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很多传统节日,姜家的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
姜家一带,到农历十二月初,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年味一天天地浓厚起来。年前要准备以下几件事:一是砍柴烧炭,一般要备足半年以上的柴炭,柴炭不足的人家,会被别人看不起;二是杀年猪,杀过年猪要挑选日子,有“亥”日不杀,各自家庭成员属相日也不杀;三是酿过年酒,有请师傅来酿白酒的,也有自家自酿米酒的;
四是煎过年糖,有蕃薯糖、玉米糖、甘蔗糖、大米糖等,并和以爆米、炒芝麻、炒蕃条等制成冻米糖;五是做新衣,腊月一到,户户都去买新布,请裁缝师傅做过年衣。农家主妇还要为家里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到农历十二月廿四,这些事基本都做好了。
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过小年就是晚餐比除夕夜稍微简单一点,但也比较丰盛,吃的规矩与除夕差不多,但时间并不一致,是因为各户外出经商或打长工的大人返家的日子不一样。所以有过廿四的,有过廿六的,也有过廿八的。
到廿六、廿八之间,各家各户都要大扫除,扫清屋前房后烂泥垃圾,猪栏粪要担清,过个干净年。还要请教书先生写春联,贴春联,贴福字,福字要倒贴,寓意福到了。假如当年家庭遇有丧事,贴的春联要用绿色纸写,表示悼念。同时,各家都要做米�、裹粽子。
除夕夜是过年的高潮。早上泡猪头,还要煮米粉羹。米粉羹是姜家的特色小吃,用蕨菜干、豆节干、萝卜菜干、白豆腐、猪肠、米粉、茴香、红辣椒等配料煮制而成,色香味俱全。从中午即开始准备年夜饭的菜肴了。下午三点钟左右,各家都去上祖宗坟请斋饭。请斋饭一般准备四个碟,猪肉、豆腐、没馅的米粉�、鸡肉、白酒、筷子、酒杯、香纸锡箔、鞭炮、烟花等。请斋饭返回即吃年饭。先在门口燃放鞭炮、烟花,再将大门闩牢,酒菜上桌开始吃年饭。吃年饭的规距很多,一般是:家中的长辈坐上横头,还要预备草纸一叠在桌边,吃饭时不许乱说话,要讲利喜话,万一小孩讲错了,大人会拿草纸替你揩一下,表示是屁股口,讲话不算数。假如家庭成员除夕夜赶不到或不回家过年,桌上也要给他预备碗、筷、酒杯,并倒满酒,盛满饭,表示一家人团圆了。年夜饭吃完后,长辈要给晚辈送利喜包,还要倒上几杯酒,备几双筷,摆在桌上,桌上的菜不撤掉,以备已亡故之长辈来享用。过去,小孩们拿着灯笼,到祠堂里去看戏文。现在一般都在家里看“春晚”电视节目。
旧时,除夕夜要“守岁”到天亮,叫除夕守岁。族长照规距,安排本族各行户主轮流值年守岁。值年守岁由行长负责,准备大捆柴火。吃过年夜饭,轮到值年的行里由行长领队,率领青年后生,在祠堂的西角上烧起火堆,守岁的人们围坐在火堆周围,火堆边上烫着水酒,身旁桌上放有花生、瓜子等果子。守岁人谈天说地,聊上辈列祖列宗的好事、读书人中举的荣耀,也谈桃园三结义、薛仁贵、穆桂英等故事。不会谈者,吃花生瓜子,口渴了喝水酒,以酒代茶,但不能�觉只能坐。待到鸡叫头遍时,行长敲锣在前,后生呐喊随后:“大家起床拜年�,大家起床拜年�……!”于是全村火烛通明,爆竹连天。开门后,男家主率领男孩子,打着灯笼,从四面八方流向宗祠聚集一堂团拜,很是热闹。
大年初一凌晨,各家都要放鞭炮,点烟花,开大门,以迎接新一年的福禄吉祥。尔后开始吃煮蜜枣和长寿面。早饭后,大人小孩都换上过年新衣,结伴上坟去挂红纸。挂纸是把红纸条剪成五至七条,挂在祖先的坟头上,并点烟花、放鞭炮,就是给已故上辈拜年。
