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治水现场:鸟语花香地 竟是污水处理池 姜家试点推广“人工湿地”改造
发布时间:2017-05-13

记者 储珊

  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预想中的臭气和污水,只有浓浓的绿意,娇艳欲滴的花朵,以及在花间飞舞嬉闹的蜂蝶。5月4日,记者走进姜家镇下玉泉村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很难想象,眼前这“休闲花园”般的污水处理终端,原先竟是一片植被稀疏、土壤裸露、散发异味的人工湿地。

  “2014年,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终端。当时按照标准,是在终端建立一个人工湿地,进行最后一关的生活污水处理。”淳安千岛湖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余红良告诉记者,污水处理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生活污水在管道导引下,需要流过厌氧池和好氧池,经过过滤、沉淀和生物降解后,再排放到种着美人蕉等植物的人工湿地。在湿地下面,铺着由土壤和砂石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原先设想,污水中的富营养分子经过砂石层层过滤之后,最终由填料床的净化植物吸收,生活污水由此变成达标排放的污水。”不料,去年下半年,这种模式却出了问题。

  原来,在经历了汛期的强降雨和2年的自然沉降后,填料床中的土壤下渗至过水管道中,导致污水流通受阻,一时“水漫金山”。如何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碰到难题后,姜家镇第一时间会同淳安千岛湖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商量解决办法。随后,又前往周边县市学习取经。

  “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地方采用的是无土栽培的方式,并且效果很好,所以想回来试验一下。”姜家镇副镇长方贵鹏说,考察回来后,他们将原先30厘米厚的土壤层去除,鹅卵石上直接铺上了建筑瓜子片,并将麦冬等植物改成了美人蕉、短叶旱伞草、菖蒲等根系茂密的植物。

  在现场,记者看到最高的短叶旱伞草已经有1.5米左右,挖出一株后,发现其根系不仅细密而且瘦长,最长处达到了20多公分,深深地浸泡在水中,而原先在土壤中种植的植物,根系最多仅有5公分左右。方贵鹏解释说,改良后的人工湿地,污水由管道引入处理池中,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完成自然过滤的第一步。由于落差的作用,水流进入湿地后将静置一段时间。这时,在床体表面种植的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根部吸收,将氮、磷等元素“吃干榨净”。

  人工湿地系统的创新,大大改善了处理后的污水水质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目前,类似下玉泉村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站,姜家镇已建成12个。据悉,姜家镇共有污水处理终端140多个,其中有人工湿地的有50余座。下一步,姜家镇将对有堵塞和漫水现象的湿地进行改造,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镇全面推广。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