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上的乱象说明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2-10-12 14:53:41   
新闻标题上的乱象说明了什么?

  近来在新闻标题上出现了一些乱象,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议论。

  都有哪些乱象呢?简言之,有以下几种:

  一是恶意篡改。《环球时报》5月29日发表题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的社评。腾讯网当天在转载该文时,将标题篡改成“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腾讯网做的这个标题,在社评中没有出处。腾讯网编辑此次乱改标题,对阅读的误导十分明显,文章在互联网上逐渐传开后,各种误读和恶意扭曲纷至沓来。

  二是断章取义。媒体上有标题这样写道:“专家称地沟油不可能流回餐桌”、“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实际情况如何呢?专家解释说“我不是说地沟油不可能流回餐桌,而是说每年300万吨不可能,媒体报道时把这个前提给去掉了。”而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原话,其实是在肯定美国教育的同时,指出了一些问题而已。本来平平常常的一则新闻,经过部分媒体断章取义作标题,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三是迎合偏见。如标题“两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被枪杀,死于宝马车内”,这是在“富二代”、“官二代”、“宝马”等标签化语言上大做文章,迎合社会偏见,强化负面和刻板印象,强化和扭曲本已存在的思想鸿沟。

  新闻标题上的如此乱象说明了什么呢?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吗?不排除。但更重要的是,有关编辑人员在职业道德上出了问题。这些人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不惜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违反新闻操作基本规则,故意制造混乱,给所涉人员和机构造成伤害,给读者造成误导,实在令人愤慨。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读者看题是为了更好了解新闻。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海量涌现的形势下,“看报先看题”已成为人们的习惯。现在各类媒体都在精心制作标题上下功夫,不少媒体也确实作出了很多精彩的标题,这些标题的显著特点是,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文采斐然,似有一股“磁力”吸引着读者。这样的标题发挥了标题应有的作用,理当受到鼓励和支持。

  而上述那些标题的乱象,则与此截然相反。所采用的恶意篡改、断章取义、迎合偏见等手法,完全违背了标题制作的基本规范。若说他们对作题的规范要求一点都不懂,那恐怕不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人在“懂”的前提下,故意违规违则,搞出了那些耸人听闻、害人害社会的标题。这是一种值得人们警惕、深思的现象。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新闻界也有它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要坚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事实的真实,还体现在新闻标题的真实,也就是说要题文一致,不能题文不符;要高度概括新闻,不能断章取义;要讲究文采,不能迎合偏见。只有这样去做,才能确保新闻标题发挥它的“正能量”,而不是相反。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都在致力于改进创新。但这种改进创新,必须要在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进行。要看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名利思想的追逐等,仍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的新闻队伍,稍一放松就会酿出事端。时下在新闻标题上出现的一些乱象,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它在警醒、告诫人们: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丢,这根弦一点也松不得。

  来源: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