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千岛湖》评论员文章如何写出新意
  发布时间:2013-05-07 14:41:51   

(郭楠)

摘要:新闻评论是引导舆论的旗帜和风向标。然而纵观时下党报,评论员文章作为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形式之一,无论在选题、视角,还是在取材、文风等各方面,都存在语言僵化、风格单一等诸多问题,可读性不强,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本文试以《今日千岛湖》等党报评论员文章为对象,采用了统计、对比、引用等多种方式,从评论员文章的定义和作用、风格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今日千岛湖》评论员文章如何写出新意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评论员文章  新意  特点  结构  话语方式语言风格

 

世界存在多种声音,也需要多种声音。公众或高或低的声音穿插交织,便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舆论”。舆论一部分源于群众自发,一部分源自有目的的引导。新闻评论就是有效引导舆论的旗帜和风向标。

业内人士常说,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展示报纸的形式和外貌,而评论则是报纸的眼睛和灵魂。一份报纸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报纸的眼睛是否闪亮、灵魂是否明澈。作为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形式之一,评论员文章的质量对于一份党报的胜出至关重要。

然而纵观时下的党报,评论员文章无论在选题、视角,还是在取材、文风等各个方面,都缺乏大胆创新和突破,存在语言僵化、风格单一等诸多问题,可读性不强,群众不爱看,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如何把评论员文章写出新意?本文试就该问题,结合《今日千岛湖》等党报的刊发的评论员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评论员文章的定义和作用

 

评论员文章是党报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编辑部集体的观点和倾向,一般由编辑部自行定稿。其政策性和原则性强,文风严谨,庄重大气,权威性仅次于社论,地位非常重要。评论员文章偏重论述局部性重要事件或问题,它的选题范围比社论要广泛而具体,长度介于社论与短评之间。除少数发表外,它常常是配合或结合新闻事实材料而发,依附性较明显,格外要求配合及时。

一般来说,评论员文章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作者为本报评论员或媒介内各部门负责人,内容是配发新闻事件或典型报道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立场、观点和态度;一种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作者是媒介之外的党政机关、理论学术界的负责人或专家、权威,内容涵盖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重大政策、社会问题、重大社会改革举措;一种是观察家评论,作者可以是本报记者、编辑、评论员,内容包括新闻事件、时事问题、形势问题等。

评论员文章应时而作、缘事而发、先声夺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事件的重要节点起到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和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定心丸”和“指南针”。

 

二、《今日千岛湖》评论员文章的风格和特点

 

(一)选题立意着眼重大会议、决策和事件

党报评论员文章的选题内容偏重党政重大会议、决策、事件和迫切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以《今日千岛湖》为例,20121月至11月刊发的35篇评论员文章中,14篇写在重大会议开幕或闭幕之际,15篇是为党政重要主题活动或专项行动而作,2篇关于全国性节庆活动或纪念日,2篇为某项荣誉通过考核验收造势,其他2篇分别关于旅游情况和突发灾害。

从立意上来看,这些评论员文章大多属于阐述型,从政治和理论上阐明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分析形势,指明任务,号召人们为贯彻党和政府的重大决议、决定、法令、通告而统一思想和行动,如《论认真学习贯彻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系列五篇。有的属于启迪型,主要用于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发表评论;或是用于思想指导,分析当前形势,指出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形势,从而增强信心;或是指导具体工作,总结、指导、督促各方面工作和活动,如《论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系列五篇等。还有的是礼仪、纪念型,主要针对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活动展开,如《为蝶变淳安谱写新篇章――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1岁华诞之际》等。

 

(二)格式架构基本遵循“三步走”套路

引论―主体―结尾,这是一般评论性文章的标准格式。《今日千岛湖》评论员文章的结构也大体如此,先写引论,在开头段落提出写作的由头及核心论点,接下来在主体部分分角度论证,最后在结尾重申论点,并再次强调所呼吁和提倡的中心内容。

这些评论员文章大致采用了并列式、递进式、纵贯式三种行文方式。并列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如《论开展“百日大攻坚、项目大推进”专项行动》五篇等。在递进式结构中,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如《打造生态淳安争当全国示范―― 写在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之际》等。纵贯式结构也叫“三段式”结构,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大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如《在“走”和“入”上下功夫――三论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等。

 

(三)语言风格庄重平实、豪迈刚健、规范雅正

《今日千岛湖》等党报的评论员文章一定意义上继承了政论传统,多是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评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对党委政府开展各项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将该报评论员文章的语言风格特色归纳为庄重平实、豪迈刚健、规范雅正。

