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部 郭 楠
【内容摘要】观察是新闻记者必备的基本功,记者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种“无声的采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本文主要论述了新闻采访中观察的重要作用,观察有助于捕捉新闻线索和获取第一手材料,也有利于理解新闻事实和抓住新闻细节,增强新闻的深刻性和可读性。随后,文章总结提炼出几种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出要在观察中处理好观察与询问、宏观与微观、好奇心与洞察力、具体观察与理性思考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采访,观察,现场,思考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对于生理学研究的经验同样适用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技能为一体的工作,其方式多种多样,以问答为主要技巧。用嘴巴通过提问、交谈进行采访,这是采访最主要的外在形式。除此以外,眼睛也是采访需要调动的重要器官。观察这种“无声的采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观察对于新闻采访有何重要作用?如何做到用眼睛进行采访?在观察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探讨和挖掘。
1. 新闻采访中“观察”的概念
西谚有云,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也就是说,看到了的事物并不一定被接收到内部信息系统中,“看”与“观察”不能划等号。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视知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人们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仪器获取信息的过程。
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用,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进行检验的现场采访形式”。记者依据一定的采访任务,通过眼睛等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情的外部现象与联系产生综合反映,从达成新闻采访目的。这一活动具备参与性、隐匿性、非参与性的特征。
2. 观察对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
据心理学家测试,人的诸多感官中,视觉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强。人类从外界感知和接受的信息,约有85%来自视觉。新闻采访的即时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决定了敏锐的视觉观察在新闻采访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穆青说过,用眼睛采访,是对记者的起码要求,是记者的基本功。眼睛是记者十八般兵器中最为锐利的武器,学会用眼睛进行观察采访的作用不言而喻。
2.1 通过观察捕捉新闻线索,延伸新闻触角。
对刚入行的新闻记者来说,最大的苦恼莫过于缺少新闻线索。其实丰富的新闻线索就潜伏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挖掘,这就需要观察的介入。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同理,生活也是新闻线索的源泉。新闻采访如同“拾荒”,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常人视而不见的信息加以收集、分析、提炼,最终,从而梳理出难能可贵的新闻线索。长此以往,记者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被培养出一双“发现的眼睛”,建立起敏感的新闻思维体系。
2.2 通过观察获取第一手材料,确保新闻的准确性。
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被称为第一手材料。在新闻采访中,经过的中转环节越多,造成的误差越大,失实的可能性越大。现场观察的内容,可以分为现场观察、人物观察两部分。前者包括观察现场情况、气氛特点、动态进程、周围环境等;后者指观察人物神态、个性特征、动作语言等,从而透析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仔细观察,记者容易捕捉到一些鲜活的新闻素材,拿到独特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还可以把一些第二、第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把死材料写活,最终写出与众不同的稿件。
2.3 通过观察理解新闻事实,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和飞跃的过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通过观察敏锐地抓住采写对象的表面特征,并通过表象步步深入,抓住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再者,科技、经济、金融等专业性强的报道,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如果缺乏现场观察,就难以真正认清事物事实,更无论其本质。记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实实在在认识、理解了新闻事实,才容易产生形象思维,用多种修辞手法再现抽象事物,从而再向前一步,探寻、挖掘事物本质,增强新闻深刻性。
2.4 通过观察抓住新闻细节,提升新闻的可读性。
美联社记者雷尔•迈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收集有关细节。”记者杰克•海敦也认为,好的记者就像侦探一样留心细节,说明问题的细节能使稿件生色,并赋予它以现场实感。新闻报道让读者感到容易读、喜欢读,就必须选取新闻事实的某个亮点、新闻人物的某项特征来进行组稿,通过个性化细节的展现,使新闻“活”起来,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同时,无论是采访新闻人物还是新闻事件,对人、对事、对物、对现场环境的直接观察,会使记者“触景生情”,获得真切的具象的感受。这样的报道往往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受众,感染受众,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仿佛亲临新闻现场一般,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2.5 观察可能是采访的唯一手段
“洪水在几分钟内急速上涨
3. 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1 亲历现场
观察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现场。现场是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地方,更是记者观察落脚的土壤。谈及新闻采访现场观察的重要性,总离不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及“看比听真切”一类的道理。记者现场观察,用眼睛采访,不仅要强调深入现场,更要强调观察得深入、细致,要能观察到一般人不注意,看不到的东西。记者只有在现场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会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任何一名记者在成长的道路上,都必然要经受现场的风雨洗涤,从现场吸收生长的养分。
