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民间艺术
汾口草龙
发布时间:2019-08-02 14:17:23

刘来根

“汾口草龙”原名”香火草龙”。其草龙舞活动别具一格,是淳安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2007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汾口草龙”原名“香火草龙”,主要盛行于清代民间,分布于我县的原汾口、百亩畈、龙源、叶村、中洲、龙川、浪川、姜家等乡镇,曾流传至邻县的开化。

“汾口草龙”历史悠久,但确切起源时间难以考证,至今只能有个大概起源时间,一是据横沿姜氏宗谱载,嘉庆戍寅科岁进士姜士超撰写的《横沿街香龙记》,从香火草龙的始源、活动时间和历史价值等方面一一进行详细描述。以此推算,汾口草龙起源可追朔至清嘉庆年间以前,甚至还要更早一点。

除此,在民间也有另一种传说。相传,有一年汾口一带发洪水,就在发洪水的前一个晚上,一条老龙托梦给赤川口村村贤余四山(名乾贞,明隆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云南道监察御史),说他藏匿在赤川村后山的凉水水洞里,要借这次发洪水出山,要求村民到山上砍下毛竹破成对半,在村民房顶搭好水笕,把村后凉洞的水引到村外溪中,它将变成一条小龙从水笕里游出。否则一见天,龙体变大,会给村民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第二天早上,余四山按梦中所示,召集村民,砍竹制笕,老龙果真从水笕中游出。当它游到三渡村下时,龙体已经变得非常庞大。老龙非常留恋故土,突然回首,想再看一眼孕育自己千年的龙山。它这一回首便留下了今天的千亩汾口畈。老龙出山后,洪水慢慢消退,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为了纪念这条益龙,村民当晚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长的草龙,在村中舞之,以示纪念。从此,赤川口村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扎草龙、舞草龙,一直到现在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据全县非遗大普查资料显示,淳安的香火草龙活动时间一般都为八月十五中秋节或正月十五元宵节,其表演的形式各有千秋。以汾口镇赤川口村为例,该村的草龙活动时间都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每当中秋节夜晚,村民们会抬着龙头,扛着龙身,在村中弄堂巡游。巡游时,一人在队伍前撑着一个老南瓜,作为引球。小孩们每人拿着一个金黄的圆茄子制成的灯笼,走在龙身两侧。每到一户村民门口,该村民均须焚香祭拜,然后将香插在龙身上。巡游后,将草龙送到村外的小溪中,用作堤坝。扎草龙的稻草,村民们不敢再拿回家他用,否则家运欠佳。舞草龙表面上是一种祭祀活动,实则为民间一种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百姓欣赏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草龙的制作和表演形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当年草龙的制作工艺在原遂安一带都由稻草捆扎而成,亦称之“草把叠龙”,稍显笨重。现在,整个草龙龙头先用毛竹编制框架,然后用稻草制结铺面。龙身用稻草打成辫子,将稻草辫串连,以竹篾作骨架,然后把串好的稻草辫子沿竹篾圈围成龙体,看上去不仅精致美观,形象逼真,而且还小巧轻便。龙身长短不限,表演人员视龙身长短而定。演员服装过去不作要求,现在经整理创新,演员着装统一,但式样及颜色也并非一成不变。既适宜路途表演,也宜于舞台表演,尤其是“汾口草龙”在表演中还使用民间打击乐器,如锣、钹、鼓等伴奏,从而使演出场面更为壮观,气氛十分热闹,备受观众青睐。

“汾口草龙”集地域性、民俗性、祭祀性、娱乐性于一体。它不仅对研究汾口及周边地域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研究淳安县的地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自2007年汾口草龙重现“江湖”以来,得到国家、省、市、县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汾口草龙还走出了县门,多次参加省市县乃至全国性展示展演活动,曾荣获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银奖、杭州娃哈哈西湖狂欢节“最佳表演奖”、第四届杭州“风雅颂”民间艺术展金奖。

随着千岛湖的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汾口草龙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娱乐、祭祀范畴,目前它已成为宣传、发展旅游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淳安地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