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冲刺中国新闻奖
  发布时间:2012-11-19 16:38:53   

    我主抓和参与中国新闻奖的工作前后经历了整整十个年头,从第十二届到第二十一届(2002年~2011年),今年举行的是第二十二届。结合这些年评奖工作的一些情况,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明白中国新闻奖的分量和组成、评选的程序等相关的变化情况,我先把这个奖的一些主要内容说一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了繁荣和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闻界开始酝酿要每年评选和推荐一批优秀作品,供新闻界学习借鉴。当时由《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率先组织起全国好新闻的评比,那时中国记协因“文化大革命”后期刚恢复组建,只是介入其中。到了1990年,经中宣部正式批准该项工作由中国记协主办,设立全国性常设新闻奖,命名为“中国新闻奖”,1990年为第一届,每年评选一次。2006年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把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范围,同时也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新闻名专栏”评选并入其中,每届只评选10个,截止到2011年共举办了21届。要说新变化,就是从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由田聪明主席担任评委会主任后,对评奖工作做了许多调整,对评奖文件做了反复修改。设奖项目由2009年第十九届时设的28个奖项,2010年第二十届时又新增加了一项国际传播类奖,总共为29个项目。获奖数额总量不超过300个,其中一等奖不超过51个(包括10个新闻名专栏、6个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二等奖不超过92个(包括12个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三等奖不超过157个(包括22个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为调动更多新闻单位的积极性,评委会明确规定,在消息、评论、通讯(专题)、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四个主项奖中,每个刊播单位只能获得一个一等奖。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程序为:评选委员会分成7个小组,参评作品分别由各小组评议、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荐出小组承担项目的一、二、三等奖候选作品。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各小组推荐的情况后,集体评议,然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获奖作品。一等奖获奖作品必须达到实到的全体评委人数的2/3票,才能获得;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须超过实到全体评委1/2票,才能获得。每项最多进行两轮投票,如两轮投票后,作品仍达不到规定的票数,该奖项的数额空缺不补。在评选一、二等奖获奖作品时,虽然达到了规定票数,但是由于设奖数额的限制,得票多的留下,得票少的自动成为下一等级获奖作品并排在前列。这是评定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如果一家媒体要想最后获得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资格,那还要过好几道关口。第一道是本报社内部评选后推荐参加全省好新闻的评奖,全省新闻奖中能够榜上有名,再争取能够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资格。按照现在实行的评选办法要求,参加省里评选和推荐参加全国评选的作品都要在省里的重点网站上公示,中国新闻奖评选办公室在评奖开始前要在新华网和中国记协网上公示,评选获奖后要在这两个网上和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再次公示,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其间接到举报还要认真去查实,对举报事实准确的要取消其获奖资格。最后上报有关部门,批复后才能正式揭晓。由此可见评奖程序是多么的缜密,获奖的机会有多么难得。

    综合近些年中国新闻奖各类作品获奖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主题重大不等于贴标签,而是通过事实说话,寓事于理,达到折射出重大主题的目的。说到主题重大,大家自然会想到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方面,对地方媒体来讲,这类报道地方竞争不过中央媒体,因为材料信息的占有及报道的立意,中央媒体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媒体即使参评也只能当分母,除非独家另辟蹊径首发的有可能获奖。但是评委会对报道领导同志的作品,在选择及获奖比例上是掌握得相当严格的。报道地方党政工作部署、工作成绩的作品尽量少报,在参评的整个大盘子里是没有太大竞争性的。说到主题的选择上,我给大家举些例子,例如前几届获奖的作品,《节能减排,一项技术带旺两家企业》、《小账本里看巨变》、《沼气带来的新生活》、《咱们的农民工》、《省长与猪倌侃猪价》、《交警来开会  高速路堵车》、《中国小土豆打赢国际大官司》、《五河县:城市贫民背不动豪华广场》、《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和《治病?骗钱?》、《京城里的河南鲁班――记外出务工创业者的杰出代表周国允》等等,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为切入点,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用事实来说话,入情入理,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产生的亮点和热点。这些作品既有从不同的侧面来讴歌成绩的报道,也有从不同方面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力作,对配合党和国家整个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例如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消息类一等奖的《武汉晚报》《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西安晚报》获得消息类二等奖《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这两则消息一条是通过百姓看个小病被开大处方的具体现象,揭露了医生为了多赚钱不讲医德的问题,更主要反映了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某些行业出现的利欲熏心的社会弊病,有力的舆论监督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条则通过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成功的事情,揭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是一篇典型的科技成果报道。

