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新闻,才能经营好报纸
  发布时间:2012-06-19 09:07:33   
做优新闻,才能经营好报纸   春雨潇潇,乍暖还寒。位于港城宁波三江口的宁波日报报业大楼里,呈现一派忙碌工作的氛围。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媒体竞争大背景下,报纸越来越重视经营工作,但报纸经营不是单纯的广告,必须树立采编、广告、发行协同的大经营理念。做优新闻是报纸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宁波晚报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思路就是做大新闻,做好新闻,做强新闻,做优了新闻才能带动报纸经营,力争成为宁波市场上遥遥领先于同行的主流都市报,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晚报都市报的创新与发展话题,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宁波晚报总编辑许财宝与本刊记者进行了一次热烈的对话与探讨。
  【践行一】做大新闻:以新闻带动经营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晚报都市报如何走好第二次创业之路,再创新的辉煌?一见面,记者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
  “衡量办报的好坏,不在于广告收入有多少,而在于有没有具备全面的办报理念。”军人出身、做过18年一线记者的许财宝思路清晰,快人快语。“办报是否成功,标志绝不在于广告额度的多少,而在于新闻做得如何。只有做优读者满意的新闻,报纸的品相、品质才会提升,报业的品牌形象才能树立,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报纸广告收入的增加和报业的良性拓展。如果把新闻当做广告经营的附属品,经营也肯定做不好。”从军营里的普通士兵,到常年跑财经,再到熟悉报业经营的各个细节,不断的岗位变动,使他对新闻和经营有更加辩证的认识。让记者对眼前这位报社老总既佩服又好奇。
  2011年1月1日,宁波晚报正式改为每天早上出版;
  同年2月15日,宁波晚报实施全面改版并扩版至日均40个版,新闻版面从24个版增至32个版,前16个版全彩印制……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宁波晚报按照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的“打造宁波第一都市报”的要求,相继完成了正式改为早上出版、改版、扩版等一系列工作,初步达到了扩大新闻容量、提高报纸品质、增加零售报纸数量、降低广告占版率和提升广告版值与广告总量的预期目标。改版扩版后的宁波晚报,版面结构上对应了经济、时政、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着力做大宁波新闻板块,凸显民生新闻和人文关怀。按照“做全40版,做强前32版,做精前4版”的采编思路,强化本地新闻和信息的供给能力。
  “做优新闻首先是扩大报纸的新闻含量,增加报纸的新闻版面,为记者编辑提供更多挥洒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如今,读者看到的宁波晚报,前面几版以公众关注度高的重大新闻为主,加上其后的时政、社会、财经、文娱、体育,组成A叠不同的新闻板块,而城事、民生、法治、社区、职场、市井、生态、服务等版面细分了前32版的新闻报道空间,热线、网事、关注、纪实、拍客等版面内容则创新了不同的新闻报道形态。为确保“深入心灵现场,办一张有温度的报纸”的价值诉求能渗透到每一个版面、每一篇稿件,编辑部进一步创新了采编机制,完善采编流程。“每天坚持早上评报会、下午谈版会、晚上编前会;每周举行策划会,实行全员策划、采编联动,强化全程导向把关和质量管控;建立了每日总编辑嘉奖、每月好策划、每月好稿等激励机制,对出彩的重大主题报道和主流新闻进行表彰。”
  一招先试,初战告捷。去年一年,宁波晚报版面增加了近2000个版,广告版面却减少170个,广告占版率也随之下降。但由于广告版值提升,全年广告经营额反而有较大的增长。“新闻多了,广告少了,报纸品相就好了,读者一定叫好;版面多了,栏目多了,记者编辑们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此一来,报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据央视CTR调查统计,2011年3月至8月,宁波晚报阅读率达51%,即每100个宁波人中有51人阅读宁波晚报,比上年同期上升9个百分点,在宁波都市报中遥遥领先。
  【践行二】做好新闻:让一张有温度的报纸飞入寻常百姓家
  “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亲可用”,寥寥十二个字,字字精当,言简意赅,让东海之滨的千家万户记住了宁波晚报的办报宗旨。
  常年在基层一线做记者,风里雨里跑新闻的经历,让许财宝对新闻的理解更多了一分“平民视角”。对于新闻关注民生,报纸服务百姓,他提出办一张“有温度的报纸!”
