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培育新闻采编素养——从浮林村救火英雄事迹的采编看记者作风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2-04-10 16:29:56   

杨 约 顺

 

今年25日(农历正月初三),我县姜家镇浮林村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火灾过火面积247亩,带头冲上去救火的6人不幸牺牲,其中3人是共产党员,1人受重伤,也是共产党员。

灾情发生后,杭州日报迅速做出反应,从总编辑到一线采编人员,借鉴并吸取以往重大主题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的成功经验,第一时间迅速组织采访队伍,奔赴离杭州200多公里的姜家镇浮林村,深入挖掘事件全过程,采写独家新闻,连夜赶写稿子,最快速度及时见报,通讯、消息、图片、评论等新闻手法齐上阵,用了一个半版面的篇幅。是省内第一家连续4天对救火英雄进行全程报道的媒体。显见,他们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采编人员良好的新闻基本功以及敢于担当、吃苦耐劳的精神,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以及党报的社会责任感。

31,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就杭州日报近期浮林村救火英雄事迹的宣传报道作出批示:行动迅速,报道生动,采访深入,主题突出,反响强烈,成绩显著,值得认真总结。希望发扬成绩,坚持好的做法,为杭州富民强市、社会和谐多做贡献。

一、重大主题报道《烈火丹心》的出炉过程

26一大早,杭州日报总编辑赵晴迅即部署,副总编李黎率领由评论员戎国彭、文字记者傅一览、摄影记者李忠组成的采访小组前往浮林村。戎国彭和李忠并不是当天的值班记者,而记者傅一览更是放弃了第二天回老家过年的计划。

第一时间记者到位

由于浮林村地处山区,离杭州车程4个多小时,采访组到达淳安火灾现场已是傍晚5点,时间紧,要采访的人物和内容多。由于临时搭建的灵堂现场秩序较为混乱,包括央视记者在内的所有到村里的媒体记者,都只能守在“临时指挥部”里,由镇村干部安排,对参与救火的村民进行采访。而杭报记者灵机一动,兵分两路到6户遇难者家中采访,以争取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发稿。

由于浮林村网络不通,发稿必须要到车程将近一个小时的姜家镇去上网,因此采访小组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对6户家庭的采访。

村里没有路灯,采访小组打着电筒,深入每一户遇难者家庭,与其直系亲属和家人进行沟通交流,深入挖掘烈士生前的事迹,并临时自发为每户遇难家庭捐款500元,以取得他们对采访的配合。

每一户家庭的采访过程都是非常艰难的,面对一张张悲伤的、流满泪水的脸,采访小组细心聆听着英雄们奋不顾身救火的故事,悲伤着他们的悲伤。

晚上10点,采访小组完成了对6户家庭、14位亲属和相关部门的采访。回到姜家镇上随便扒了两口饭。采访小组兵分两路:李黎副总编赶回杭州,坐镇杭报夜班现场敲定版面;其他成员前往姜家镇小旅馆组稿。

李黎在赶往杭州的路途中,顾不得一天的劳累,始终把握大方向,她不断给写作小组打电话,指导稿件的构成框架。

第二现场全力配合

在淳安这边忙碌的同时,杭州这边,报社安排了记者孟杨斌、黄洪连前往浙医二院采访伤者情况。

记者得知两位村民都住在烧伤科病区后,采访了当日的值班医生,从他口中详细了解受伤村民的最新情况。

由于当时两位受伤村民还处在危险期,正在重症监护室救治,且气管均已切开无法讲话,原本设想的请当事人亲口讲述救火经历的采访计划显然已无法实施,怎么办?他们急中生智:“从陪护家属的口中或许能了解到有价值的线索。”于是赶紧请护士帮忙,找到了两位村民的家属。

但看到家属正伤心落泪的样子,记者话到嘴边一下子又不忍心说出口,怕再一次触痛他们。但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记者还是狠下心来问:“你能否回忆一下,你爸爸当时去救火的过程吗?”“他当时刚好在家吃饭,听到邻居喊着火了,就立刻拿上砍刀奔了出去……”好在家属还比较配合,一五一十地叙述了全过程。有位家属在采访最后还主动向记者提供了当时用手机拍摄的起火照片――这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前方后方配合默契

写稿期间,采访小组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摄影记者李忠一直等到凌晨2点,独家拍摄到了遇难者的照片。记者傅一览一口气把五千字的稿子写完,竟没有想出得意的标题。

整组稿子有5000多字,写稿、补充、审稿,第一部分的稿件在凌晨1点传回报社。李黎一看到导语:“红彤彤的春联还没干透,白色的挽联又挂了起来……”拍案叫绝,睡意全消。采访小组一直等到所有稿件审核结束后才返回住处,此时已是凌晨3点半。

在夜班编辑和大后方的积极配合下,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头版、二版半个版的由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组成的组合报道。6位村民的事迹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淳安县四套班子领导利用散发油墨香的杭州日报,组织学习英雄事迹。进而在全县、全市掀起了学习“2.5救火英雄的高潮。

二、加强采编队伍作风建设的思考

1、到第一线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倡“用脚写稿”。

按照新闻学的教义,合格的记者必须在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知识的同时,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要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贴近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在“三贴近”中,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事要做好往往很难。在正月初四,大家都忙于走亲访友拜年,杭报集团可以叫淳安记者站写个初稿,然后利用电话采访、网络复制,凭小聪明开始闭门造车,这样完全可以成就一篇“美文”。杭报没有这么做,而是总编辑亲自策划,副总编辑亲自带队,驱车到相隔200公里的事发现场一线,深入采访,顾不得吃饭、睡觉,通宵达旦赶稿。新婚不久的记者傅一览本想当天回老家拜年的,酒店里已是预订了3桌酒席迎候。这种敬业、精业精神,让我感动。

2、下基层不能蜻蜓点水,要在基层采访中增强能力,提升境界。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如何打造主流媒体的强势舆论,扩大新闻宣传影响力,做大做强,关键是构筑人才高地,锻造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研究受众才能了解受众,贴近受众才能赢得受众,这是记者下基层,实践“三贴近”,给采编人员最真切的感受。

媒体的责任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报道党和政府的工作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声音。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要善于抓住媒体和公众的契合点,融通新闻舆论和公众舆论,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流媒体上来,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度和信任度。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想着自己的服务,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研究群众的情绪,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满腔热情地探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

在浮林村采访,李黎副总编是一门心思要独家新闻。为了迎合农村的风俗,他们一进村,就到死难者那里去烧香叩头,以取得死者家属对采访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他们还把采访现场当成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自愿捐献3000元,到每户家中采访时献上500元,以取得他们对采访的配合。6户人家采访结束后,李黎副总编还深一脚浅一脚在村里抹黑采访,在棺材旁边的废纸堆里寻找与“创先争优”相关的新闻线索,最后在村务公开的橱窗里看到《创先争优承诺书》,拿出手机一个劲地猛拍。

3、深入基层一线,通过思想观念的新飞跃来实现采访作风的根本转变,为“走转改”提供制度保证,更好地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有的编辑记者认为,现在工作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了,不到基层,不深入生活,不深入群众也能抓到新闻。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彻底改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道听途说、浮光掠影的采访作风,扎实、朴实、务实,与基层干部、人民群众交知心朋友,放下架子倾听群众呼声。今年中宣部提出在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做法,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要把“走转改”这项活动,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形成制度,成为采编人员的自觉行动,这是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是媒体发展的要求。记者必须“沉”下去,与基层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增进感情,捕捉“活鱼”,挖掘来自第一线的新闻,把新闻报道写实、写活、写新,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切实增强各项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