对信源较多的口子更要勤于沟通。同时,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通短信、飞信、QQ、微博等新闻线索报料管道。
  (作者单位:金华日报)
  本专栏责任编辑:章宏法宋晓农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