3.2 明确采访目的
同一个现场,采访时有的记者能够发现重要新闻,把事实生动地展现给读者,而有的记者却只能写出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报道,这就牵涉到记者观察的意识和方法。明确采访目的和任务,这是进行观察的另一个前提。采访目的和任务直接关系到观察的效果,记者只有加以明确后才可能有效集中注意力,思考受众特点、新闻主题和写作体裁等问题。不同的受众、主题、体裁对于观察提出了千差万别的针对性要求。比如在新闻各种体裁中,通讯、见闻和特写对于观察的要求就远远高于消息写作。
3.3 选好位置与时机
新闻发生的现场也许是某个固定的地点,但记者可以自由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或事件特征的时间和位置进行观察。如果所选择的观察点得当,记者的目光便可集中到最有新闻价值的焦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位置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观察的效果和采访的成败,记者要根据采访任务选取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同时,新闻时间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更应科学选择采访时机,从而观察到最需要的新闻事实和细节。
3.4 掌握观察的规律
观察是一种学问和技巧,自身有其特殊规律可循。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态,都有一定的秩序,一般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先粗看后细查。观察规律的掌握,更需要“有心人”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提炼。在规律的指导下,记者得以进一步提高观察和采访效率。另外,目测、速写、速记、拍照等基本技巧,都有助于观察的进行以及观察规律的掌握。
4. 观察中处理好几种关系
4.1 观察与询问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的结合,新闻观察和采访也是一套“组合拳”。观察首先要依靠眼睛,在现场捕捉到精彩的新闻细节,同时还要依靠嘴巴,做到眼观和口问的有机结合。很多细节和重要内容隐藏在现象背后,适当适时的询问可以“捅破窗户纸”,有效帮助观察获取成功。观察到的事实表现了什么,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询问必不可少。当然,在观察中,记者还要尽可能调动其他感官,感受和观察人物和事件的特点,获得准确、深刻的认识。
4.2 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
宏观观察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现场进行“大面积”观察的能力,重点注意观察总的面貌、印象、认识,克服对新闻事件认识的片面性。微观观察则指记者对有特点、有个性的新闻细节进行细致观察,从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既要看全貌,也要注意局部和细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二者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4.3 好奇心与洞察力
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简言之,便是记者的观察需要好奇心与洞察力。有人说记者是“青春的职业”,从一定程度上是指做记者要有一颗年轻的好奇心,才能发现有新意的新闻题材。洞察力则规范、指导着好奇心,在好奇心灵敏地嗅到的众多题材中,一方面剔除掉陈旧的信息,另一方面对新鲜信息加以分析提纯,提炼出真正的“金子”。
4.4 具体观察与理性思考
新闻采访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更要勤于思考。观察和思考密切相连,“只看不想,等于白看;想而不看,便是空想”。记者一方面借助观察源源不断向思维输送营养,另一方面又通过思维活动去理解、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如果忽视了思考,通过观察得来再多材料也都是笼统的、模糊的、杂乱的,更不可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得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新闻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运作各种感官,将现场的观察进行理性认识的升华。庆祝建国50周年之际,新华社一位记者翻看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图》,发现又过时了,但他没有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是顺藤摸瓜,联想到我国近年来公路建设的成就,因而写出了《公路年年修地图年年改》这篇新闻精品。
5. 结论
“见”与“识”密切相连,“见多”方可“识广”。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是每位记者必不可少的一项业务本领。观察不仅对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记者只有通过长期的新闻采访,娴熟地掌握现场观察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当然,新闻记者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勤跑勤练、善于积累和思考,不断总结反思,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 侯威,云薇. 新闻采访应处理好现场观察中的几种关系[J]. 魅力中国,2009(10)
[2] 杰克•海敦(美).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0
[3] 雷尔•迈莫林(美). 事情本身往往就能说明问题[J]. 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C].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1
[4] 麦尔文•曼切尔(美). 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 广播出版社, 1981
[5] 南振中. 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J]. 我怎样学习做记者[C].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5
[6] 汪福祥(编译). 奥秘的人体语言[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7] 王辉. 新闻采访与记者的观察艺术[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
[8] 张俊德,刘海贵.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版)
[9] 张佩佩. 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技巧[J]. 科技资讯, 2008(11)
[10] 周灿碧. 新闻采访应掌握的一些技巧[J]. 新闻窗,2009(2)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