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储珊 通讯员 汪林崇
沿着千汾公路驶入姜家,道路两旁的绵延山体绿色满目。透过车窗朝山上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杜鹃花、金银花等野花正开得烂漫,好一派春日美景……
很难想象,从路口再往里走几步,就是一块名叫“万安园”的墓地。清明刚过,故人的墓碑前还放置着鲜花,一旁的柏树和松树随着微风轻轻摇摆,老坟的背部由植被覆盖,抽着青翠的绿芽。
“这是花葬和树葬区域,有150多个平方,马上完工了,7月就可以投入使用。”姜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看到,相应区域圆形花坛和三角形花坛内分别种上了桂花树和冬青,桂花树的周围围绕着10个墓穴。和传统的坟冢相比,树葬所占的面积大大减少,同时实现了“植被化、小型化、景观化”。
据了解,树葬是“以树代墓”的一种新型殡葬模式,即在公墓树葬区的树前挖一深坑,采用深埋落葬方式将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坛或直接葬入树下的泥土中。一般情况下,骨灰坛将在1个月后自动降解,最终融入土壤,回归自然,真正做到“入土为安”。
“树葬、花葬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能集约化利用土地,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去‘青山白化’,守护这一片绿水青山。”从园区负责人的口中,记者得知早些年当地村民对白事非常讲究,白事不仅是身后下葬,更成了一种攀比。“坟墓越造越大,越造越豪华,你家造了一个一亩大的,我家就造个两亩的,一些山上,远远看过去就是灰白色的,都是坟墓和墓碑。”
如今,为了推广节地生态葬法,姜家镇还花费60余万元建立了公益性的骨灰堂。“这是一个徽派建筑,到时候会配建香炉、景观池等配套设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情怀。”在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将兼顾生态保护的目标和对传统丧葬习俗的人性化尊重,着力把骨灰堂打造成一个缅怀祖先、祭奠逝者、文化传承的综合性祭祀场所。
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最重要是赢得百姓的支持。得知骨灰堂和树葬、花葬等生态安葬的新风尚,65岁的童银详显得很坦然,他说;“这里生态环境很优美,在骨灰堂里避免了风吹日晒,也方便以后的子孙祭祀,我觉得蛮不错的。”
文化水平更高的王阿姨则表示,“身后,化作故乡的一抔土、一滴水,不让死人与活人争地,多好啊!”她说,树葬、花葬让故者回归大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这也算是故者给生者的最后一份礼物,让庄稼茂盛,花树更艳。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