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消除宣传报道中的尴尬——浅析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无意识差错”
  发布时间:2014-03-04 14:43:50   
着力消除宣传报道中的尴尬――浅析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无意识差错”

新闻部    程必停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淳安日报》到《今日千岛湖》新闻报道中曾经出现的“无意识差错”的九种类型,并用实例予以说明,从中分析了出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阐述了“有效消除无意识差错,避免尴尬境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新闻报道;无意识差错;尴尬

    在《千岛湖传媒中心岗位责任考核实施办法》的扣罚规定中,将差错划分为政治性差错和事实性差错。实际上,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还时常会出现另一种差错,因为这种差错是在采编人员的无意之中,意料之外,甚至得意之时发生的,笔者暂且把其称之为“无意识差错”,或称为“无意识失误”。这类失误虽然属于无意识的,但同样会引发让当事人“呼吸困难”的尴尬,造成使采编者刻骨铭心的痛楚。

    纵观从《淳安日报》复刊到《今日千岛湖》的二十多年历程,采编人员常犯的“无意识差错”主要可分为九类。

一、“长”与“短”的尴尬。

    因为是党报,会经常出现领导活动的报道,所以在文体篇幅、表述语气、排版方式以及字号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要求的,这也是政治纪律的体现之一。记得十多年前,一则“县政府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报道曾引起了一阵波澜。原稿中领导的讲话篇幅是有区别的,因为政府领导做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含较多实质内容,而最后领导强调显得宏观和宽泛,加上当时版面的限制,所以编辑在改稿时将“强调”部分作了删节,因此出现了“长”“短”上的差异,从而引发领导间的异议。与新闻事件本身及当事人毫无瓜葛的采编人员竟在无意中卷入了政治漩涡。在部分人眼中俨然标示为永远的污点,也成了当事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二、“多”与“少”的尴尬。

    新闻报道讲究真实,而数据往往是稿件实质内容的重要标示。但有时写稿者的单纯思维却会演变出令人哭笑不得的宣传效果。如一篇反应某单位清洁乡村的的报道,为了凸显该次活动的成效,从而提高稿件命中率,作者就将本次所清除的卫生死角和清理的垃圾做了大篇幅渲染,以体现该次活动成效。殊不知,原想着意的正面宣传却已经将原来的卫生工作贬得一无是处,无意中成了负面报道。又如一些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使用也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负面效应,我县为此还专门出台了“防止数出多门”的有关规定。

三、“情”与“法”的尴尬。

    虽然有很多新闻事件合法但显得不合情,但也有许多报道内容虽然看似合情但实际并不合法。编辑稿库里收到一篇新闻稿,说某乡镇一位村民一星期打死5头野猪,为民除害,深受村民好评。发表的第二天,林业部门就来电说这人非法持枪,已经构成严重违法。某篇稿子说某村民上山装铁夹捕野兽保平安,森林派出所看到后马上来电,说严重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要严查并处罚。诸如此类“可读性很强”的新闻,刊发后的效果往往与编发者的初衷适得其反,让人迅速处于尴尬的境地。

四、“高”与“低”的尴尬。

    常见一些典型类报道的采写,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常常把主人公塑造成“高大全”,没有缺点,没有感情,一心只扑在工作上,老人生病了也无暇照顾,妻子生孩子也不能陪伴,“个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组织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等等。这种报道表面上看可能是正面宣传,但实际上却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影响媒介的公信力,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因为在拔高主人公的同时,已经在无意中或多或少贬低了其他人群的作用。据有关部门调查问卷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

五、“前”与“后”的尴尬。

    为了体现眼下的立竿见影,或为了表现现在的华丽转身,把前面的工作说得一无是处,任意选定一个点,作为“新旧社会”的分界线。对原来的所谓落后状况进行充满主观的大肆渲染。作者的原意是要用前面的“窝囊”来体现现在的高大,仿佛一夜之间换了一个人,上了几重天。如此,记者的“好意”,在读者眼里很容易成为“随意”,并由此引发质疑,甚至不满。

六、“平”与“仄”的尴尬。

    编辑为了求静不惹事,求稳不出事,求闲图省事,在报道会议、文件、政策、措施、意见等方面新闻时,不思索抓住重点,不考虑突出亮点,有平声无仄声,文件公文标题处处我县开头。满眼都是“我县召开****会议”、“我县下发****文件”、“我县制定****措施”、“我县出台****意见”等等,所有标题戴着一个帽,唱着一个调,不求文体转换,不合新闻规律,依样画葫芦,原文作标题,只要省力省事,不求出新出彩,看起来形似公文,读起来味若嚼醋。这种作风与文风在《淳安日报》时期,曾受到宣传部主要领导的批评,也受到读者的指责。

七、“恩”与“怨”的尴尬。

    有的报道中,对困难群众的生活窘境描述得多了些:年老体弱多病、没有生活来源、有的家庭还有个有缺陷的孩子……似乎没有救助他们就不能生存了。有的甚至刻意夸大困难群众之“困难”,以为这样才凸显“温暖”之“更温暖”。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容易产生负面效应。“爱心扶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保障的滞后和不足。过分渲染受助者的困苦,很可能引发、增强公众对社会保障等工作的负面情绪。如果这样的报道多了,这种负面情绪还可能被一遍遍地强化,进而可能导致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

