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丽萍
“冬莲,你们加工的产品质量就是好,塑料虾笼我再要1000个!”来取货的老板又向架子岭村虾笼编织点经纪人王冬莲下了订单。
二十年前,里商乡架子岭村交通条件差,信息渠道闭塞,生产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沿湖的留守村民开始学习编织虾笼。
“一开始我们是用竹篾编织虾笼的,工艺繁琐不说,使用期限也只有短短的3个月。在不断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们逐步改进工艺和材质,现如今我们加工的是结构简单而又使用方便的塑料虾笼,它的使用年限已经达到了6年!”说起虾笼编织的发展史,王冬莲如数家珍。
随着里商乡来料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王冬莲办起了编织虾笼加工点,而且越办越红火,现在她的加工点已经有30多人了。“按照编织虾笼的工序,我们分成三组进行加工,现在熟练工每天的收入可以达到70元。”村干部徐云凤自豪地说。
谈到虾笼的销售途径,王冬莲表示:“由于我们技术牢靠,所以订单也越来越多,目前加工点年生产虾笼5万个,依然是供不应求,虾笼的身价也从当年的1.4元/个涨到了如今的6元/个。”
对于里商人来说,来料加工产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打开了一条全新的致富路。“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织织虾笼,既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又可以娱乐消磨时间,大家有说有笑,挺开心的。”加工者项福涛笑着说。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