评论员文章规格较高、主题重大,绝不能产生歧义,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些特有语言模式,也决定了它的语言必定具有这些特色。所谓庄重平实,指评论员文章语言态度的客观公正、语意表述的准确明晰、语言形式的端庄严谨。如,“淳安最大的资源禀赋是山、是水、是生态,在这些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的特色产业,才是我县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争当浙江生态产业融合示范》)豪迈刚健的风格常运用全景式语言,呈现俯瞰式的描述方式,突出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视野开阔、眼界宏大、豪情满怀。如,“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深感自豪,备受鼓舞;展望发展蓝图,我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为蝶变淳安谱写新篇章》)规范雅正一方面指语言的规整化、模式化,一方面指语言句式力求典雅,多用对仗和排比。如,同一类评论员文章在结构、句式、遣词造句上都极为相似,“奋斗”、“奋进”、“满怀信心”等典型词语出现频率极高。又如“坐拥千岛湖,争第一、当示范,舍我其谁!坐拥千岛湖,建成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非我莫属!”(《争当中国湖泊休闲度假示范》)四字格语言和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 《今日千岛湖》评论员文章如何写出新意

    

     总体来讲,《今日千岛湖》等党报评论员文章具备了新闻评论“快”、“准”、“稳”的基本特点。“稳”是发展基础,“快”、“准”为基本要求。然而,在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读者的阅读偏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员文章涵盖诸多内容,占据无法替代的位置,但因其一本正经、面目单一,普通群众并不是特别“买账”,也就难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如何进一步深化提升评论员文章内涵,吸引更多的读者呢?新闻评论的兴起,源于受众的需求,必须服务于受众的需要。受众口味的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评论员文章,迈出求新求变的步伐,写出新意和个性。

 

(一)提升评论理念 扩充评论内涵

纵观《今日千岛湖》等党报评论员文章,党政重大决策部署是评论的重头戏,鲜有与百姓日常生活、社会新闻热点关联紧密的论述。而在当下,相对于缺乏亲切感的评论员文章,读者更喜欢贴近新闻、关注现实、谈笑风生的时评、短评。它们缘事而发、因事而评,洞察时代变化,具有很高的表达效率。在时评、短评勃兴的背景下,新闻竞争已进入“观点时代”。《今日千岛湖》等党报首先要改变单一的政论理念,借鉴时评的优势与长处,从其他评论形式中汲取营养,把时评、短评的一些理念纳入到党报评论理念中来,深化自身的内涵。

实际上,评论员文章既可以宣传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也可以议论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将平民视角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如2009330《河北日报》评论员选择了海南东方感城事件作为评论话题,撰写了《感城事件敲响干部不作为警钟》,选择发生在海南东方感城的现实事件为话题,与当地正热火朝天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紧密联系,不再就政策论政策,而是以鲜活的热点事例链接党政重点工作、挖掘警示意义。

可见,只有找准与党政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百姓讨论的话题、网络舆论的焦点,都可以是党报评论员文章选题的重要来源。再进一步转换视角,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乃至党建领域,总能找到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兴奋点”,将抽象的政策与群众关注的实在问题联系起来,以受众为对象,激活本地“观点市场”,这样更能调动广大读者的胃口。

此外,前文论述过,《今日千岛湖》等党报常选取阐述型、启迪型、礼仪纪念型的主题立意。除此以外,评论员文章还包括评介型和论辩型两种,前者主要用来表扬先进、鞭笞落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爱憎分明;后者主要用于揭露、批驳敌对阶级、敌对思想。这两种具有针砭时弊效果的评论员文章,《今日千岛湖》等党报极为罕见,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二)活跃行文结构  丰富论述方法

从近几年的《今日千岛湖》来看,评论员文章的行文结构总体上较为模式化,论述方法也相对单一。“三步走”的套路难以轻易改变,而想在论述部分出彩则大有可为。如果选择规整的论述方式,新闻评论除了常用并列式、递进式、纵贯式方法外,还有一种对比式(对照式)结构方式,即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这种论述方式鲜见于《今日千岛湖》。这些结构方式还可以交错使用,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其实,写评论员文章没有这么简单,一篇真正好看的评论员文章,不一定非求“定式”不可,只要段与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合理,大可灵活写作,使行文起承转合、变化有致,达到叙议结合、议论风生、通情达理、情理交融的效果。同时,善于学习和运用新闻界推崇的“华尔街体”,从具体事例、故事入手,评论员文章“生硬”的面孔便会温和亲切起来,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

“生命之珍贵,用多少钱都买不回来。每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遇难者顷刻间与亲人阴阳两隔,给多少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灵创痛。可黑心矿主漠视生命尊严,罔顾生命安危,违法违规生产,赚取带血的黑心钱。我们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不压住这股邪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证,还怎么以人为本?”“有的安全生产事故动辄几十人遇难,又岂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铁命令’决不能‘软执行’,对那些违法组织开采、造成事故的矿主,一定要加大打击力度,从严追究法律责任,打掉某些黑心矿主的侥幸心理,压住其违法违规生产的邪气。”201084《河南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安全!安全!还是安全!――二论强力推进全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从题目、由头、结构到论述方式,都跳出了死板传统的窠臼,逻辑性强、震撼力大,令人眼前一亮,值得众多党报评论员学习。