    为此,地方媒体在新闻的主题选择上要多开动脑筋,把要报道的事件先掂量一下,有的事件或做法在局部可能是不错,但必须要放到全局的大盘子里衡量一下它所占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比较鉴别后才会发觉新闻的含量及其意义;收集素材时要多多益善,选择使用时要百里挑一,尽力多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动手写作之前要选好切入点即亮点,袖手于前挥毫于后,才会出精品。

    用敏感的洞察力抓住新闻的落点,小中见大以增强报道的力度

    新闻的落点都是蕴藏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细节之中,关键是记者到现场后能不能敏锐地发掘到新闻的亮点,去提炼主题,选择好报道的角度,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例如: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的作品《交警来开会 高速路堵车》就是一篇优秀的作品。本来记者是被邀请去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但记者到了现场发现两省交警为了开会,却将高速路给封闭了,造成双向车道堵塞,被堵的车辆排成了长龙。两省交警开会联手开展打击高速路违法行为,本意是好的,但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造势,不顾交通的正常运行,利用手中的权力断然地把高速路封了,这就有些过分,说得严重些就是公权力乱用,前去采访的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现象及时地发回报道,把本应做的一篇正面的会议报道,变成了舆论监督的消息。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两省交警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民警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后来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记者接到邀请到了开会的现场,不顾当时的情况,把会议的消息发回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凭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抓住了开会造成高速路堵塞的原因,跳出了一般会议的报道。整篇报道长度仅有一分四十九秒,全部运用同期声的事实来说话,没有一点记者的评论,让观众看后留下事实清楚、一目了然的印象。这才是记者的硬功夫。

    实践证明,无论是事件性消息还是非事件性的报道,只要记者能有敏锐的洞察力,到新闻现场善于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小中见大,抓住新闻落点来揭示深邃的大主题,就有利于实现新闻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而细节的描写是增色新闻或通讯亮点的最好表现手法。

    精心采撷,构思新颖,写作讲究

    这些年来参评中国新闻奖的各地报纸、广播电视作品围绕这一特点都在下功夫,也越来越注意送来参评的作品是提供给评委的一份赏心悦目的精神大餐。例如: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作品《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和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作品《栾城草农敢闹海》。这两篇作品的突出特点都是在采集材料方面非常用心,整篇的构思、布局、写作上也十分讲究,对社会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的作者为写好这篇报道,在海拔近4800米的可可西里生活了近一个月,对藏羚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新闻发生时,又亲赴现场观察抓住更加生动鲜活的场面,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充满激情的报道。全篇不到900字分为10个小段落,每段都有着一层含义。简洁的文字将我国修建青藏铁路如何保护藏羚羊跨过铁路安然回迁的场面写得栩栩如生。全篇没有空洞的口号和无力的议论和评论,而是用优美的语言和有力的事实巧妙地回击了境外舆论攻击我国修建青藏铁路破坏生态环境自然平衡的错误论调。《栾城草农敢闹海》是反映我国“三农”巨变的一篇上乘佳作,它以宏大深刻的立意、鲜明的主题、清晰的架构和带有泥土芳香的语言为典型报道吹来了一股新风。范敬宜先生对此文的评析极高,称赞这篇通讯是对我国农业转型报道有引导性的力作。

