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什么叫新闻真实度?我个人认为,新闻真实度是指某一新闻事件从发生背景到发生过程及产生的结果经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写作、编辑,最终通过发布后在受众那里得到的认识、理解和反馈与新闻事实本身的比照接近程度。因为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可能由于语言表达的原因或者没能很好的把握住受众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而导致新闻播报后,误导或左右了受众的正常理解,导致本来真实报道的新闻得不到受众的正确理解。所以,新闻的真实度必须表现在新闻报道全过程和新闻受众最终的认识、理解和反馈两方面上。我相信,没有哪一条新闻报道的真实度是100%的,它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受到某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偏离新闻最初的事实。这些因素归根到底来讲,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或智力或非智力的新闻心理。那么新闻心理与新闻真实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本文将与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字:新闻心理 新闻真实度
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①也就是说,在新闻心理学中包括对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两方面的研究。
就新闻传播者的新闻心理而言,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构成包括智力因素(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和非智力因素(能力、气质、性格、世界观、兴趣、信仰、精神状态、判断力等)。这些因素对于新闻传播者能够以怎样的真实度来报道新闻事件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新闻传播者中,又可以分为新闻记者、编辑、新闻领导者等,他们因其对报道的新闻事件所起的作用的不同而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真实度。
一、从新闻记者方面,他们对新闻真实度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担负着新闻事件的采访与写作工作,他们对于某一新闻事件采访的完整度、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个人态度以及在新闻写作时掺杂进去的情感因素都会相应地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当新闻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感知、对现场画面及采访对象的言语所作出的思考、想象和情感倾向都会左右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判断。而且由于新闻记者个人的能力不同,他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达程度也有差异。
另外,新闻记者们的世界观、性格、信仰、兴趣殊异,他们在采访中所采取的采访手段和语言表达得体与否,都关系到新闻真实度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采访对象配合采访的程度。就新闻记者的写作而言,用乔姆斯基(Chomsky美国语言学家)的“语言转换学说”来看,是新闻记者把表层语言(采访对象的叙述、议论和在采访中收集到的各种文字实物资料等)转化为深层语言(记者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理解、认识)再转化为表层语言(为受众接受的新闻作品)的过程。②由此可见,新闻记者在写作时,因其对采访资料的记忆程度可能存在疏漏以及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中必然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思维和情感,所以就必然会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度。
二、从新闻编辑方面,因为通常新闻编辑是不经过采访和写作的,而是对新闻记者所提供的稿件进行审核和编辑,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来自于新闻记者的描述,是间接掌握,所以他们在新闻审核过程中,一些可能存在的错误细节不能被发现。另外,新闻编辑有时会对新闻稿件中的部分内容不满,并进行修改,这其中就参杂进了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观点立场。而且,新闻编辑会考虑到新闻领导者的新闻态度,酌情对那些被认为是不符合新闻领导者的新闻态度的新闻事实进行修改或删减,这样致使新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差。
三、从新闻领导者方面,因为他们对于我国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态度的认识不同,且要尊崇一定的新闻传播指导思想,这样使得他们在传播新闻事实之前,必须考虑到新闻事实所承载的思想是否符合我国的新闻指导思想。新闻领导者也因为他们的决断力、应变力和承受力的相异,导致新闻真实度受影响。另外,国家对于新闻传播的态度也是影响新闻真实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革”期间的“浮夸风”,致使出现了“亩产粮食达万斤”的荒谬报道。
当然,也存在一些新闻职业道德不高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因为利益或是其他某些因素而故意扭曲新闻事实或编造新闻的现象。例如2008年度发生在山西省的“封口费”事件,很多新闻工作者因为收受发生矿难的霍宝干河煤矿矿主的“黑心钱”而播报虚假新闻。这完全是因为利益心理作用而造成的。
就新闻受众的新闻心理而言,他们的心理构成与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构成基本一致。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期望、理解、接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于一个新闻报道的需要程度不同,期望值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该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从而出现了关注程度高的人群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相对较高,关注程度低的人群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因为受众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多的人群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和接受可能会更为全面,也就更接近新闻事实;而受教育少的人群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和接受可能会比较的狭隘,偏离新闻事实。这样就使得新闻真实度的平均指数与100%的新闻真实之间存在差距。此外,新闻受众还往往存在逆反心理。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包括评价逆反、情感逆反、行为逆反等。这些逆反心理是因为受众对于传播的怀疑与不信任、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好奇、对传播的反感、受众的独立意想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而这些逆反心理致使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产生质疑甚至相反的理解,这样,一旦新闻报道是接近新闻事实的,那么受众的理解与接受就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度。
例如,据说法国人原先并不愿种植马铃薯,巴蒙蒂埃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白天在自己中马铃薯的地里派上武装的士兵去守卫,晚上却有意撤走,结果许多人以为马铃薯一定是很珍贵,利用晚上无人守卫时去偷马铃薯进行移植,从而使马铃薯在法国得以推广开来。③这也就是说,受众的逆反心理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与接受是很有联系的,它对于决定新闻真实度的高低具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新闻采访对象的新闻心理对于新闻真实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决定了他们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程度。新闻采访对象由于对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程度不同,可能有所顾及;新闻采访对象对于新闻事实的表达能力也左右着新闻传播者所能理解并接受的新闻资料的可信度;新闻采访对象对于一些权力的顾及,担心出现不利后果,可能在受访中提供虚假材料或有所保留。这些都对新闻最终的真实度作用巨大。
新闻讲求新鲜、真实。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传播新闻事实,使受众得以认知。受众能否正确认知周围的世界,这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一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类的走向。由此,提高新闻真实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要提高新闻真实度,则必须要关注新闻心理。
其一,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其二,强化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考核,新闻记者本身应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新闻材料,尽量不夹杂个人情感的对事实进行记述,并且要注重个人形象,取得采访对象和受众的信任。此外,记者间要相互协作,几个记者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联合调查与多角度综合报道。
其三,实行“一稿多审”制,即一篇新闻稿件由多位编辑共同审核,并经供稿人校对后,方可发布。
其四,新闻领导者要把握住国家新闻传播指导思想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重视新闻研究,关心部属,了解部属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
其五,树立良好的新闻传媒形象,关注民生,把握群众心理,对群众思想进行良性引导。
最后,进一步加快普教、普法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采访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
注释:
①. 出自《新闻心理学概论》,第1,作者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出自《新闻心理学概论》,第119页,作者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③.出自《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第299页,作者郑兴东,新华出版社1994年4月版。
(作者:修瑞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