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气自华——亲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自我思考
  发布时间:2012-04-10 16:50:49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亲历者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回顾及其感悟,从“历史的印痕、曾经的努力、出现的问题、强力的举措、明显的成效、深深的思考”等六个方面,对“走、转、改”活动的现实意义、实际效果、深刻内涵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得出了“脚踏实地心方定,根植沃土气自华”和“走、转、改关键在走,不应作为“一次性”的活动看待,应把其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一种工作方式和精神追求长期坚持下去”的结论。

关键词走转改   活动   思考

     

作为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际上是“三贴近”要求的具体化。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我县新闻单位快捷行动,在新闻宣传上迅速刮起了一股清新之风。

毋用讳言,作为县内主流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走、转、改”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创新的光彩。因为,中心的决策者早就在思考,并为从“花样文章”中突围而努力。这次活动正好成了这个努力的催化剂。

一、历史的印痕

近年来,通过专业名家的频频指点,经过风霜雪雨的摸爬滚打,传媒中心锻造了一支集得起,拉得出,靠得住,叫得响的堪称县内一流的新闻工作者队伍。然而,由于历史的遗存及大环境的影响,致使新闻采写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固定模式难以解脱,懒散现象时有发生,虚空报道常见版面。作风上存在着五大陋习。

(一)敲击键盘编新闻。采编人员两耳不管窗外事,凭着道听途说或从其他媒体上所得的印象新闻,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按老套路编造新闻。文中人物则用“张大爷、王大妈、姓刘的阿姨”等等臆造,结果是:作者满身惬意,读者一头雾水。

(二)打个电话问新闻。接到报道任务后,只在办公室“煲电话粥”,找个局外人聊几句,分不明子丑寅卯,弄不清甲乙丙丁,就欣然成文,文中难免充斥着老话、套话和“永远正确的废话”。

(三)链接网络造新闻。受懒惰思想驱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原来的或外地的同类型新闻进行剪接。正所谓“剪切一剪,大名一签,长长一篇,快活一天”。

(四)依照材料套新闻。大量搜集会议上或单位里要来的文字材料,然后关上房门进行“拼凑”和“节选”,或者干脆“复制”,然后派生出一件件缺乏细节与感性的作品,以示丰产。

(五)看着来稿改新闻。两腿不出办公室,电话催来基层通讯员的新闻稿,稍作改动,俨然“走”了一趟基层,然后堂而皇之地提交稿件。

二、曾经的努力。

为了有效治疗新闻宣传上的虚浮病症,以求高质量完成“传送党委政府声音、真实反映民生民情”的责任,信奉以制度管人、管事的传媒中心领导班子,依然从制度层面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

(一)记者蹲点。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记者联系点制度,将所有乡镇、部门、单位统一划分至每一个记者,全体记者各守其土,各对其号,具体负责联系区域的新闻宣传工作。

(二)编辑联人。按全县通讯员的类别、特长等,由相关版面编辑负责联系,在辅导、约稿、组稿、报料、核实等诸多方面全面展开通联工作。

(三)下乡定量。在考核制度上明确规定记者每月必须下基层的次数,完成的稿件量。为避免出现“集中一点、忽视全面”的现象,还明确同乡镇稿件不计入下乡次数。对完不成量化考核的则予以处罚。

(四)基层加分。规定采编人员每下乡一次或完成基层稿件采写的,皆追加一定数量的考核分。完成昨日或当日稿的另行奖励分。

(五)考核倾斜。每月进行的好文章、好标题、好版面、好图片评选中,择优条件皆向基层一线稿件倾斜。

(六)开设专栏。为了拓展基层一线报道的天地,前几年,《今日千岛湖》和千岛湖新闻网专门开设了“记者在一线”栏目,迄今已刊发稿件396期。并设立了“科学发展在基层”专栏,至今年10月底,已刊发稿件350篇。今年以来还不惜版面,在头版开设了“新闻现场”栏目,优先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动感报道。

三、出现的问题。

制度到位,使采编人员的作风和几大媒体的文风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在读者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然而,客观条件上的激励很难完全突破主观意义上的禁锢。久而久之,一些不足之处依然暴露出来。

(一)下乡蜻蜓点水。名为下乡去,却像邮递员,屁股没坐热,转身就走人。心事放在家务事上,时间花在来回路上。只到乡镇不到村,千家万户不上心。或过户不停步,乡下不过夜,“严格执行”机关作息时间。

(二)见闻走马观花。到基层后随便找个人,由其带路随便找个地方,只求个人观感,不做深入调查,浮光掠影,敷衍了事。只报其然,不报其所以然。对象两不识,文体三不像。看似来自基层,其实毫无“地气”。