 

(三)转变话语方式  变通语言风格

党报评论讲求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因而在《今日千岛湖》等党报评论员文章中,“要”、“应该”、“必须”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些词语颇有端起架子、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神态,让读者敬而远之。这揭示了党报评论员文章的普遍问题,即庄重有余而亲切不足,规整有余而灵动不足,准确有余而鲜活不足,喜欢站在制高点俯视读者,发号施令、部署工作,而非站在与读者平等的地位上,释疑解惑、倾心交流。当“灌输”的方式大于“引导”,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党报评论要发挥权威性、指导性、公信力,必须首先具备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转变至关重要。

评论员文章要反映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工作思路,这并不等同于机械地做一只传声筒、录音机,原封照抄或简单堆砌领导讲话和会议文件,而是在吃透政策和思路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和风流文采,写出独具一格的新作品。写作时可以借鉴时政类报道常用的处理手法,在热点、难点、兴奋点上多用笔墨,少说乃至不说程序性的话、空话套话和无关痛痒的话,做到言之有物、逻辑严谨、论理透彻、精炼活泼,克服评论员文章文字呆板、枯燥、平淡的弱点。要知道,“鲜活”与“准确”并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不兼容关系,生硬的方针政策完全可以和软性的分析阐释浑然一体,把评论员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在放低姿态、端平视角的同时,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也能起到软化语言、美化文章的功效。

从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看,《人民日报》评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非常出彩。“‘北京时间’,‘中国道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过去和现在,如何集合那万千点滴,在百转千回中汇成一个民族顽强生长的脉络?古老文明的荣耀、‘中央帝国’的迷梦、山河破碎的痛楚、‘巨龙腾飞’的辉煌……中国与世界,如何统揽这千年巨变,在跌宕起伏间呈现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转身?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看惯了一般评论员文章冷漠疏离的架势,很难相信评论员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句子生动灵活,语言铿锵有力,字里行间满溢厚重深情、动人肺腑。

 

(四)健全产生机制  创新署名方式

在现代新闻运作中,任何一篇评论产生的背后,都有着符合新闻规律的科学机制。党报评论员文章重任在身,更应有科学合理的机制做后盾,如领导机制、编辑机制、选题机制等。以选题机制为例,集体讨论选题是现代报刊评论写作的基本制度。《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总经理胡政之和社长吴鼎昌三人曾约定:“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当代欧美报纸也是普遍成立评论委员会,集体讨论评论题目,这样的选题议论制度可以保证不错过最重要的新闻,保证新闻评论的质量。而我国多数党报却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度,评论员文章长期处于“有米熬粥、有肉炖菜”的被动消极状态,很难适应现代媒体的观点竞争。一份党报的评论员文章一定要有特色,在话题选择、价值判断、分析角度等各方面形成自己的评判方法和标准,显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独到见解。

署名方式上,评论员文章是否署名,新闻界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署名值得赞许,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笔者认为,评论员文章具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又不完全代表官方,在写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采取署名的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当评论员的真实姓名被公诸于众,评论员自身会感受到压力,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迫使下,他们会格外字斟句酌,写出真知灼见的评论。另一方面,采用不署名的方式,评论员常会下意识地板起面孔、抹煞自身的语言个性,向固有格式靠拢,反之有助于他们放平视角,做到推心置腹、语重心长。从读者角度来说,署上真实姓名,读来更加亲切、易于接受。

同时,三种评论员文章形式中,“本报评论员”文章使用最多,如《今日千岛湖》的评论员文章全都是这种形式,几乎没有过“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和“观察家评论”,或可尝试邀请特约评论员、普通记者试笔,扩大评论员队伍,丰富评论员结构,探索评论员文章其他两种形式的写作方法。

 

四、结论

 

经过初期的新闻竞争,各种媒体正在走向“观点竞争”之路。各种党报除了需要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更有深度的报道内容,更要善于亮出观点、影响受众。党报评论员文章承担着引导舆论重任,它是一门艺术,既是思维的、议论的艺术,也是形式的、语言的艺术。评论员文章想要吸引更多受众,必须主动探索转型的方法,避免“思想贫弱症”和“语言贫乏症”。结合平民视角和党政中心工作,在评论理念和内容、行文结构、论述方法、话语方式、语言风格、产生机制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尝试赋予评论员文章一张生动的“面孔”、一颗贴近群众的“热心”。

 

    

 

参考文献:

 

[1] 胡文龙. 写好重头评论――评论员文章[J]. 新闻与写作,1991,(4)  

[2] 焦喜峰 庞安超. 浅析《人民日报》社论风格[J]. 高校讲坛,2010,23

[3] 李兵. 评论员文章如何出新意[J].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5)

[4] 李春冀. 闪烁着人性光芒的评论――评抗震救灾期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突出特色[J]. 新闻三昧,2008,(6)

[5] 邵华泽. 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