    报纸作品标题的制作要讲究,特点要鲜明,用词造句要准确

    作为报人对一篇报道标题的制作是非常讲究的,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一个标题的制作到位有时要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标题制作得到位,读者扫一眼就可以明白正文的大意,足见编辑功底的深厚。在近几年参评的作品中,有的作品对标题的制作十分不讲究,想标新立异又借喻表达得不准确,出现授人以柄的笑话。例如:《温州非公企业党建迎来党务工作生力军――首批44名大学生‘红领’上任》,由于约定俗成,人们习惯把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比喻为“白领”、把在一线劳作的工作人员比喻为“蓝领”,从来没有把党务工作者比喻为“红领”,这是编辑的异想天开,这种比喻就有些既不严肃又不科学、准确,在参评中会大打折扣、大受影响。因此,一个标题的成功与否,会决定整篇作品的命运。再以《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这篇消息为例,标题的制作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眉题:欢迎“孕妇”来,不舞彩旗;喜送“母子”去,不敲锣鼓 这段青藏铁路又成“无人区”。标题做得直抒心意,又有华彩。

    为此,在文章有情的前提下,标题做得到位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制作标题时,一忌矫揉造作;二忌题与内容的风格不一致;三忌牵强附会。标题是作品的眼睛,要在有限的字数里包含更大、更丰富的信息,让人从标题中就能知道文章要传递的的是什么。

   地方媒体选推中国新闻奖作品,需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地方媒体在选推作品时从哪几方面入手,获奖的概率会大一些?一是涉及重大主题、事件、活动的报道要选“以巧取胜”的作品。如:获得第十三届消息一等奖的作品《总理让我们说真话》,说的是朱�基总理当年到安徽阜阳考察一所学校,和校长老师座谈时,校长讲的都是套话、好话,总理当即打断说,你们的父母官在这里,你们当着他们的面不敢讲真话,今天我就要你们说真话。这篇报道是一个地市级的媒体采写的,作者紧紧抓住了总理让讲真话这一点,在“真”上做足了文章。《佛山日报》消息《顺德大部制改革再迈大步》、《海南日报》消息《省委书记向官员支招与媒体打交道》、广东电台《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上酣然入睡》等,都是以巧取胜的作品。二是先进典型的报道,地方媒体具有独占素材和首发的优势。评比时媒体对新闻事件首发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三是热点引导的作品,地方媒体获奖的概率也比较高。如《三湘都市报》的系列报道《橘子洲凭啥要收百元门票》、《每日新报》的系列报道《师大女生高考遭顶替事件追踪》、山东电视台的系列报道《为了十几秒的检查》等都是很出彩的热点引导的好作品。四是民生问题的报道,地方媒体更占优势。如《北京晚报》的通讯《社区电梯生存状况调查》、《燕赵都市报》的通讯《村支书一家人吃低保》、温州电视台专题《望楼兴叹》等都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关注民生问题都比较有独到的特点。五是重大科技成果的报道,地方媒体争取独家首发,获奖的可能性更大。如青海电视台的消息《我国首次在青海高原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西安晚报》的消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天津电视台的访谈《天河一号:速度的较量》等都是反映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又都是地方媒体独家首发的报道。六是专栏、版面、摄影、副刊、论文等项目,地方和中央媒体在同一起跑线上,地方有可能做得更生动和富有特色。如《今晚报》的专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市场》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专栏奖、浙江《萧山日报》的副刊《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副刊项目的二等奖、《河南日报》张光辉副总编辑写的论文《重视社会热点问题,搞好突发事件报道》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论文项目的二等奖。

    还有一些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朝着中国新闻奖这个最高目标努力应注意的地方呢?我想说五点想法:

    1、一定要有创新、创优的意识,要在选题上下功夫。每当得到一个选题前,先要反复地比较权衡,把在地方局部的选题拿到全国的大局里权衡一下,看有没有指导性,它的分量有多重。这就要求记者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心中有数,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性和引导性,这可不是空洞的道理,是指导我们当一个政治敏感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前面讲到的几篇获奖的代表作,每一篇采写的记者都是这方面的表率。如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楚天都市报》获得报纸通讯社系列报道一等奖的作品《荆州大学生结梯救落水儿童》就是一篇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见义勇为、舍身忘死的精神风貌,有力地回答了社会上对80后一代年轻人的不正确看法。这样的报道恰恰展示了城市一级报纸独有的作用。我们常说的新闻报道要唱响主旋律,就是要善于从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挖掘鲜活的事例,并能够通过平凡的事物来折射重大的主题。