(三)任务被动应付。采访没设想、不策划、无准备,只要凑足考核任务不扣分,新闻质量如何根本不上心。前半月无关紧要,到月底东拼西凑为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

(四)采访道听途说。不管新闻主体,搜罗鸡毛蒜皮。在采访主题上没有主见,在新闻事实上不作核实,抓到风就写雨,听到啥就写啥,不求了解来龙去脉,只求回家时间要快。

(五)行文流水账单。被动跟到某个现场后,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只要凑足字数,拉长篇幅,不作合力谋篇,严谨取舍。张三聊几句,李四说一通,通篇没有主线,恰似流水账单。现场见闻活像聊天记录,缺乏新闻性,更无可读性。

四、强力的举措。

“走、转、改”活动给传媒中心的努力推波助澜、画龙点睛。

在全员动员大会上,党组书记、总编辑宋士和在传达了县委宣传部领导的要求后指出,“脚板底下出新闻”。走基层,重在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走是一种职业要求,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精神面貌。走的过程,就是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过程。走得越扎实,作风就会越深入,文风就会越清新。那些坐在屋里,靠二手材料或动动鼠标得来的东西,注定是肤浅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深入扎实地采掘生活的富矿,把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血液,才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要求广大采编人员带着真情实感去走,带着真情实意去转,带着真才实学去改。沉下去,听村里大爷谈谈心,和社区大妈聊聊天,向学校师生问感受,与地头大叔话收成。用实际行动接地气、聚人气、存底气。

中心党组提出:“走、转、改”关键在“走”、重点在“转”、难点在“改”。并要求各科室迅速拿出具体活动方案。

为了让“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得以具体体现,决定在头版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在稿件选用上提出“五不”标准: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行文没有感情不行。

五、明显的成效

关于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后,中心党组迅速组织全体采编人员,由中心负责人带队,奔赴地处偏僻的金峰乡朱家、百照等山村,吃住在农家,采写在地头。底气接触地气后立即转化为灵气。很快,《乡村旅游使古老山村迸发活力》、《夜幕下找“粗工”》、《深山坞里的“快乐候鸟”》、《朱老汉琴声里唱发展》等来自一线的鲜活报道如幻灯般呈现,广大读者明显感觉到了一股别样的清新之风。《今日千岛湖》、千岛湖新闻网审读员们如此评论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一线采写活动拉开帷幕,中心主任、副主任带头接地气、写稿件,记者作风扎实,文风一新,涌现出许多朴实、鲜活、耐读的好稿件,按新闻规律做事跃然纸上,一版新闻飘来了一股多年未见的清新之风,乡野之风,令读者欲有先睹为快之感。

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先锋,新闻部把念好“走、转、改”三字经提到了工作重心。连续三周的周五例会,都将此话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大家针对存在的认识误差和畏难情绪,结合治理机关效能“慵、懒、散”活动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就“怎样走、如何转、怎么改”等命题展开了自我检讨,并因室、因人搭配“处方”,提出了“编辑要闻窗外事,记者须做有心人;笔端直指民生处,镜头时常对基层”的要求和口号。并组织采编人员利用双休日,全员进驻石林镇。全体采编人员上山进坞,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穿基地,进大棚,和科技人员交谈,与花农菜农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需所求,体会其创业的艰辛,展望其发展的前景。详细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对《今日千岛湖》、千岛湖新闻网、《淳安手机报》等主流媒体的看法与期盼。专刊、网络等部室也迅速到村到户,接轨乡镇村,链接最基层。

六、深深的思考

脚踏实地心方定,根植沃土气自华。“走、转、改”活动是一股清新剂,让广大新闻工作者脚踏实地,融入群众。

(一)走基层才能“抓活鱼”。 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只是从网上找材料、向会议要资料、改报告为报道,作风漂浮、文风呆板,就会远离生活、远离实际、远离群众。无论社会环境怎么变化、工作条件如何改善、采访手段怎么先进,我们都不能忘记深入群众“接地气”的传统,不能丢掉走进基层“抓活鱼”的做法。

(二)走基层才能“讲实话”。要真走基层,带着浓厚感情走进基层,着眼群众需要走进基层,满腔热情地为群众鼓与呼,更好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谋利。要真转作风,大力继承和弘扬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不断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品格。要真改文风,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力求“短”、“新”、“实”,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务求最佳的宣传效果。

(三)走基层才能“说土话”。要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笔头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用群众的语言来搞宣传,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新闻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走、转、改”关键在走,不应作为“一次性”的活动看待,应把其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一种工作方式和精神追求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