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走转改”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发布时间:2012-09-18 10:43:11   

 “自媒体”时代,“走转改”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以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为例,重点分析了在信息化、多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文/王雪晶 郑秀国

    中央电视台一系列形成良好社会传播效果的 “走转改”节目,正是新闻本我的回归,是新闻媒体作为“时代守望者”角色的回归。

    全面把握客观现实,“原生态”呈现事实真相

    真实性是新闻媒体建立公信力的根本,“自媒体”的信息之所以能如此广泛迅速地传播,就是因为其所发布信息的草根性和原生态性,这样的信息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传统主流媒体要想赢得公众的信任,则要回归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走好基层,则要全面把握客观现实,原生态呈现事实真相。

    在“走基层”节目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深入到社会的最小细胞,无障碍地倾听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直接观察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像新疆的皮里村、云南的拉马底村,像包头的马铃薯、甘肃的“尾菜”,有同仁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这些报道都是对社会最小细胞的直接观察和解剖。”①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深入客观实际,通过镜头真实地展示皮里村的孩子上学之路的艰辛,医院里医生的无奈、患者求医的艰难,把现实生活真实地展示给观众,所有这些,正是对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回归。

    关注群众忧欢冷暖,客观展示新闻进程

    走好基层,传统主流媒体应着力关注群众真正的困难和需求,关注国计民生中的客观矛盾和现实,用合适的手法予以展示和呈现,进而为民情民意的上传下达建立一条“绿色通道”,以实现平衡社会矛盾、建立对话沟通的新闻传播目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自媒体”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获取更多的舆论关注和舆论支持。

    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开创性地开设了《走基层•蹲点日记》《百姓心声》《第一手调查》《最美中国人》《我在基层当干部》《干部下基层》等系列栏目,特别是《蹲点日记》,尝试连续剧式呈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一个栏目连续地跟踪展示某一个新闻事件的开始、发展和最终结果,以及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在这些系列节目中,少了记者主观的意见和评论,多了对新闻事件进程的动态展示。

    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皮里村蹲点日记》7集系列报道中,用镜头展示了乡镇干部进山接孩子出来上学的艰辛路、村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村民和孩子们真实的生存现状等,整体节目中只有客观地展示,没有记者的主观评述。记者在自己的文章《走进皮里村》中写道:“如果我是一个观众,也会对皮里村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我是一个记者,只能尽量克制,真诚呈现,不扣帽子,不贴标签,留一个开放式结尾,不惟苦,不惟远,只惟实,真实记录,真诚面对。”

    在《儿童医院蹲点日记》中,记者选取了曾备受责难的北京儿童医院这一报道样本,在具体操作中,记者并没有像常规的主题报道那样,粉饰、拔高医院,去讲述医生的“累”和“难”,而是按照“走转改”的要求,把镜头聚焦“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患矛盾的核心问题,从“医”和“患”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儿童医院”这一样本所承载的敏感社会话题,让观众感到生动、真实,进而引发了人们更为深刻的思考。

    用“身”体验用“心”表达,真实触感百姓心声

    走好基层,不是仅仅去采访了就意味着走进了基层,它更倡导着一种深入调查、理性呈现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通过新闻报道还原事实真相。在“走转改”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建立了促使记者深入调查研究的有效机制,要求“前方记者必须在采访地蹲点至少20天……避免记者急功近利出节目,浮在表面沉不下去,要求报道展示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批评和表扬,要求记者对任何选题都不能主题先行、预设结果,在采访中不断追寻和探究事实真相”。②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对走基层记者提出的这些要求,确保了走基层的记者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制作出一系列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节目。比如《甘肃榆中“尾菜”调查》,原本是一条简讯的题材,却通过记者的调查研究,通过报道一一展示了“尾菜”的来龙去脉、“尾菜”的出路、当地政府的探索到节目播出以后引发的社会关注,形成了理性、权威、有说服性和影响力的传播效果。

    用情写情以心换心 润物无声弘扬社会主流价值

    基层不只代表偏远山区,只要用心发掘,处处都有基层,而要发现这些真正的“基层”,需要记者具备极强的职业素养,在立足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永远揣着一颗慈悲善良的大爱之心,去关注个体的命运,关注群体的命运,关注国家的命运。无论是《皮里村蹲点日记》,还是《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抑或是《招工局长》《背篼干部》,这些引起观众高度认可和强烈反响的节目,其成功之处无不于此。

    采制《索道医生邓前堆》节目的记者,怀着对边疆山区村民生存状况的关注,舟车劳顿赶赴大山深处,亲自体验溜索过江的艰辛和危险,“带着对百姓的真情实感,在国家大的政策和时代背景下关注人物的命运,真诚地对待采访中接触的人”,最终采访制作出了反映云南怒江少数民族真实生存状态的感人节目,节目播出后即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随后不到一年,促成了拉马底村“连心桥”和附近的“幸福桥”的落成。两座桥、一条路,一连串的爱心感染与真情接力,使得一篇新闻报道不仅改变了索道医生邓前堆的命运,更改变了当地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命运。

    创造了中央电视台目前“走基层”节目播出总时长、总版面和社会公众参与度多项之最的《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更是因为记者的用情发掘和真心传递,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网友积极互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争相跟进、社会爱心纷纷汇聚的爱心接力。有网友在留言中称“爱心小院的报道,弘扬了中国之美和民族大爱,让人感慨颇多,这样的节目才是真正的走基层,是国家级媒体的职责所在,我们为之感动”。(作者单位: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

    【注释】

    ①胡占凡,《百步之内 必有芳草――对“走转改”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11月8日

    ②赵竹青等《探索长效机制,让走基层成为常态》 《新闻架起连心桥-CCTV走基层典型报道纪实》,学习出版社, 2012年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