八、“奇”与“忌”的尴尬。

    仅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思维出发,抱着猎奇的心理,对奇异的事件或某些原始的习俗加以渲染报道,甚至包含取笑的语气或嘲弄的口吻叙述。岂不知,有许多作者认为的看点其实是当事人群的“忌讳点”。前几年发生的某兄弟报社刊发的“某某民族为什么不吃猪肉”的报道,曾引发读者围攻报社的恶性事件,很容易引起民族矛盾。淳安素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民谚,对民俗类报道当特别注意。
九、“正”与“负”的尴尬。

    在某大会召开前夕,电视台播了一条做好会议后勤保障工作的新闻,让观众“感受一下大会召开前的浓厚氛围”。这条新闻除了介绍了会议中心的全方位服务、会议的安全保障等工作外,还重点介绍了餐饮的准备工作。主持人在现场报道:“我们刚走到餐厅门口,就已经闻到了从里面飘来的阵阵美味菜肴的香味。”接着采访厨师长,厨师长介绍说,本次会议菜的编排以土特菜为主,会议期间基本上做到每一道菜都不重复。配合着解说词和电视采访,电视画面更是有力佐证了这种丰盛和档次:餐厅里各色食物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看着都让人垂涎。如此新闻本想反映会务工作的周到,却产生负面效应,引起公众,尤其是那些至今仍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们的不满。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其实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道,最感人之点、动人之处常常是在细节,而细节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是风景也会是强光,握在掌心是花朵也会是刺蓬,揣在怀里是阳光也会是冰块。细小的事情往往会引爆强烈的反响。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随之易主。

    要做到正确理解和认识细节,并能按要求去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是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训练和提高自我的洞察力,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才能使量导致到质的飞跃。

    怎样才能做到注意细节呢?首先要细目,就是要学会多用眼睛认真观察事物,不能什么事情都一晃而过,眼睛是人的心灵窗口,帮助我们把周边事物的表象收集到大脑中储存起来。其次要细心,细心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在哪里,然后要每天检查自己是否又犯了类似的小错误,如有,就要立即改正,同时,将看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次要细做,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把好的、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确保万无一失。新闻报道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可凭主观想象和个人好恶或夸大其辞或以偏概全。新闻真实的度,来自事实本身,更来自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透彻认识和精确把握。

    把握好度,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新闻宣传,对事物正和反,主要和次要,局部和整体,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都要考虑到。过度强调了一面,往往会弱化甚至否定另一面。如对事物正面肯定太多,会给人以完美无缺的印象,反面讲得太过,又会使人觉得一无是处;过度强调药能治病的主要方面,会使人对其副作用的次要方面产生麻痹,而过分渲染其副作用,又会影响其主要方面。新闻宣传中是否坚持“两点论”,把握好度,有时甚至会起到阻延或推进事物发展的作用。特别当一件新生事物初成长,其现实状况尚难使人满意时,新闻舆论要引导人们看到其光明的发展趋势而给予支持。新闻宣传工作本身也应坚持“两点论”,把握好度。宣传“一点”时,常常要注意从“另一点”来衡量把握。新闻宣传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上都有一个总体的平衡问题需要随时把握。事物本身的度把握住了,还要把握宣传效果的度,考虑受众对信息舆论的承受度和反应,避免出现正面宣传负面效果的情况。从宣传的整体性来说,还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使新闻宣传既有一个时期的侧重点,又保持基调的完整和连续性。

    把握好度,还需要认识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中度的把握的一些特点和原则:其一,度有宏观上的政治标准,一切度的把握都以符合这个政治标准为前提;其二,度通常没有固定和具体可循的标准,要靠科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辨别,靠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掌握和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来把握,靠灵活多样的新闻宣传手段来体现,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来检验;其三,在把握度时,其标准通常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立体甚或全方位的,是具体和抽象的、宏观和微观的、现时和过去未来的、事物本身和周边的,以及宣传效果等各方面度的汇集聚合,需全面平衡把握;其四,一个事物的度可有多种把握角度,产生多种价值尺度,应从最主要的角度把握最重要的尺度;其五,度的把握的目标值范围较宽,在同一目标值范围内,应争取最好的效果。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决避免“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正面”报道的内涵,不仅要“主体正面”,而且要“整体正面”。在撰写稿件时,要以正面信息为主,尽量少涉及或不涉及其对立面的内容;如果由于报道需求必须涉及,则一定要合理分配比例,取舍得当,不能过分渲染对立面的信息,确保正面报道传递正面声音,产生正面效应。另一方面,要培养扎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文风。如此,方能有效避免“无意识的尴尬”境地。

    当然,对于“无意识差错”,领导与长者应该在指正之余予以安抚,切忌一味指责和埋怨,甚至出现人生攻击,由此方能显现领导风度和长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