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才)
摘 要:随着微博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去年以来网络谣言滋生蔓延之势不可阻挡。从当前网络谣言的内容来看,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呈现出迅捷性、炒作性、迷惑性、破坏性等特点。网络谣言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视,必须多措并举,有力应对,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扩散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舆情监测和疏导、及时有效的公开发布政府信息等方式切实解决这一社会毒瘤。
关键词:网络谣言 传播
回顾2011年以来的网络谣言滋生蔓延之势,想必我们都对“蛆橘事件”、山西地震谣言、“皮革奶粉”传言、“抢盐风波”、散布非典谣言案、“军车进京”等典型网络谣言事件如数家珍。然而,这几个案例只是互联网时代无数网络谣言在某一时间段的典型,还有成千上万网络谣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关注,不仅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同时对政府公共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可以说,网络谣言是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最大毒瘤,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我国亿万网民、政府、社会大众齐心协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根治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还社会以安定、健康、和谐。
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级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 ,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 ,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 ,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往往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把关人”。信息可以相对自由随意的进行流动。这也导致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而无中生有的谣言是很难在传统媒体中进行发布和传播的。
3、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一般而言,应对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谣言,最好的对策是正面的疏导。尤其是政府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公开。传统媒体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一些传统媒体中往往以“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当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出现后,传统媒体对谣言进行澄清。一部分受众反而并不信任这种澄清,甚至从反面进行理解,进一步扩大谣言的扩散。
二、网络谣言主要传播特点
1. 快捷性是网络谣言的首要特点。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如:
2.炒作性是网络谣言的直接动因。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为了不同目的借机炒作自己。比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杭州“富家子飙车”等事件中在网上盛传的“领导亲属”,“权钱交易”等谣言,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中的“仇富”,“仇贪”心态。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社会负面情绪。
3.破坏性是网络谣言“毒树之果”。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代表性的是2009年的保定“艾滋女”事件,谣言铷造者为了实现报复目的对当事人进行恶意谣言诽谤。同时,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自我表现欲进行谣言传播。这些网民为了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充当“意见领袖”,制造、传播爆炸性的网络谣言。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建议
当谣言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形成网络谣言,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的舆论氛围。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 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权威的真实信息模糊。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如果在引发谣言的公共事件发生初期,政府等权威机构就能够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的发布出来,往往能够很好的遏制谣言的蔓延。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政府部门就及时的把地震信息予以公布,有效地遏制了各种有关谣言的传播。
然而,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尤其是当一些公共危机发生时,信息发布有所缺失,滞后或者模糊,这都导致谣言的进一步扩散,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杭州富家子飙车”事件中的“欺实马”等,都体现出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信息公开工作存在失误,这也为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提供了土壤。应该说,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能力,增强社会透明度是治理网络谣言的关键所在。
2、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网络谣言预警与处理机制。 网络空间的自由也不是无限度的。网络不应该成为各种虚假信息的天堂。针对网络谣言,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重视和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预警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传播法规建设,加强网站管理,发挥网站在网络谣言管理中的作用。完善网络违法违规处理机制,对于恶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的网络造谣者,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源头上有效的遏制恶意网络谣言的产生。
3、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疏导社会公众负面情绪。 谣言止于智者。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理性批判能力成反比。网络谣言的扩散往往与一些网民以感性的姿态,对谣言缺少理性思考的跟风紧密相关。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针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判断能力,对于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体现的种种社会负面情绪,对于群众的不满情绪及时疏导。对于公众意见比较大的问题和领域,切实纠正自身工作的不足,努力提高工作效果,从源头上疏导、消除公众负面情绪,进而削弱网络谣言传播和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
走向全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