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人际关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4-03-04 15:17:49   
浅谈记者人际关系构建

新闻部   周雅婷

    【内容摘要】 作为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面对一个陌生人,记者要有短时间内“熟悉”起来的能力,要擅于利用人际吸引律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取决于记者正确运用公关人际交往艺术,运用富有“人情味”的手段与方法完成错综复杂的新闻采访任务。

【关键词】 采访对象;人际关系

    社会上有这样一句话:“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人脉关系的重要性。 对于记者个人乃至新闻媒体来说,关系多、人脉广是职业特性使然。因为采访,就需要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色人的陌生人打交道。能否与陌生的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者与采访者能否进行好的互动,不难想象,一个内向孤僻、独往独来的记者,怎么获得富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又怎么与被采访者交流自如?因此,处理好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在采访中消除被采访者的顾虑,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在采访中的辅助和推动作用,运用富有“人情味”的手段与方法完成错综复杂的新闻采访任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用礼仪来树立“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礼多人不怪是通用法则。记者给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良好的记者礼仪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一次好的形象展示,是与采访者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桥梁,因此在礼仪方面要做到:

    1、记者在约见被采访对象时,应该预先主动告知自己的采访性质,是纯粹的新闻采访,还是商业采访。预先的沟通之后,记者可以要求被采访对象积极配合采访,但同时,也应该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意愿。

    2、采访时,目光注视对方应稳重、柔和,表情自然从容,略带微笑,让对方感到真诚可信、和蔼可亲。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选择不同的采访距离,以向对方表达尊重和体现修养。

    3、要注意使用雅语、敬语、谦语,同时要注意使用专业术语、官话。尤其在采访专业人士或者政府官员时,要注意不应该太多使用大白话表述,而是应该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和官方表述方式,这样不仅体现记者的政策水平,而且便于得到采访对象的认可,并进行深入的沟通。记者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

    4、提问方式,有礼有节。注重平等对话,不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让对方感到与记者交流无拘束;注意察言观色,在采访对象高兴时可乘兴追问,疲惫时要适可而止,悲痛时予以安慰,拒谈时暂不强求;对方如有不正确的言论,可用提问等方式转移话题,避免发生正面争执;尊重对方隐私,对采访对象的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信仰政见等不宜主动询问。

二、用专业素养来“破冰”。

    一名好的记者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从心底自然而然的散发出超强的气场,是打破陌生的采访人之间间隙有效手法。在采访对象中有的是官员干部,面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他们往往会保持中立的态度,回答记者提问往往极其敷衍,记者面对这类采访对象要做到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决不可阿谀奉承,而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有的是专家学者,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惜时如金,热爱自己的专业。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对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一无所知,对他们的成果著作缺乏常识,对方就会感到不被重视而不愿与记者浪费时间。记者除了要在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外还要在采访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发表有价值的见解,使得采访对象不敢轻视,进而认真对待采访活动,并逐渐对采访产生兴趣;有的是农民、工人,虽然他们比较好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顾虑,但是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讲话没有条理,有的不善交谈等,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这类采访对象的时候特别需要放下记者的架子,平等而谦虚的对待他们,在体验其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只有在这样,记者才能改变不合作的僵局,变不配合为配合,使采访活动走向成功。

    在走基层中,笔者碰到许多村民、工人往往极其“羞涩”,在采访中三缄其口,对记者的提问张冠李戴,笔者一般碰到这样的采访对象,一般采取第一步首先是“套近乎”,对于农民就从今年庄家收成开始聊起,然后逐步从需要采访的素材中过渡。

    此外,记者在采访时要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各方面的知识去了解、理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俗等等,接近、走进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才能同采访对象缩短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采访对象才能对记者知无不言。比如,在《我县企业乘风破浪逆行而上》的稿子中,笔者采访清正生物老总时,事前对他们新推出的产品“酵素”市场推广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正生物在稳固传统内外销的同时,将触角延伸至电子商务,初战已经打响。”所以在采访中很容易让采访对象对他们的企业经营方向侃侃而谈,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是在刚进单位初,枫树岭、安阳一带暴雨洪涝灾害破坏力严重,灾后救助刻不容缓,笔者跟随工作组在受灾前线同吃同住,收获到许多宝贵的采访资源,无论是工作组成员还是当地政府、老百姓都对刚刚毕业的笔者,信任有加,报道出的稿件既有深度又有现场感,也为笔者在日后的采访工作中为被采访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下了人脉基础。

三、用心理突围法从“生”变“熟”。

    采访活动不仅仅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问答过程,更是双方思想感情进行交流的过程。如果能从被采访者心理角度入手,就像配备了一把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一样,不但能使采访对象渐渐对采访产生兴趣还能使其对记者产生信任感,进而使采访氛围更为活跃。

    人的活动都是在需要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针对那些需要意识淡薄或是没有需要意识的采访对象,记者就要寻找多个切入点,以工作、生活、家庭等问题来调动被访者的兴趣。采访情绪被认为是采访中重要的非智力型因素之一。记者在了解对方情绪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试着走进对方的情绪中,与共同分享快乐分担伤心,从而取得对方信任;另一方面可以尝试用各种方法引导对方走进记者特意营造的采访氛围中,再与之进行交流与探讨。

    心理学家认为,说话是缓解内心紧张的一种有效办法。为使采访对象放松下来,西方记者一般主张在采访一开始,记者就像一匹好马,跟着采访对象的缰绳走,而不是先入为主,这样一来采访对象便会像熟人一样与记者交流,更重要的是采访与语境也就此产生。

    再如,面对不信任记者的采访对象时,记者要给采访对象一些时间进行相互了解,让对方理解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接触中不断寻找彼此的共同点,从而引发对方的共鸣,这一点笔者屡试不爽。有一种说法是只要用过六个人,你就一定能世界上任何人。千岛湖很小,人际交往中只要留心就一定能和被采访者建立联系。比如被采访者是同龄人,那么在闲聊中可以问其学习生涯,通过学校、同学建立可能的人际关系图,寻找彼此的共同点,一下子能拉近被采访者的距离,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畅和便利。

    总之,记者在工作中能正确运用公关人际交往艺术,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在采访中的辅助和推动作用,才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对于采访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的公关交往艺术》,新闻爱好者,2004(4)
2、《公关交际艺术的运用》,《青年记者》,2010年02期
3、《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