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勿忘人民”的激励下走好基层
  发布时间:2012-10-12 15:11:22   
在“勿忘人民”的激励下走好基层

在“勿忘人民”的激励下走好基层

――《安阳日报》记者的感悟与实践

    1990年12月,穆青同志在《安阳日报》记者采访本上郑重题写了“勿忘人民”这四个字。他说,给《安阳日报》记者写这四个字,是“勉励他们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2011年7月,安阳日报社超前行动,分期分批选派45岁以下编辑记者轮流到基层实习锻炼,吃住在乡镇街道,参与基层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

    文/张遂旺 阎 亮

    站在大地上,才能把根扎得更深,脚站得更稳。

    2011年夏天刚过,大家发现在内黄县宋村乡历经3个月实习锻炼后,《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的编辑王晓楠不仅变黑了,还增添了一丝稳重。她感慨地对同事们说:“到乡村实习让我接了地气。”

    安阳日报社的“新生代”,这批80后采编人员从小在城市长大,一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高学历、高素质,却分不清五谷杂粮。

    如何让“新生代”尽快成为“主力军”?

    安阳日报社党委决定选派青年编辑记者分赴殷都区北蒙街道办事处、林州市石板岩乡、内黄县宋村乡三个实习锻炼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践锻炼,促使大家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熟悉基层。

    2010年7月6日,首个记者实习锻炼基地在内黄县宋村乡政府举行了挂牌仪式。

    早在1993年3月4日,安阳日报社冯湘平、石永峰就踏上了“记者边界千里行”的征途。那年,两名记者以汤阴县宜沟镇为起点和终点,沿着安阳边界骑行自行车30天行程1380公里,途经465个村镇,采访150多人次,写稿47篇。

    他们报道了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烈士的故乡――林州临淇镇占元村“吃水难”的状况,在《安阳日报》的大力促动下,占元村打出了有史以来第一眼深水井。

    如今,年轻记者从老记者手中接过了走基层这根“接力棒”。现已选派5批共15名编辑、记者在实习锻炼基地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年轻记者脱掉“高跟鞋”“帅西装”,走出去、走下去,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真正沉到生活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真情融入。

    俯下身、弯下腰,与百姓心贴心。

    2011年春运第一天,在安阳汽车客运中心站,《新农村》周刊记者李扬一次次被着急回家的农民工拒绝采访,经过不断寻找、交谈,他终于找到了具有“新闻点”的人物和故事。这次“接地气”的采访,让他很有收获。

    第五批赴林州石板岩乡实习锻炼的经济部记者刘云丽多次踏访偏僻村庄,报道了桃花洞村柒圪道自然村由于“吃水难”,村里老人和妇女组织义务劳动,维修加固蓄水池的事情。深入的走访让记者亲身感受了淳朴农民的可亲可敬之处。

    过去,个别记者热衷于跑会、泡会,发通稿应付;或以基层单位提供的材料为素材,摘、改、添、编、凑;或将网络文章进行删改;甚至干脆将通讯员的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见报。

    走进基层的年轻编辑记者与乡干部、社区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体会着他们繁琐的工作和为民办事的辛劳。都不同程度转变了作风、文风。

    朴实、鲜活的文字才会让人记住。

    “走转改”使记者发生了可喜变化,基层的声音多了,套话空话少了,群众语言多了,官腔官调少了;编辑工作作风也发生了改变,标题制作精了,因循守旧少了,版面编排美了,墨守成规变了。

    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常保利说:“改变文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无病呻吟,不虚假嫁接,短小精悍,以最鲜活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安阳日报》还在重要版面开辟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

    《民生民声》专栏刊出的《“‘劳务库’帮俺找到新工作”》《十里铺人乐享幸福生活》《情暖“空巢老人”》等报道通过普通百姓亲身感受,引领读者领悟生活的变迁。

    2011年9月起,《安阳日报》大鼎手机报开设了“记者走基层”栏目,每天及时发布走基层稿件,并且在安阳网重要位置推出“记者走基层”“新春走基层”等专题专栏。

    与大地相依偎,是新闻工作者最美的人生轨迹。

    安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申朝明说:“你靠近百姓一步,他就贴近你一分。编辑记者把握了大众的思想脉搏,体会了群众的生活百味,从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

    每当走进安阳日报社报业大厦,“勿忘人民”就立在大厅中央,四个大字就会警示我们更多更好地为群众鼓与呼,为百姓呐喊,无论走多远,永远记得为了什么而出发。(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日报社)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