旧时初一朝要“祝岁”。在新年初一朝寅时尾卯时头,男人们汇集于宗祠堂的天井沿,早有摆好的香案,案桌上烛光闪闪,香烟冉冉,案前站立一位德高望重的读书人,面对天井口秉烛高诵祝岁词:
“天灵灵地灵灵,新年伊始,吾族祈祷神灵,拜请!(众人同时面对天井口跪拜天地)保我一族,大吉大利,拜请!(仝上拜天地)祈求上苍玉帝,赐予新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拜请!(仝上众人跪拜)祈求土地菩萨、灶司神君,上天报好事,下地保平安,拜请!(仝上众人跪拜)祈求一都云梦山神、二都禅师堂主、三都婺峰神君、四都万年道人、五都安福寺神主、六都天灵寺大佛、七都靖林寺菩萨、八都凤凰庙关帝老爷、九都霞天寺佛主、十都钟山堂真人、十一都向善寺老佛、十二都龙翔寺佛祖、十三都乘风沅山神、十四都龙耳山主、十五都浪山庵真佛、十六都宝石庵善祖、十七都慈云庵神堂、十八都孔庙孔圣人等各位神佛圣贤,大慈大善,保佑我族,大吉大利,太平安宁。拜请!(众人同跪拜天地)”。拜毕,众人相互对拜,而后众人各自回家吃初一朝长寿利喜面。
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之间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拜年的时间。拜年一般按先亲后疏、先亲眷后朋友的顺序进行,有“外孙外,初二拜”之说,就是初二一定要到外公外婆家拜年。拜年的礼物(也称果子)随时而变,七十年代以前,用的是草纸包裹的果子包,一头高一头低,形状像斧头,俗称“斧头包”。去拜年时,每家送一对(两包),外加两包香烟。到八十年代以后,用草纸包的“斧头包”退出了拜年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塑封包和礼盒。去拜年时,一般的亲朋家送塑封包果子两包、礼酒一盒(两瓶)、香烟两包。如是长辈或重要亲朋家,拜年的礼物就珍贵些或多些,因人而异。
在姜家村有初四送馒头的习俗。正月初四是朝奉生日,每年都要为朝奉祝寿,寿毕即送馒头。馒头由族长组织统一做好,到时分送。馒头每只四两重,圆圆的,顶部点染红红的五瓣梅花形图案,以示梅开五福。先送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送两对(即四只),再送八十岁以上老人,每人送三对,祝老人五福长寿。再送给文武人才,秀才送两对,举人、进士均送三对。最后送给添丁育男之家,一家一对。他们以送馒头的习俗,表达敬养老人、鼓励后进、渴望添丁的风尚。
元宵节是过年期间的又一高潮。晚餐的菜肴与除夕夜饭一样丰盛,吃的规矩与除夕年夜饭一致,也要闩门放鞭炮点烟花,唯一不同的是不用上坟请斋饭与挂纸了。
姜家村有元宵舞麒麟的风俗。他们先做成竹骨布扎的麒麟,这麒麟是龙头、狮尾、鹿耳、马脚,下巴上种上许多胡须。舞麒麟时以爆竹开道,配上锣鼓伴奏,咚咚哐,咚咚哐,热热闹闹舞进姜氏宗祠,招来了男女老少。舞者边舞边唱:“麒麟送子天送福,子子孙孙挤满屋”等等利喜话。其间,一些婚后未孕的女子,往往被一些大嫂们或是丈夫或是公婆,连推带拽地把她们推到麒麟面前悄悄拔胡须。相传,不育的女人拔来一根胡须,即生一个小孩,拔得两根,即生双胎。旧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会因不育而遭“休妻”之辱,因此,女人对舞麒麟之俗特有热情。旧时的狮城还有“元宵三闹”,就是舞板凳龙、迎百子灯和抬杠。