    2、研判中国新闻奖有关各项参评的要求,要做到体裁、题材的一致。从参评的作品来看有的不符合要求,报错了项目,白白地失去了一次参评的机会。比如什么叫新闻专题、什么叫新闻性的评论、什么是新闻系列报道,这些体裁一定要研究清楚。有的把新闻性的评论当做专题报,有的把新闻性的消息当通讯报,有的在消息的写作上不规范,中间还出现小标题,归到通讯类里又不像,有些不伦不类。

    3、严禁、杜绝各类参评作品弄虚作假的行为,凡发现参评、获奖作品和相关申报材料存在篡改、伪造等严重违规问题,经核实确认后都要严肃处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近几年在评奖工作中都出现过这个问题,尤其从2006年开始评前和评后都在网上公示后,接到作假的举报就多起来。2011年评选结果公示期间收到举报13件,一等奖最后核实时取缔3件,十分可惜。如最近我参加广播影视大奖的评选中,电视专题《当代雷锋――郭明义》是2010年推出的典型,专题做得非常好,但是评委们在审看时,发现有一处郭明义说的一句话“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这句话成了2011年考研的一道政治分析题。后经核实是2011年参评时为了增加作品的分量,重新制作时把这句后来发生的事给加进去了。这就是公开的作假,叫“早产儿”、“画蛇添足”,就因加了这么一句话,丢掉了一次获奖的机会,太可惜了。

    4、要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切忌出现错别字。一个错字的出现,再好的作品也会前功尽弃。因为每篇新闻报道是对社会、对观众负责,是教人的益友,总给些错误的词句,就会误导人。如2011年评选中,有一家中央媒体的文字作品里,把“做生意”写成“作生意”,一字之差,结果由初选时的一等奖降为三等奖。有病句,甚至标点符号不准确、新闻要素不全的作品也不能获奖。如一家中央媒体在作品里把“人大常委会主任”写成“人大主任”也不对,平时约定俗成说惯了,但是写在报道里就必须准确才行。我上面举过的《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大家在讨论时一致认为可以获一等奖,但在最后要正式投票时,再仔细地审看有没有硬伤,发现了一个错字,稿子中把“迁徙”写成了“迁徒”,这虽然不是作者的问题,属于排版和校对出的错,但也不能给一等奖,因为一等奖有导向和旗帜的引领作用,如果连错字都可获得最高奖,那么我们的评奖工作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引领作用。

    5、切忌过分翔实地描写或不加选择地去处理暴力、血腥的过程。民生新闻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报道样式。但是,民生新闻总要有个选择角度、选择事例的要求,不能不加选择地如实记录、放大,更不能存在低俗化倾向,有的报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把一些犯罪的情景描写得过分细腻,这就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在追求发行量的同时,忽略了媒体引导力和公信力的作用。这种现象,都市类报纸参评作品时尤其要注意。这些年来在电视参评的作品里是比较多的。如:为了突出洪水灾害的严重,记者站在被淹死的尸体前面作口播;火化工烧尸体的画面过于详细;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在全力营救被压在瓦砾中的人员,记者说别动,让我们直播完再救;某省女警察解救人质,一枪把绑匪打倒,他已经没有反抗的能力,画面到这就足够了,可是为了突出警察的无畏,她冲上去又连开几枪,这段画面即使拍摄下来也不宜使用。警察只有制伏他的权利,没有直接剥夺他生命的权利,为此在报道中不能顾此失彼,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法律的程序。

    做新闻工作就像在海边的沙滩上走路,浪花过来总会抹平你的脚印,但要想留下点什么,只能不停地走下去。未来的道路正长,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会推动我们全力以赴地去创造新的业绩,祝愿同行们在创优夺奖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文为作者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奖高端培训班”上的发言摘要,作者李存厚曾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