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维
日前,笔者下乡赴一所精神疾病康复医院采访,生平第一次见到了70余位精神残疾人。在医院内,医生、护士对他们悉心照料,让他们有了相对更好的生活。但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医护人员人数短缺,与患者人数达不成相应的比例。更甚至于,还有许许多多精神残疾人流浪街头,被歧视、被伤害……
精神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可怜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则更低。
在医院时,负责人向笔者说起了一个案例。其中一位患者入院5天,他父亲就急忙将患者接回家中。原因仅仅是怕孩子在精神病院治疗的事情传出去不好听。而与这位父亲存在同样心理的人并不在少数。
治疗精神病需要医生、亲属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网络体系,才能让精神残疾人早日回归社会。首先,根据相关数据,在中国,平均10万人才有一个精神科医生。仍然还有许多人对于精神科医生存在偏见,学习医科时也往往避开精神科。这样的想法实在不可取,精神科医生与其它专科医生一样,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其次,有些家属被患者“折磨”得失去耐心而放弃。其实,亲属是患者最亲密的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亲属与患者间的感情沟通更是一副良药。
精神残疾人的托养是患者、家庭、政府、社会等多方共赢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任重而道远,应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关注这项事业,让精神残疾人能接受更好的治疗,拥有更好的生活。
编辑王建才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