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著文——新闻采访要深入
  发布时间:2014-03-04 16:07:33   
以足著文――新闻采访要深入

新闻部   章 晶

【内容摘要】 作为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记者,虽然拥有理论功底,但写出的稿件往往带着生涩乏味的“硬伤”,缺乏真正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七分采三分写”,采访是最重要、最能体现一个记者水平的环节。作为缺乏经验的新人,应当从理论的、实践的高度认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新闻;深入;采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新闻学教育的不断加强,现在很多新闻媒体的年轻记者都拥有较高学历,新闻敏感性强,头脑灵活,对待工作积极热情,是媒体的新生力量。但正式走入工作岗位,却空有理论知识,写出新闻作品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显然,新闻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光理论知识学得好, 脱离实践就很难有所作为。而这个实践,就是深入采访。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 是新闻活动的起点, 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记者水平的环节。 “采访是写作之母”,写好一篇文章, 没有一次详实、成功的采访作基础是不行的。

    著名记者纪希晨同志说:“采访就像石油钻井一样,钻的越深,地下储油的情况就查得越明,开采的决心就越大。我们采访得越深入,获得的东西就越多,写成的东西就越生动,越有光彩。”刚入行的青年记者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深入采访的重要性,到实践当中去采访、去体会、去撰写,切实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深入采访的重要性

(一)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的创造, 丰富多彩的生活, 是新闻工作者须臾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离开了群众, 新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深入调查研究, 密切联系群众,这不仅是作风和文风问题, 而且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只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 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 共命运, 善于调查研究, 倾听群众心声, 才能紧扣时代脉搏, 多出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有人说, 现时的记者只要泡泡会议, 抄抄简报, 打打电话, 就能写出新闻。但这样的新闻即使写得再好, 也是没有血没有肉的。不深入到发生新闻的现场, 就难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把脚印留在生活底层, 笔头对准人民群众, 新闻作品才能走进广大读者心灵,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


    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竞争日益加剧。采写出深刻生动、有独到见解的新闻,提高报道质量,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的利器。

    入深,方能见奇。斯诺若不冒着生命危险到陕北采访, 就不会写出《西行漫记》;范长江若不到祖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 《中国的西北角》就不会诞生;魏巍不深入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线, 也不可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光辉名篇……深入到第一线去,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信条,谁做得好, 谁就能抓到独家新闻,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三)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掌握事实真相

    新闻要坚持真实性,新闻采访要实事求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社会生活是纷繁多样的, 表层容易见到, 深层的较难发现。列宁说过,事物有第一本质和第二本质,而信息论把信息分为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这恰恰反应了记者要到第一线的必要性。
现实采访中,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给记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如果仅凭借网络接收邮件、依靠打电话采写,走马观花, 不进一步深入, 往往会成为雾中看景, 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便容易陷于片面性的泥潭,不能真正贴近实际,准确反映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从总体上、本质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四)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采访是记者、通讯员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不能深入采访,深人采访的实效如何,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良差、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水平,采访调查能力的提高,工作作风的优化,观察分析能力的增强,新闻敏感性的培养等等,主要通过深入采访来求得。不养成深入采访的习惯,老是做肤浅的采访,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就算采访得再多,也难有多大长进。作为新入行年轻记者,坚持深入采访,将会终身受益。

二、如何做到深入采访

(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当获得一个重要线索之后,首先应该引起重视,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素材。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事先要做好详细的规划,拟定采访提纲,在准备上所花的时间有时要多于采访时间。只有把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细、做深、做好,才会成竹在胸。作为记者, 在采访活动中, 我们是主体, 是主动者, 采访对象是被动的客体, 一定要让对方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要怎么配合我们。如果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明确, 那么采访对象更是一头雾水, 即使他非常愿意配合你, 又怎么知道要如何做呢?

    明确自己想要采访什么, 了解采访客体是个什么具体情况; 要问哪些具体问题, 需要一些什么新闻场景; 需要哪些人作现场采访,作现场采访的人应该围绕什么中心谈话等等。有了充足的准备, 采访进行得有条不紊,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采访对象良性互动

    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采访不是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取得所需信息。这就决定了一次成功的采访不是记者一个人唱“独角戏”, 而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高度默契配合的结果。要达到这一境界, 就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良性互动。

    记者采访需要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必须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人们都对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有亲近感,而对和自己差异太大的人产生排斥感,没有经验的记者首先应该注意加强“印象管理”,尽量给对方一种亲近的感觉。如果一见面就给采访对象格格不入的感觉,那么就很难让被采访者乐于对你倾诉了。

(三)把材料的空泛解决在追问中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当知识丰富,触类旁通。但世上万物,你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是内行,也不可能对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详细的了解。特别上刚入行的新人,在日常工作更应多多请教,做做到不耻下问,这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起码的条件和要求。

   对记者来讲,采访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还在于能提问题,会提问题。在全面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再着手取材,落笔时心中有数,才会驾驭素材,得心应手。向采访对象提问、请教要十分慎重,经过深思熟虑,要注意关键环节、重点、难点,不能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如果了解得不深、不透、不细,那么作品写出后,不仅生涩无味,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差错。

(四)具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作为一个刚从事新闻工作的新人,笔者切实感受到了采访真的是一件苦差事,正如一些老记者所说,要有“铁脚”、“马眼”、“神仙肚”,要随时准备跑路、熬夜、饿肚子,还不能怕反复,不能怕碰钉子。

    在采访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将自己的事情见诸报端。具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必须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所具备的精神。遇到有难度的采访工作,就必须要有耐力,慢慢地与采访对象靠近,一次谈不成,就二次、三次;这个话题不投机,就换个话题,一定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直到争取到我们需要的材料。

三、结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从理论的、实践的高度认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些盘上新闻工作顶峰的,必是不畏艰辛,坚忍不拔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人。我们广大青年记者更应该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把“实践出真知”的哲理付之于日常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地走下去,奉献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建罡:《新闻报道之首要――深入采访》,《新闻传播》,2011年5月
2、李中华:《深入采访  求真求实》,《地市报园地》,2010年3月
3、戴红媛:《论新闻记者深入采访的重要性》,黔东南日报社,2003年2月第1期
4、龙传永:《深入采访出佳作》,《新闻窗》,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