  宁波晚报早出后,推出了一大批倾听民声、贴近民生的报道。去年刊发的《铁路沿线冒出大片简易房》、《江滩上搭建钢架房》,今年刊发的《市妇儿医院门口流动摊点扎堆》、《市区9家主要医院行风调查结果显示门诊病人对排队等候较为不满》等舆论监督稿件,均得到宁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了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宁波晚报还发扬传统优势,做足做透了一大批爱心报道,如去年12月14日刊发的《他一个人走了,却让五个人重燃希望》一稿,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宁波市器官捐献第一人孙永海的感人事迹,宁波市委书记批示:“他的纯朴爱心、崇高精神,值得所有新老宁波人学习。”
  如何凸显晚报“可读、可亲、可用”的特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晚报立足做好新闻、做有影响力的新闻,提出“贴近、贴近、再贴近”的口号,摒弃假话、大话、空话,善于从底层百姓的角度发现新闻。自去年改版以来,编辑部认真研讨、总结经验,主动把笔头对准群众,把版面让给百姓,加大力度宣传市民身边的先进典型。去年初新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的好人”专栏,平均每周刊发两期,并注意从中选择重大典型,力争做出声势、做出深度、做出感染力和影响力。84岁的徐世利老人,常年带领宁波城管义工“7人组”,举着“阿拉可以告诉你”的牌子在宁波南站为南来北往的旅客义务指路。从去年7月开始,晚报开始连续报道徐世利老人的事迹,号召更多的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掀起了全社会“阿拉可以帮助你”的热潮。
  在许财宝的心目中,立足民情,关注民生,晚报不仅要发挥报道传播作用,而且要发挥动员组织作用,做到“一石二鸟”,发动群众取得新闻宣传的更大作用。记者细细翻阅手头的宁波晚报,“护苗队”报道便是宁波晚报策划推出的一个成功案例:宁波各所小学、幼儿园门口在上学放学时段往往人挤车堵,主要原因是家长开车接送孩子进出校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交警部门、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去年4月,宁波晚报记者得知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和海曙区交警大队试行了一项志愿者服务行动,具体做法是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不用下车,车到校门口附近马上就有志愿者上来迎接孩子进校。4月26日晚报首次报道这一新闻后,马上就制订报道计划,为下一步策划推广“护苗队”模式进行舆论动员。记者主动与交警部门、教育部门联系沟通,四处发动,迅速在海曙区的5所幼儿园推广了“护苗队”模式。紧接着,《家长希望“护苗队”遍地开花》、《83名志愿者揽下一学期“护苗”任务》等后续报道步步跟进,使得“护苗队”在港城成为舆论和市民关心的热点。接下来,晚报趁热打铁,与宁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明办联合行动,在全市范围推广“护苗队”做法。此外,报社还参与组织培训志愿者,制定“护苗队”行动规则,设计“护苗队”统一服装和标徽。
  许财宝外表豪放、内里细腻的老总风格,造就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晚报风格。看到暑期频频发生外来工子弟溺水的悲剧,报社主动发起“我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一张游泳票”活动,在市区游泳场馆开通一批“亲水专线”。在此基础上,还专门组建暑期辅导团,发动大学生、教师和社区工作者参与关爱“小候鸟”的假期学习生活,与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合作开设“小候鸟”暑期免费才艺培训班。报社这些活动面向基层百姓,贴近普通读者,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民生难题,成为现阶段宁波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有效尝试,受到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更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赞扬。
  【践行三】做强新闻:“我只想把晚报办得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个城市的主流报纸,怎样建立自己的媒体品牌?如何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把握主流新闻、独家新闻?作为信息把关人,新闻媒体如何认识和担当应有的媒体责任?记者面前,许财宝透露了平日里读书思考最多的几个问题。
  “着眼未来探索创新,立足本地做强新闻,多做有影响力的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依然是我们实现报业转型升级,争做宁波第一都市主流媒体的着力点。”话语不多,思路清晰。
  推进报纸的品牌建设,人才为先,管理为重。谙熟报业经营方略和管理之道的许财宝一直为此探索不止。去年一年,晚报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了三十多名新人进报社,上岗前还特地开办了两期专题新闻业务与职业素养的培训,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讲课。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晚报十分注重创新管理机制,每年选派新闻骨干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地进修考察。在报社内部,不搞“末位排名制”,以超额奖励为主,使内部考核政策更加人性化。2011年晚报共晋升“首席记者”6名,颁发“总编辑奖”30多人次。“一年算下来,表扬过的人我记忆在心,批评过的人我都忘记了。”谈到这里,许财宝呵呵一笑。
  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时下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怎样实现宁波晚报全媒体竞争格局转变,许财宝介绍了最新动态:2011年4月8日,宁波晚报网正式上线,尝试以SNS互动社区为平台的新媒体运营模式,用户注册量和点击率成倍上升;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在国内晚报界率先开通远程发稿平台,采编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向集团采编系统即时发送文字和图片稿件,大大提高了新闻采集时效;宁波晚报iPad版正式上线运营,通过反转软件和网页设置,将稿件内容直接置于记者名下,便于采编查询和读者互动;宁波晚报官方微博在开通时间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跃居全国媒体影响力报纸前50强,还被新浪网评为“2011年浙江媒体微博十佳”。在新的一年里,宁波晚报手机终端也将适时推出,为晚报打造新的传播途径和信息通道。
  “我只想把晚报办得更上一层楼!”一席朴实的言语,让记者对眼前这位作风朴实的老总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