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乡镇在线 > 鸠坑乡 > 最新动态
《“三认”,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11 老宅里住着位八旬老人
发布时间:2014-04-10

记者   郭楠


  春日,细雨霏霏。千岛湖镇屏湖村�家自然村村口,一位老人兀自坐在车站亭一角,腿边倚了把旧绿伞。天色暗沉,她守望公路的方向,静成一座雕塑。

  这位老人正是我的结对对象胡来秀。得知来意,八十岁的她回过神来,赶忙起身,稍显局促而温暖地笑着,不停地用当地土话说:“谢谢,谢谢你来看我。”

  从村口深入不远,顺民房之间的小道上行几步,就是胡来秀的家。老房子木门黑漆剥落,门角崭新的蓝色门牌标有“屏湖村 �家 24”字样。整座房屋粉墙斑驳、黛瓦残破,昔日荣光,渐归尘土。探头往黑漆漆的屋子张望,入眼竟是只水桶!周遭静置的、悬挂的废旧家什,都蒙着厚厚的灰尘。胡来秀解释说,这房子得有百年历史了,危房漏雨,桶是用来接雨水的。

  与老屋一巷之隔,就是胡来秀的“新家”,三间小房,一个小院。“这‘新家’其实是她家老祖房。原先的房子再住人,太危险了。去年拨下8000元钱,村里帮她修缮了一下、改造了水电,就搬进来了。”随行的屏湖村党总支书记缪发春介绍说。胡来秀还清楚地记得搬家的日期:阴历九月十六。

  “我14岁就给人做童养媳。18岁解放后,分到四亩三分田……”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胡来秀打开了话匣子。能干的她曾是妇女主任、生产队主力军,拿到7分5的高工分。丈夫在生产队做了14年会计,不贪污受贿、吃拿卡要,备受尊敬。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接连降生,日子辛苦却自有一番热闹。

  谁料到,多年前开始,祸事竟接踵而至。二儿子在30岁的大好年华因病去世,小儿子也在12年前白血病不治而亡,7年前,丈夫又先行一步。一连串的打击,叫胡来秀难以承受,身体状况也日渐堪忧,常年吃药治疗高血压和胃病。身为低保户,这可是笔大开销。

  好强的胡来秀挺过苦难,日子照过。房屋小而昏暗,但收拾得还算整齐。院子里两棵枇杷树,枝叶繁茂。小院空地开垦成园,种了青菜小葱供日常食用。村边还有几分地,植有南瓜、菜心等,吃不完的偶尔拿去县城卖。“村里人对我很好,我到排岭卖菜,他们骑上三轮车带我过去。有时候在路边等班车,不认识的过路司机也会带我一程。”胡来秀说,“菜心卖卖也就一元一斤。不过我平常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花不了多少。”

  “怎么是一个人?胡来秀的其他子女呢?”听到疑问,村干部指了指不远处的泥土房:“那是她大儿子的家,他一生本分老实,当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赡养老人可能有心无力吧。”屏湖村以农家乐著称,大多数村民比较富裕,这座泥土房夹在其中,算是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胡来秀的三个女儿早年出嫁,小女儿因婚姻变故,去年将户口迁回�家,和母亲同住。提起小女儿,胡来秀很开心,说小女儿对自己最好,身上的棉衣就是小女儿买给自己的。但是因工作繁忙,小女儿只有休息日才能回家,老人基本处于独居状态。

  无事可做时,胡来秀喜欢独自在村里村外走走坐坐,看看车来车往。她说,运动下好,对自己的高血压和膝盖疼都有益处。

  村干部悄悄告诉记者,如胡来秀自己所言,一个老人在农村,生活虽然困难,吃穿用度其实花不了几个钱,她的主要问题在于精神压力、缺少寄托。大女儿出嫁后,已经七年没回过家,二女儿也只是偶尔来下。孙子考上研究生,现在杭州工作,是她最大的欣慰,但也不可能常来陪伴。

  这时,初见胡来秀时她望穿秋水的姿态又闪现在眼前,她的一番话也回荡在脑海里。她说,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平时最喜欢看新闻,尤其是子女善待父母、公婆的新闻。 
 

编辑王建才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