清明时节吃青米�。每逢清明节时,姜家人总要做青米�吃,并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朋好友。清明前,妇人或孩子们去荒野地边,采摘棉香草头。这草头是刚萌发出来艾草,很嫩很嫩,采来后先将它洗干净,放在锅内,加入少许石灰煮烂,然后漂去石灰水,就变成一团碧青的纤维。再揉进白米粉芡里,做成包有猪油拌炒的菜馅,放蒸笼里蒸熟了,就是一个个既碧青好看又香喷喷可口的青米�,它比单用米粉做的�要香而柔软,具有生态野味,所以特具一番风味。
清明是祭祖的节日,姜家有清明修坟的习惯。就是在祭祀的同时,清理坟头的草蒿,有损的地方略加修整,并在坟头上加上新土,以示对前辈的孝敬。有俗语:清明时节莫忘祖,故人坟头添新土;年年清明年年添,子子孙孙传美俗。
立夏吃果汤羹。姜家人在立夏日,家家户户都做米粉�汤羹,老老嫩嫩都吃米粉�汤羹。�汤并非汤,而是用细米粉倒在锅里的滚水里,水要适量,加盖闷滚,二至三分钟,再用锅铲用力擂,使米粉和水充分和匀,成为硬软适中的粉团,俗称粉芡。将粉芡起锅放砧板上反复搓揉,使粉芡柔而绵软,再搓成圆圆的小团团颗粒,状似宁波汤圆,但形状较小一些,置于大盆内,俗称�汤。先煮熟一锅有鲜小竹笋肉段、猪肉丁等菜肴而又有辣味的米粉羹,后倒入�汤,�汤羹即成,气香味鲜,可口宜人。有俗语云:立夏吃�汤,大小不生疮。
过端午。姜家有句俗语叫:“端午节,五月五,毒虫邪气袭进屋。”它提示人们,端午节了,气温高,湿气重,毒虫出洞,邪(鬼)气也往往浓重,很易袭击人们居屋,要采取积极保护自身举措。于是就留下了以下习俗。一是妈妈要给宝宝佩戴彩色绣花香袋,袋内装樟脑丸、九节水菖蒲根等以此辟邪。二是要扫清屋角落里的垃圾秽物,排除门前屋后的污秽积水,并撒上一层石灰粉以消毒驱虫。饮水缸内放菖蒲根以净化水质。三是门上要插上端午艾,贴上端午符,中堂贴上钟馗菩萨以驱邪气等。
端午吃鸭子(蛋)。遂安一带,每年端午家家煮鸭子,人人吃鸭子,此风俗始于元末。那时,蒙古人统治汉族。相传:三户供一鞑子,谁家供养,谁的老婆陪他�觉,五天一换。换人家时,鞑子要过秤交替,如体轻了,就有杀头之罪。百姓无法容忍,就合谋杀鞑子,在传话之际漏了风声,鞑子追问:“你们说什么?”众口同声答应:“我们说端午吃鸭子”(当地土话鸭子与鞑子谐音),由此躲过一劫,遗留下端午吃鸭子的风俗,流传至今不断。
七月半,遂安狮城有鬼节,叫“七七施孤”。因狮城自古就有八方客商云集,有的外地客商在狮城过辈而没有后代祭祀的,狮城人就于七月半扎纸菩萨,做斋饭,集中游街到儒学前广场,祭祀在狮城的孤魂野鬼,让它们在这个节日也能吃上饱饭。在祭祀时,还设置奈何桥和沸腾的油锅,来阻挡恶鬼,让恶鬼或掉下奈何桥,或掉进烫油锅而受尽折磨,吃不到斋饭,永远做个饿鬼。
八月中秋时,银峰村有舞飞龙,康塘村有跳旱船。重阳节时,霞社村有重阳庙会。
姜曾诰
政策文件
更多>>友情链接
千岛湖狮城博物馆
1959年,为了建造新安江水电站,淳安县和遂安县两座千年古城狮城和贺城,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千岛湖龙川湾景区
景区位于千岛湖西南湖区,距千岛湖镇42公里。整个景区面积约2.31平方公里,大小岛屿环绕错落,港汊曲折迂回,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龙川胜景,是千岛湖中唯一的湖泊型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